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师傅,咱们的古法金银首饰,肯定能让游客爱不释手!” 李芳说道。张武大爷捋了捋胡须,骄傲地说:“那是自然,咱们的手艺,经得起考验!”

三爷爷带着两个徒弟,慢悠悠地走着。

徒弟周明远,28 岁,之前在外地做木材生意,因行情不好受挫。回到家乡后,他发现编织渔网这门传统手艺不仅承载着小岗子村的渔业记忆,还能作为特色手工艺吸引游客,于是决心跟着三爷爷学习。

此刻他肩膀上扛着一卷粗麻绳,手里还抱着一个装满梭子、网针等工具的木盒;

徒弟陈雨桐,22 岁,在大学学的是纺织专业,一直对传统编织工艺感兴趣。得知村里要发展手工艺,她果断回来学习渔网编织,那些由她用天然植物染料染成棕褐色的渔网线,在阳光下泛着质朴的光泽,此刻她和周明远一起抱着一大捆渔网线。

“师傅,咱们把工作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陈雨桐笑着说。三爷爷眯着眼,满脸笑意:“好,好,就按你说的办!”

一行人来到展览馆门口,张远和孙平早已等候在此。“三爷爷,欢迎入驻!” 张远热情地招呼道,带着众人走进馆内。

六爷爷的泥塑工作室在一楼右侧,一进去,周铁柱将陶土 “咚” 地一声放在工作台旁,扬起一阵细小的尘土。“师傅,这土的黏性特别好,捏出来的泥人肯定结实!”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扒拉了一下陶土袋。陈秀兰则轻轻打开木箱,将刻刀、塑形棒、刮片等工具整齐排列在桌面,嘴里还念叨着:“这个放这儿,那个放那儿,以后用起来才顺手。”

王石磊站在展柜前,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泥坯摆放成高低错落的造型,还不时歪着头打量,“师傅,您看这样摆是不是更有层次感?”

六爷爷背着手,在工作室里来回踱步,不时点头指导:“铁柱,注意陶土的湿度;秀兰,工具要分类放好;石磊,展柜灯光的角度再调整一下。”

二楼的古法金银首饰工作室里,刘志强将设计稿平铺在工作台上,用镇纸压好边角,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图纸上的花纹细节,嘴里喃喃自语:“这个纹样还得再改改,要更突出传统韵味。”

李芳拉开展柜抽屉,将装着宝石的丝绒托盘轻轻放入,每一颗宝石都在灯光下闪烁着璀璨光芒,她一边摆放一边轻声说:“这些蓝宝石、翡翠,配上师傅的手艺,一定能做成绝美的首饰。”

赵勇将铁砧固定在操作台上,从工具包里掏出铁锤、钳子等锻造工具,“当当当” 地试敲了几下铁砧,感受着敲击的力度,“这铁砧的声音听起来就带劲儿,锻造出来的首饰肯定够硬朗!”

吴慧则打开打磨机,安装好砂纸,在一块废金属上调试转速,机器发出 “嗡嗡” 的声响,“先试试这个转速,打磨出来的光泽应该会很不错。”

张武大爷站在窗边,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偶尔走上前,拿起徒弟手中的工具示范操作要点。

三爷爷的渔网编织工作室紧邻首饰工作室,一进门,周明远就将麻绳和工具盒放在靠墙的长桌上,开始整理起来:“师傅,这些麻绳都是我按您说的,用桐油泡过三遍的,结实耐用。”

陈雨桐则将渔网线一圈圈整齐地挂在墙上的钩子上,还特意将不同粗细、颜色的线分类挂好。三爷爷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掏出一个古朴的木制网梭,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明远、雨桐,渔网编织讲究经纬交错,力度要均匀。”

说着,他在工作台上铺开一张渔网半成品,拿起网梭开始示范:“看好了,先从这里起头,线要绷紧,梭子穿过去的时候……”

周明远和陈雨桐蹲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三爷爷的动作,周明远还不时拿起小本子记录要点,陈雨桐则跟着比划着手势。

整个展览馆里,工具碰撞声、机器运转声、师徒交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专注的脸庞上,映照着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传承的决心。

各位手工艺传承人看着徒弟们忙碌而认真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小岗子村的手工艺将在这个展览馆里绽放新的光彩,而他们的手艺,也将通过徒弟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人领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

京城清晨六点,薄雾还未完全散去,一辆印有“青年设计师大赛摄制组”字样的白色中巴车缓缓驶出市区,朝着两百公里外的小岗子村进发。车内,导演周明远穿着深色夹克,膝头放着一本《乡村建筑美学》,指尖轻轻叩击着书页。

副驾驶座上,摄像陆野正往相机里装存储卡,黑色长发随意束在脑后,手腕上的皮质护腕沾着些许颜料——那是他昨天调试航拍镜头时不小心蹭到的。

“陆野,把运动相机给我。”周明远忽然开口,指了指车窗外逐渐清晰的山峦,“拍一段公路延时,注意捕捉晨雾和山棱线的层次。”

陆野挑眉一笑,从背包侧袋摸出相机递过去:“周导这是要给片子加‘公路电影’滤镜?”

“总不能让观众只看水泥森林。”周明远将相机架在车窗支架上,调整着角度,“你看这雾,像不像水墨画里的留白?”

后排传来轻轻的翻书声,资深室内设计师苏婉婷正低头看着小岗子村的资料册,红色镜框在晨光中泛着微光:“根据调研,清风别院的榫卯结构是清代样式,门窗雕花融合了徽派和浙派元素……”

她忽然停顿,目光落在资料册里的手工艺馆规划图上,“倒是没想到,村里会把渔网编织也纳入展示,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确实该抢救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