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你有什么问题随便问,我开车回答问题不影响的。我们俩说说话,挺好的。”
今天领证,算是新婚了。轩逸正兴奋着呢!
下午,他办完所有事,该邀请好朋友们来家里喝杯喜酒了。
正式的婚宴,以后再说吧。他们也学阿庭隐婚。
“真的吗?老公,我真的可以再问你几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了。你说吧。”轩逸愉快地回答。
“韩信为什么不造反呢?”
轩逸点点头,好,这个问题问的好呀,韩信为什么不造反?
“老婆,你听好了,这个问题些许复杂。接下来我会讲的比较多,你要耐心听哦。”
轩逸给予了新婚妻子无限的温柔。
声音非常柔和。秦梦瑶听着心里暖暖的,甜甜的。
“放心吧,我学习可认真了。”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被誉为兵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着的军事天才,最终却落得凄惨下场。他本可以造反的,自己做皇帝,但他没能这么做。一直不肯走上造反的道路,不愿意背叛刘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韩信之所以不肯造反,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以及韩信对刘邦的一颗忠诚之心。”
嗯嗯,韩信对刘邦太忠了。
忠诚到有些愚笨。
宁愿去死,也不肯背叛刘邦。
“韩信早年贫困潦倒,曾受胯下之辱,后得萧何赏识,推荐给刘邦。刘邦对韩信委以重任,登坛拜将,使其得以施展才华。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深感铭记,这种深厚的君臣之情成为了他不造反的重要心理基础。”
“韩信曾表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这足以说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之心。这种忠诚之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任谁去劝说都无济于事。”
可怜的忠诚呀。
唉!
愚忠!
秦梦瑶喃喃自语。
“尽管韩信在军事上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却显得相对短视和优柔寡断。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韩信手握重兵,成为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人物。然而,他并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反而多次错失良机。面对项羽的游说和谋士蒯通的劝谏,韩信始终犹豫不决,未能下定决心造反。这种政治上的短视和优柔寡断,最终使他失去了造反的最佳时机。”
优柔寡断害死人呀。
大丈夫应该当断则断。
“韩信作为最大的异姓王之一,自然成为了刘邦的眼中钉。刘邦先是借故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剥夺了他的兵权和封地,后又将其软禁在长安。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即便有心造反,也无力回天。他深知自己的处境险恶,一旦造反,必将面临刘邦的全力镇压,因此只能选择忍辱负重,静待时机。”
刘邦太坏了!忘记了是谁帮他打下的天下了吗?
秦梦瑶气死了。
恨不得掐死刘三。
“除此之外,韩信的道德观念和仁义之心也是他未选择造反的重要因素。韩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仁义道德,强调君臣之义。他认为,造反是违背道德和仁义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千古骂名。因此,尽管他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愤懑,却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走上造反的道路。”
“所以,韩信未选择造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知遇之恩和忠诚之心的牵绊,也有政治短视和优柔寡断的制约;既有形势所迫和无奈之举的无奈,也有道德观念和仁义之心的束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韩信最终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然而,正是这种遗憾,更加凸显了韩信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和忠诚臣子的光辉形象。算是有得有失吧。失去了生命,获得了忠臣的美名。”
唉!
这种美名不要也罢。
“老公,我要是韩信,我一定会造反的。因为不可以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
轩逸点点头,又摇摇头。
“其实,我是可以理解韩信的选择的,如果我是他的话,大概也会选择永远忠诚于刘邦。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呀,宁可他人负我,我绝不负他人。”
哦,是吗?辜负了那么多女人,还说这样的大话,唉,不脸红么?
秦梦瑶低头假装看书。
现在的她变得聪慧一些了,不会再正面和丈夫交锋了。
有些时候,该让着点就让着吧。
因为,柔能克刚呀。
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就是水了。
在道家哲学中,柔被视为一种高超的智慧和策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强调了水的柔软性在克服坚硬事物中的独特作用。
道家认为,刚强往往易折,而柔软则能持久。水虽柔,却能穿透岩石,侵蚀陆地,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过于刚硬的态度往往容易引发冲突,而柔和包容的态度则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在面对困难时,灵活变通顺应时势的策略往往比死守教条,固执己见更能解决问题。
柔软并不意味着弱小和无力,相反,它可能是一种更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现在的秦梦瑶已经完全拥有了这样的智慧了。这都得要归功于她坚持每天读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