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科幻小说 > 不是,你真搞南天门计划啊? > 第160章 海量产能需求,星际碳纳米材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0章 海量产能需求,星际碳纳米材料

以蓝星的大小来算,一座能在末端展开大型星港的太空电梯,长度至少要超过三万公里。

这是以星联的技术实力来计算的。

如果是蓝星人类文明本身的话,这个数字可能还要进一步扩大,翻个三倍,达到九万公里。

——因为从太空电梯的本质上来说,它其实并不是‘从下往上’修建的真正电梯,而是‘从上往下’放下来的‘绳子’。

它的稳定坚固与否,主要取决于它末端的空间站。

位于地表的电梯地基,只是提供了很小一部分的帮助而已。

位于同步轨道顶端的庞大空间站,它所提供的牵引力,以及它在自转时所提供的离心力,将星球本身自转所产生的力给从电梯结构上传导、发散开,太空电梯的主体结构才能保证安然无恙,而不至于被星球随便转动一下就直接摧毁……

总之,修建这玩意儿,绝对是一个技术活。

初期阶段,是修建基座,以及在基座上安装地表段的主体结构。

这部分由于需要对抗地表上最复杂的环境,有可能会受到什么台风了、海啸了、地震了、板块运动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它依然采用的是刚性固定,整个地表段有至少一万米左右的部分,都得依靠星际合金来建造。

这部分,如果全靠星环重工的产能,那...那公司这段时间就啥也别干了,忙这个就得忙到好几年后了。

哪怕一千米的高楼,在现在的蓝星上都是找不到的,因为技术实力完全无法实现建造。

想想都知道,一万米得有多夸张。

而这太空电梯地表段的刚性结构,可不仅仅是一座高楼而已:为了容纳林奇设计中所圈定的三大十二小总共十五条轨道,整个截面大小完全与一座山峰差不多,截面直径都得以公里做计量单位。

对于这种完全要求产能,技术限制并不多的工程,林奇选择依靠星联的工业能力来解决,是非常明智的——地表段第一部分的刚性结构,完全可以拆分;

虽然需要很多根轨道固定结构,但每个环形的固定结构都可以分解为单独的支撑柱,从星联购买它们并运输过去,难度不大,对时空门的运力要求也不高。

一万米的支撑柱,看着很夸张,但拆解成十截也就一千米,并拢在一起只需一分钟就能运过时空门,到那边再依靠工程船重新组装就是。

“对了,差点忘了这个,还得买一批工程船和工程无人机,数量必须足够大...又是几百万的开销。”

工程船和工程无人机,不光是用来修建地表段的结构,轨道末端空间站的组装,也得靠它们来完成,这自然是重中之重,数量少不了一点。

至少要满足两支施工队,可以从地表和末端同步开工。

在地表段完工之后,遵循先内环后外环的原则,从末端空间站安装电梯轨道,由专门的轨道工程船牵引轨道,并充当底部配重,从外太空一路顺延下来、延长铺设,直到最终与末端基座对接。

区别于底部刚性结构部分的建筑,轨道主体,本身并非完全使用星际合金材料。提供吊厢动力的助推环这部分,采用的是星际合金,但构成管道、以及包裹它们的蒙皮材料,使用的却是极其轻盈、极其坚韧的碳纳米材料。

这种由高分子纳米技术生产的包料,虽然原始成分是碳,但却经过特殊处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出六边形结构的碳纳米管,再有这些密密麻麻的六边形碳纳米管并联构成碳纳米板...这种材料内部,碳原子彼此之间的原子间隙极小、极紧密,以至于连现如今以性能强大而着称的石墨烯、富勒烯材料,都难以媲美。

...实际上,星域中常见的碳纳米薄膜,本身也就是前两者在经历过许多年的技术升级之后,一代又一代优化出来的最优良版本。

原材料只需要碳,意味着无论是在什么星系,都能大量找到原材料;

而如果是有生命星球存在的恒星系,那就更简单了,仿佛海里取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轻松供应任何一种巨型结构工程的消耗。

此外,它们有点类似于超织物,本身很轻盈柔韧,耐折叠、耐压缩。

一吨重的超织物,以基础薄厚度展开来,可铺满一座华国乡镇;

十吨重的超织物,便可铺设一座生态穹顶,充当外包材料,使之能抵抗风吹雨打、台风山火。

相比之下,这些柔韧的碳纳米膜,虽然没有那么夸张的性能,但相对来说,在成本和加工难度上也没有前者那么高,可以说是一种超织物生态位上的下位代换优质材料。

按照星联的施工规范,太空电梯所需的所有碳纳米材料通常都在末端空间站内部直接自行生产,毕竟这东西也是空间站本身的建设、维护所需的基础材料之一,所有的空间站内部都会集成这玩意儿的生产设备,到时候根据所在星球大小、需要多少产多少就可以了。

它的生产难度和工作量都不高,远比星际合金简单得多,因此,林奇不需要搬运它们,只需要从时空门另一头运来对应数量的‘轨道助推环’,再配上现场生产的碳纳米材料,就能把轨道主体给组装起来了。

一座太空电梯即使按千年科技的出厂价进行报价,也需要五百多万星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包含这座空间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这还是承担轨道末端运输任务的正规星港,大量配套设备是少不了的。

每一座空间站的内设,造价都远比外部主结构高昂得多。

这些为空间站本身的正常运转,以及它的主要功能所服务的设备,无一不是真正的高精尖产品,在蓝星这边……倒不是说完全不能生产,毕竟现在的星环集团也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产业链,有一定的能力去生产其中一部分。

不过嘛,这产能、产量、良品率之类的问题...那就有点令人无言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