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长安太极宫立政殿,气氛压抑得如同铅块一般沉重。阳光费力地从雕花窗棂间挤进来,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仿佛也要被即将到来的悲伤吞噬。室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混合着哀伤的气息,让人的心头愈发沉重。

长孙皇后躺在病榻之上,脸色如纸一般惨白,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她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每一次的喘吸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床边,李世民紧紧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痛苦和不舍。李治则站在一旁,眼眶泛红,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房玄龄不知怎地,竟在这关键时刻犯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或许只是一时疏忽,又或是命运使然,总之这个小小的失误却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并因此被责令返回家中闭门思过。

而此时此刻,深宫内苑之中,长孙皇后已然病入膏肓、命悬一线。她那原本娇美的容颜如今变得苍白如纸,身躯也日渐消瘦,仿佛风中残烛一般随时都可能熄灭生命之光。然而,尽管身体极度虚弱,长孙皇后心中仍牵挂着朝堂之事以及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们。

她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从床榻上艰难地坐起身子。每一个动作对于此刻的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硬是坚持了下来。终于,她微微睁开了那双曾经明亮动人的双眸,可如今其中却只剩下了一丝决绝与不舍。

长孙皇后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旁的李世民说道:“陛下……臣妾自知时日无多,今日怕是要与陛下做最后的诀别了。”说着,泪水顺着她憔悴的脸颊滑落而下。

李世民听闻此言,心如刀绞般疼痛难忍。他急忙俯身凑近妻子,用轻柔得如同春风拂面般的声音回应道:“观音婢,莫要胡思乱想,你且慢慢说来,朕定会好生倾听。”

长孙皇后努力抑制住不断涌上喉咙的咳嗽声,稍稍喘了几口气后,继续开口说道:“玄龄跟随陛下多年,一直以来尽心尽力辅佐陛下治理天下。他为人处世小心谨慎,处理事务更是细密周到,实乃当之无愧的忠臣良相。陛下,倘若此次并非是什么不可饶恕之大罪,恳请陛下切勿轻言舍弃此人啊!”说到此处,长孙皇后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整个人摇摇欲坠。

李世民望着眼前气若游丝但依旧心系国事的妻子,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虽然对于房玄龄所犯之错他心中尚有疑虑,但面对长孙皇后这般诚恳的求情,他终究还是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缓缓地点了点头应道:“观音婢所言极是,朕自当慎重考虑此事。”

长孙皇后微微蹙着眉头,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那轻柔的气息仿佛被风悄然带走。她美丽的眼眸中快速地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神色,有忧虑、有无奈,还有深深的牵挂。稍作停顿后,她再次缓缓开口道:“臣妾娘家本支,皆因与陛下的姻亲之缘,方才有机会位居人臣之高位。臣妾内心深处对此深感不安呐,深知这般荣耀极易引发灾祸事端。故而臣妾衷心期望他们往后切莫再贪恋权柄,仅以身为外戚之身参与朝会便已足矣,此乃陛下给予的莫大隆恩呀!”

李世民闻得此言,心头猛地涌起一阵酸楚之感,犹如潮水般不断拍打着心房。他深深地凝视着眼前温柔贤淑的妻子,那目光中饱含着无尽的疼惜与怜爱。他紧紧地握住长孙皇后那略显纤细的玉手,力道不自觉地加重了些许,轻声说道:“观音婢啊,你向来都是一心为他人考虑周全,可是唯独忘却了你自身啊……”

长孙皇后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清浅而略带苦涩的微笑。那笑靥如花,却又透着几丝令人心疼的哀愁。她柔声回应道:“臣妾生于这纷繁尘世之间,自觉对于当下时事并无太多显着的助益。待臣妾百年之后,还望陛下切勿大操大办丧事,万不可行厚葬之举。臣妾只求能依山傍水而眠,无需筑起高耸的坟茔,亦不必使用华贵的棺椁,只需一些简单的瓦木制成的器具便可。一切从简而行吧,如此一来,或许也能稍稍减轻臣妾此生所可能积累下的罪过。陛下,您定要应允臣妾这番请求啊!”

说到这里,长孙皇后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阵痰涌上来,她喘息了好一会儿,才又艰难地握住李世民的手,继续说道:“此后陛下为政,希望您能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要善于接纳忠诚的谏言,摒弃那些谗言和邪恶的心思。减少劳役,不要总是去游玩打猎。陛下若能如此,臣妾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他的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哽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治站在一旁,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眶早已湿润,终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哇”的一声哭出了声来。那哭声如泣如诉,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悲痛都宣泄出来一般。

只见他猛地向前一扑,径直来到床前,紧紧拉住母亲那略显苍白的手,如同抓住了生命中最后的一丝温暖与希望。泪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下来,滴落在被褥之上,瞬间晕染开来。

“母后……您不要走!儿臣舍不得您啊!”李治边哭边喊着,话语中充满了无尽的依恋和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就此停止,让母亲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长孙皇后听到儿子的哭喊,用尽全身力气艰难地转过头来。她那双原本明亮而温柔的眼睛此刻已布满血丝,但其中所蕴含的慈爱之情却丝毫未减。她缓缓地抬起另一只手,轻轻地擦拭掉李治脸上的泪水,动作轻柔得就像微风拂过湖面。

“治儿……”长孙皇后的声音虚弱而又坚定,“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勤奋努力,将来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担当的人。要听从你父皇的教诲,不可任性妄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对你的期望呀。”

李治一边抽泣着,一边用力地点头,哽咽着回应道:“母后放心,儿臣一定会牢记您的嘱托。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会乖乖听话,不惹父皇生气。以后长大了,定会好好孝顺父皇,用心治理好国家,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长孙皇后听着儿子懂事的话语,嘴角不由得泛起一抹欣慰的笑容。然而,这抹笑容还未来得及完全绽放,便如同风中残烛般逐渐熄灭。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有些迷离,眼神中的光芒也渐渐地黯淡了下去。

但长孙皇后仍然强打起精神,转头望向坐在床边一脸悲伤的李世民,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轻声说道:“陛下……莫要太过伤心。臣妾此去虽有万般不舍,但生死轮回乃世间常理。臣妾相信,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也依然会在天上默默地守护着您和孩子们的……”

李世民闻言,心如刀绞,他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生怕一松手就会永远失去她。他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半晌才发出一句沙哑而又饱含深情的呼喊:“观音婢……没有了你,朕可该如何是好啊!”

长孙皇后微微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是天下之主,要以国家为重。臣妾只是一介女子,不能再陪伴陛下了。”

李世民心急如焚,立刻召来太医。太医们一番诊治后,却都无奈地摇摇头,眼中满是悲哀。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大声吼道:“你们一定要治好皇后,不管用什么方法,朕命令你们!”

太医们跪在地上,身体颤抖着说:“陛下,臣等已经竭尽全力了,皇后娘娘她……恐怕是无力回天了。”

李承乾、李治等皇子们一看到昏迷中的母亲,顿时痛哭流涕。李承乾泪流满面,哭着说:“母后,您还没看到儿臣为您做的事呢,您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儿臣还有好多话想对您说,好多事想和您一起做啊。”

李治则紧紧抓住母亲的手,不肯松开,他哭得声嘶力竭:“母后,您醒醒啊,儿臣还要给您画画呢,您答应过要一直陪着儿臣的。”

李世民静静地站在床边,眼中满是悲痛和绝望,宛如一座失去生机的雕像。他看着妻子憔悴不堪的面容,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们一起度过的年少时光,一起经历的风雨岁月,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拥抱,都如同利刃般刺痛他的心。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他低声呢喃:“观音婢,你怎么能抛下朕和孩子们呢?你一直都是那么坚强,这次也一定可以挺过来的啊,你怎么能……”

整个皇宫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宫女和太监们也都默默地流泪,那压抑的哭声在宫殿中回荡。大臣们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吊唁,他们为长孙皇后的离去感到深深的惋惜,也为李世民失去这样一位贤妻而痛心疾首。此时,宫殿里一片寂静,只有众人压抑的哭泣声。宫女们站在一旁,也都默默地抹着眼泪。

长孙皇后又坚持了一日有余,她的气息越来越微弱。在一个寂静的时刻,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六岁。

这一天是己卯日,整个皇宫仿佛被一层哀伤的黑纱所笼罩,哭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李世民看着李治,眼中满是疲惫,说道:“治儿,你母后一生仁厚。她对待庶子,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甚至比亲生的还要好。妃嫔们也都对她爱戴有加。她训诫你们兄弟,总是把谦虚和节俭放在首位。”

李治点头说道:“儿臣记得,母后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李世民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一边走一边回忆着:“你母后最喜欢看书,就算是梳妆的时候也手不释卷。她还曾经采集古代妇女得失的事情,编成了《女则》三十卷。”

李治好奇地问:“父皇,儿臣还没见过《女则》,是怎样的一本书?”

李世民走到书架前,轻轻地抚摸着一本书,眼中闪着泪光,说道:“这是你母后的心血之作。她把古代女子的智慧和教训都写在了里面,希望能够给后人一些启示。只是,她在世的时候,没有让这本书流传出来。直到她崩后,宫司才奏闻于朕。”

李世民拿起《女则》,翻开书页,一边看一边流泪。他对李治说:“治儿,你看,皇后此书,实足垂范百世。朕不是不知道生死有命,只是朕一想到回宫后再也听不到她的规诫,失去了这样一位良佐,心中就悲痛不已。”

李治已经悲伤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在旁边默默抽泣,李世民看着李治的样子心疼不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始终沉浸在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中。他常常会独自一人来到长孙皇后的寝宫,坐在床边,回忆着他们曾经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李世民对身边的侍从说:“朕每次来到这里,就好像看到观音婢还在,她坐在那里,微笑着看着朕。可当朕回过神来,才发现她已经不在了,这种感觉,就像有一把刀在割朕的心。”

侍从劝慰道:“陛下,皇后娘娘在天有灵,一定不希望看到您如此伤心。您要保重龙体啊。”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你们不懂,观音婢对朕来说,不仅仅是妻子,更是知己。她总是能在朕困惑的时候给朕建议,在朕冲动的时候让朕冷静。如今她走了,朕感觉自己就像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也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处理政务的时候也时常会走神。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知道皇后娘娘的离世对您打击很大,但国家大事还需要您来处理。臣等恳请陛下振作起来。”

李世民看着大臣们,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朕知道,朕不会让皇后失望的。”

为了纪念长孙皇后,李世民下令在宫中为她设立了一个小祠堂。他亲自挑选了工匠,雕刻了长孙皇后的塑像,放在祠堂之中。

祠堂建好的那一天,李世民带着李治等皇子们来到祠堂。他看着塑像,眼中满是深情,说道:“观音婢,这是朕为你建的祠堂。朕希望在这里,还能感受到你的气息。”

李治在一旁说道:“父皇,母后看到这个祠堂,一定会很开心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朕希望后人也能记住你母后的贤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孙皇后的去世对唐朝的宫廷政治和社会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宫廷中,妃嫔们时常会回忆起长孙皇后的善良和宽容。一位妃嫔对另一位妃嫔说:“皇后娘娘在世的时候,对我们是多么好啊。她从来不会为难我们。如今她走了,我们更要记住她的教诲,好好地在宫中生活。”

在社会文化方面,长孙皇后编写的《女则》开始在民间流传。女人们都把这本书当作珍宝,互相传阅。一位女子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要好好看看这本书,这是长孙皇后写的,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追思和纪念,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人们在谈论起长孙皇后的时候,都会称赞她的贤德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