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城中,皇宫之内,气氛却有些紧张,凝重的氛围如同无形的乌云笼罩着整个朝堂。群臣们以李世民威振中外,屡请封禅。他们心中怀着各自的盘算,有的是真心认为李世民的功绩足以举行这千古盛事,以彰显大唐的荣耀;有的则是想借此机会讨好皇帝,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

朝堂之上,大臣们一个个神情激昂,纷纷进言。封德彝率先站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如今我大唐国势强盛,威震四方。您带领着我们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令人赞叹。如今正是举行封禅大典的最佳时机,以彰显陛下的丰功伟绩和大唐的盛世辉煌。”封德彝的话语充满了激情,眼神中闪烁着对皇帝的崇敬和对大唐未来的憧憬。

“是啊,陛下,封禅乃是千古盛事,陛下当顺应天命,举行此大典,让天下万民共仰陛下之圣德。”长孙无忌也附和道。他微微扬起下巴,似乎已经看到了封禅大典上万民朝拜的壮观景象。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微微眯起眼睛,听着大臣们的奏请。他的心中也不由地泛起一丝波澜,被这些话语说得有些心动。毕竟,作为一位皇帝,谁不想在自己的统治下留下辉煌的印记呢?他看着下方的群臣,心中暗自思忖:“朕这些年确实为大唐付出了诸多努力,如今大唐国势强盛,或许真的可以举行封禅大典,让后世铭记朕的功绩。”

然而,就在这时,魏征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来。他面色凝重,眼神坚定,仿佛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峰。魏征的出现,让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发生了变化。一些大臣们心中暗暗嘀咕:“这个魏征,又要出来唱反调了。”

果然,魏征说道:“陛下,微臣认为不宜封禅。”

李世民微微皱起眉头,看着魏征,他心想:“这个魏征,总是如此执拗,难道就不能顺着朕的心意说一次话吗?”心中有些不悦,但李世民还是耐着性子问道:“你不想让我进行封禅,难道是因为我的功绩还不高,德行还不深厚,中原还不安定,四方夷族还未归顺,庄稼还没有丰收,祥瑞之兆还没有出现吗?”

魏征慨然答道:“陛下所说六事,虽似面面俱到,但户口未复,仓廪尚虚。如今我大唐虽看似繁荣昌盛,但实际上百姓们的生活尚未完全恢复。若车驾再行东巡,举行封禅大典,必多增一分劳费。陛下可曾想过,这会给百姓们带来多大的负担?”魏征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切,他深知封禅大典虽然能给皇帝带来荣耀,但对于百姓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回忆起自己在民间视察时看到的景象,那些百姓们虽然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他意识到魏征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魏征继续说道:“何况从伊水、洛水以东,到处都是丛生的草木。陛下如果举行封禅大典,所有远方外族的首领,都会跟随车驾扈从,被引入内地,这等于是向他们显示我们的虚弱,正好引发他们的侵犯之心。陛下,这其中的风险不可不察啊。”魏征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李世民的心头。他知道,大唐虽然强大,但周边的局势依然复杂。如果举行封禅大典,让那些远夷君长进入大唐腹地,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李世民微微点头,心中开始认同魏征的观点。魏征又说道:“并且封禅大典需要耗费大量的财物,用于赏赐各方。而如今我大唐的财力有限,难以满足各方的欲望。为了一个虚名,担受若干实害,陛下亦何苦出此?”魏征的话语中充满了理性和智慧,他希望李世民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被虚名所迷惑。

李世民长叹一声,说道:“魏卿所言极是,朕险些被这虚名所迷惑。”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荣耀,更要为百姓和国家的未来着想。

此时,朝堂之外,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爽,让人心情舒畅。但朝堂之上的气氛却依然紧张。

一位大臣不甘心地说道:“陛下,封禅大典乃是千古盛事,不可错过。如今我大唐国势强盛,正应举行此大典,以震慑四方。”这位大臣的眼神中充满了急切,他似乎觉得错过这次机会,将会是大唐的一大损失。

魏征转过身,看着那位大臣,说道:“你只看到了封禅大典的虚名,却没有看到其中的危害。如今我大唐虽强,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改善百姓生活,巩固国家根基上,而不是追求这虚无缥缈的虚名。”魏征的语气严厉,他希望这位大臣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位大臣被魏征说得哑口无言,他低下头,不敢再反驳。李世民看着群臣,说道:“魏卿之言,让朕茅塞顿开。封禅之事,暂且搁置,我们当以百姓为重。”李世民此时已经决定听从魏征的建议,放弃了封禅的念头。

群臣们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也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明智和魏征的直言敢谏。他们知道,魏征劝谏都是为了大唐,皇帝的从谏如流同样是为了大唐的未来。

就在这时,有信使匆匆来报:“陛下,刚刚收到消息,黄河南北数州发了大水。”李世民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担忧。他知道,一场水灾将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况且这次牵扯数州之地。

“看来天意如此,封禅之事,更应搁过一边。众卿当齐心协力,应对此次水灾,救助百姓。”李世民果断地说道。

群臣们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全力以赴。”

随着李世民的一声令下,朝廷开始积极组织救灾。各级官员迅速行动起来,派遣人员前往灾区进行勘察,了解灾情的严重程度。同时,朝廷还紧急调拨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包括粮食、衣物、防瘟疫的药品等,运往灾区。

在灾区,百姓们正遭受着水灾的折磨。洪水淹没了农田和房屋,许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无助地看着被洪水摧毁的一切,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当他们看到朝廷的救灾队伍到来时,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官员们带领着士兵和百姓们一起抗洪救灾,他们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努力控制洪水的蔓延。同时,他们还为受灾的百姓们发放物资,提供临时住所,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

在赈济水灾的过程中,李世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位皇帝,真正的功绩不是追求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福祉。他看到奏疏中百姓们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责任感。他对身边的官员们说道:“朕以前只想着自己的功绩,却忽略了百姓的疾苦。从今以后,朕要以百姓为重,以天下安宁为要。”

而魏征的直言敢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他对魏征说道:“魏卿,若不是你及时劝谏,朕可能会犯下大错。你的忠诚和智慧,让朕深感敬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灾区的情况逐渐好转。洪水逐渐退去,百姓们开始重建家园。朝廷继续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生活。

李世民看着逐渐恢复生机的大唐江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封禅之事,也成为了他心中一段深刻的教训。

他对群臣们说道:“此次水灾让朕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荣耀,而要脚踏实地为百姓做事。只有这样,大唐才能长治久安。”

群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和大臣们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他们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维护国家的安全。而魏征的直言敢谏,也成为了大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世的君臣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