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冬腊月,长安城中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以冰雪为墨,绘就了一幅银白的画卷。积雪皑皑,大街小巷皆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整个长安城银装素裹。皇宫内,宫殿的屋顶皆被纯净的白雪温柔包裹,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座美轮美奂的白色琼楼,散发着圣洁而庄严的气息。

屋檐下,悬挂着长短不一的冰凌,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好似串串璀璨夺目的水晶帘子。御花园中的湖面也早已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冰面光滑如镜,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麻雀在上面蹦跶着,它们那小巧的爪子在积雪上留下浅浅的爪印。

李世民端坐在暖阁之中,火盆中的炭火正熊熊燃烧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暖意,让这寒冷的冬日多了几分宜人的温度。

李治静静地在一旁侍奉着,他的眼神中带着关切与忧虑,时不时地偷偷望向父皇消瘦的面容,心中不断思索着如何能让父皇从这深深的悲痛中稍稍解脱出来。

这时,张阿难匆匆前来禀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陛下,朱俱波、甘棠派遣使者入朝进贡。此乃我大唐之威德远播,四夷来朝之象啊。”

李世民听闻此消息,原本略显疲惫的脸上顿时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犹如阴霾中透出的一缕阳光:“朕自登基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推行仁政,轻徭薄赋,只为让百姓安居乐业;又大力整军练武,保我大唐边疆安宁。如今见周边诸国纷纷来贡,可知朕之努力并未白费,我大唐之威名已然传遍四方。治儿,你且说说,这意味着什么?”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微微思索后,沉稳地回答道:“父皇,朱俱波于葱岭之北,距瓜州有三千八百里之遥;甘棠更是在大海之南。儿臣认为这表明我大唐在周边地区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皆慕我大唐之繁荣昌盛,愿与我大唐交好,互通有无。这经济文化交流,犹如春风化雨,能让我大唐文化传扬四方,亦能让我大唐汲取他国之长,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此一来,我大唐必将更加兴盛。”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称赞:“治儿所言甚是。这外交之事,就如同下棋一般,需步步为营,以仁厚之心对待他国,方能换来和平与繁荣。而这经济文化交流,更是重中之重,恰似那涓涓细流,虽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汇聚成江河湖海,滋养着我大唐这片广袤的土地。”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侍从快步上前,躬身施礼道:“启禀陛下,魏征大人求见。”

李世民闻言,迅速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略显褶皱的衣衫,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龙椅之上,朗声道:“快快宣他进来吧。”

不多时,只见魏征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缓缓走进了温暖如春的阁楼之中。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行了一个大礼,随后才开口说道:“陛下万岁万万岁!微臣拜见陛下。今日前来面圣,乃是要向陛下禀报一则喜讯——由微臣等人负责编撰的《隋书》如今已经初步成书。”

李世民眼睛一亮,眼中满是期待:“哦?魏爱卿,快与朕说说这《隋书》详情。朕可是盼着这部史书许久了。”

魏征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陛下,臣等所撰《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纪传乃是臣与颜师古、孔颖达等合力撰写,此部分已完成。在此过程中,臣等查阅无数典籍,日夜钻研,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句,生怕有丝毫差错。而十志共三十卷,乃于志宁、李淳风与臣等所撰,此部分尚未完稿。陛下,此书中《经籍志》经我等几人商议后,将此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

李世民满意地说:“魏爱卿与众卿家辛苦了。此《隋书》之成,必将为后世历史提供借鉴,亦能彰显我大唐文化之昌盛。朕仿佛已经看到,后世的学子们手捧着《隋书》,仔细钻研的样子了。”

李治在一旁说道:“父皇,儿臣听闻撰写史书需查阅诸多典籍,整理无数史料,魏大人与诸位大臣定是耗费了诸多心血。那堆积如山的书卷,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头疼,而诸位大臣却能持之以恒,儿臣实在是钦佩不已。”

魏征笑着看向李治:“殿下过誉了,不过为了能给后世留下一部准确翔实的史书,臣等虽辛苦却也值得。就如登山,虽路途艰险,但只要登上山顶,便能领略到那绝美的风景,一切付出便有了回报。”

随后,在阳光明媚的第二天清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世民高坐在龙椅之中,威严而庄重地召见了来自两国的外使。只见他面带微笑,语气和蔼可亲,对两位远道而来的使者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以展现大唐王朝的慷慨与大度。

时光荏苒,又过去了数日。这一天,令狐德棻步履匆匆地来到皇宫,向李世民复命。他恭敬地跪在殿前,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使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等所编撰的《周书》已然成书!”说罢,令狐德棻抬起头来,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豪与欣慰之色。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令狐德棻,开口问道:“爱卿,这《周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朕倒是很想听一听其中的独到之处啊。”

令狐德棻连忙回应道:“启禀陛下,微臣等人此次撰写的《周书》,乃是一部关于北周时期的史书。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参考了西魏史官柳虬所着的史书以及隋朝牛弘编写的《周史》,旨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北周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然而,由于一些史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残缺不全的情况,微臣不得不从民间的传说故事以及各个家族的谱牒记载当中去探寻蛛丝马迹。所幸总算完成了这部《周书》的编撰工作。不过,此书尚有不足之处,便是未能修成表志部分。”

李治好奇地问:“令狐大人,那这取材过程可有遇到什么特别有趣的故事?本王听闻民间传说往往真假难辨,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呢?”

令狐德棻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殿下,其中的趣事倒也不少。有一次,臣等听闻一个关于北周某位将军的传说,据说他有神力,能单手举起千斤巨石。臣等自然不会轻信,于是四处打听,最后发现原来是因为这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无比,曾带领士兵搬运过一块巨大的石头用于修筑防御工事,百姓们为了传颂他的功绩,便夸大其词,传成了有神力。臣等就是这样,在众多传说中去伪存真,慢慢拼凑出历史的真相。”

李世民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鼓励道:“令狐卿家啊,你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朕都一一看在了眼里。这部《周书》堪称我大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新的一天。李延寿满怀敬意地走进了皇宫,准备面见圣上。

“陛下,微臣不辱使命,所撰写的《北史》和《南史》已然全部完成书稿啦!”李延寿言辞恳切地说道,他那略显拘谨的神情之中,还夹杂着一丝丝难以掩饰的紧张以及对自己作品能够得到认可的殷切期待。

李世民微微颔首,关切地询问道:“李爱卿,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啦!那么不知这本着作究竟如何呢?”

李延寿连忙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陛下,微臣此次所修订的《北史》详细记录了自北魏起始直至隋朝时期的漫长历史进程;而《南史》则专注于记叙南朝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之所以要完成这两部史,其初衷便是想要呼应唐初实现大一统后对于梳理和总结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迫切需求,希望可以为后世学者探究南北地区历史的演变轨迹提供参考依据。”

李世民听后陷入沉思,稍作停顿才缓缓开口道:“朕细细想来,如今天下多部史书接二连三地成功编纂成册,着实称得上是我大唐文化的一桩桩壮举!治儿,你平日里也一直在研习历史知识,那么通过为父主持修纂这些史书的事情当中,可有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或者收获?”

李治沉思后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史书中蕴含着无数前人之经验教训,犹如一面镜子,可让儿臣知晓兴衰成败之道。且见诸位大臣如此用心撰写,儿臣明白做任何事皆需严谨认真,持之以恒。就像建造一座大殿,需一砖一瓦精心堆砌,方能稳固不倒。儿臣日后定当以诸位大臣为榜样,对待任何事情都不敢马虎。”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治儿能有此感悟,甚好。朕希望你日后能多读史书,以史为鉴。这史书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会默默地教导你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在这寒冷的十二月,长安皇宫内却因周边国家的进贡和几部史书的成书而热闹非凡。李世民望着窗外的雪景,心中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他深知,文化的繁荣与外交的拓展,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将推动大唐向着更加辉煌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