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柏冥思苦想半天也没想明白是对方哪一句话提醒了老爷子,让老爷子下了决心让自己跟去看看。
李成梁看李如柏半天没反过味来说:“记得他来我们这里干什么吗?”
“想拉我们一起入伙去打德川秀忠。”李如柏想了想说。
“还有呢?”
“还有什么?”李如柏不解的问?
“他们说我们不去也行,但要借我的仪仗和大旗!”李成梁接着说:“他们是要用我的名义去围杀德川秀忠!这是让我给他们背锅啊!也就是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黑锅!可是对咱们来说却是大功一件!”
李如柏这才有点明白了。
“本来我只要借出仪仗就行,可是我还是冒险让你去,就是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回来一说情形,我就知道不简单,这些人不但熟知地形,而且能提前两天就知道德川秀忠的行军路线,士兵数量,还能让两万人无声无息行军百里过去设伏。这是多么庞大的一股势力啊!
最重要的是那个人走的时候说德川军三天不会来。
我就大概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了。”李成梁得意的笑了笑。
“他们是什么人?”李如柏好奇的问。
李成梁看着岸上那些正在收复那古野城的德川军,冲着李如柏神秘一笑。
*******
德川家康收到的消息,说奉命去攻击小仓城的三万大阪军走了一个月都没走到池田,心中就是一阵得意。池田距离大阪就几十里。
大阪城已经被他渗透的像筛子一样。上次一个到京都的修路提案,就争论了大半年,都没有结果。
三万大军倾巢出动去攻击下关,这样和德川家康彻底撕破脸的大事,丰臣家那么多的家臣,怎么可能短时间意见统一。
特别是现在浅井茶茶和丰臣秀赖本人根本就不在大阪城。
所以德川秀忠的六万大军,其实一直都在京都没动,大阪军只要敢出了大阪藩控制区就灭了他们。
但坏消息是由于德川家康父子两次大量集中兵力,导致沿海地区各个大名防御力下降,那个叫李成梁的家伙,带着他的流窜抢劫团伙,几乎洗劫了从濑户内海到名古屋的所有沿海城市。导致沿海地区的大名都怨声载道。
让德川家康一阵头大。特别是最近收到消息李成梁居然带人跑到名古屋附近去了。那可是德川家的根本之地。
但是德川家康却不敢从江户大量抽调人马去围剿李成梁,万一李成梁跑去江户地区抢劫了怎么办?
德川家康本来也没怎么在意李成梁,毕竟也就几千人罢了。
可是很快战报就传来了说是李成梁居然真在名古屋登陆了正在到处抢劫。
松平康直派出城中部队驱赶,结果遭遇一场大败,说是酒井家次身受重伤,火枪部队损失数千人,钱粮器械铠甲损失无数。……
另外名古屋方面报告说,现在李成梁部队足有十万大军,其中多有拿着武士刀和火绳枪的蒙面武士。
德川家康做了多少年的大名,一想就知道其中水分多大,不过这两个人都是谱代家臣,不能惩罚太重,毕竟是有勇气出城迎战的。
另外虽然肯定没有十万大军,但是德川家康估计能把那古野城守军打的大败,三四万人还应该是有的,毕竟关原之战后他趁机除封了多达八十七家西军大名,抢了那些大名将近八百多万石的封地,那些大名手下武士大量失业,这些失业武士很多沦为浪人。甚至那些大名武士趁机跟着作乱都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最终解决办法,还是得想些办法给这些除了舞刀弄剑之外,什么都不会的浪人寻找一个出路。
要不迟早要出问题。
就算知道了这些,德川家康还是在不慌不忙的调集物资钱粮士兵,准备先在九州岛耗死这些明寇。毕竟只要这些明寇退了,李成梁就是无缘之木,不足为虑了。
但是很快让德川家康破防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是德川秀忠留守京都的旗本武士送来消息,说德川秀忠带六千旗本武士驰援名古屋,结果在关之原附近遭到李成梁的数万大军埋伏,六千旗本几乎全军覆没,德川秀忠不知所踪。那古野城被攻破的消息,是德川秀忠失踪后第三天送到德川家康手中的。更有消息说李成梁正带着数万大军在整个名古屋地区肆意抢劫,最远的都跑到京都周边去了,京都周围几座小城就连向日和长冈京都受到了洗劫。
德川家康没想到李成梁几千人居然这么能闹腾,脑中思虑纷乱,最终还是决定,先退回本州,毕竟九州岛上的基本都是外样大名,还是先看住自己的老窝更要紧。
实际上将十几万人的后退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可不是李成梁带着几千人说跑就能跑的,十万人级别的这个撤退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所以必须留人断后。
经过各种考虑,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寺泽广高这个倒霉蛋的头上。
寺泽广高的肥前藩距离这里最近,补给方便,而且寺泽广高和李成梁交手最多。用李成梁那套手段迟滞敌军最为有效。
另外德川家康还是继续派出使者继续和明军进行谈判。
德川家康开始后撤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毛利辉元和上杉景胜的耳中,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两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两个人自从得到了德川家康的承诺,这段时间一直消极怠工,观望天下形势!两人带的补给都不多,这一个月的对峙全靠浅井茶茶从大阪城运送粮食进行补给。
浅井茶茶听说她派去小仓城的三万大军还在大阪城外居然也没发火,只是把应该给他们的补给,全部装船调到了鹿儿岛城。
实际上当德川家康的使者再次来到鹿儿岛城的时候,根本没有见到王鼎。只是见到了以王英徐弘基为首的一众南京官员。
王鼎带着浅井茶茶和丰臣秀赖去了后世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