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502章 试点形式主义泛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赣东省南临市,市政府办公大楼八楼会议室。

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正在向上级汇报“潇湘制度试点对接”进展:

“我们已按潇湘版本,全员导入岗位责任画像模板,干部季度评分系统同步上线。”

“同时,平台建设已交由市大数据中心承建,预计一个月后完成核心系统部署。”

市长听完,皱了皱眉:“评分有结果了吗?”

“有。”副部长点开投影。

屏幕上,每位处级干部名字后都跟着一串数字:“72.5、83.1、65.8……”

“这是我们用潇湘模板套上来的综合绩效得分。”

“目前对结果我们还没作出人事处理,等系统跑满一季度再评估……”

话音未落,市委书记突然冷声打断:

“这叫什么?”

“评分靠一堆公式推演?干部靠系统算法贴标签?”

“你们这不是改革,是造个电子形式主义!”

会议室一片死寂。

同一时间,皖北省铜河县也在实施“潇湘机制复刻试点”。

但他们把“干部实干节点责任制”理解成——“每个干部必须有项目挂名”。

结果,产业口、政务口、民政口,所有处级干部纷纷在市重点项目中“抢挂任务”:

?\t有人名义负责三项工程,实则不管不问;

?\t有人跑去找平台公司“买个名额”,只求系统评分看起来不低;

?\t项目平台甚至出现“干部挂名价格单”——越是资源多的项目,挂名越贵。

地方组织部收到实名举报时,一脸懵:“我们是照着潇湘版来的,怎么会……”

潇湘省委办公厅,赵建国收到几份来自中央督导组的“全国试点阶段情况通报”,眉头越皱越紧。

他直接拨通李一凡电话:

“你看看这份皖北情况简报,自己写的是什么?”

“制度还没跑热,就开始有人玩花样了。”

“再搞下去,潇湘经验都要被玩坏。”

李一凡沉默片刻,只回一句:

“我明天就走一趟。”

次日清晨,李一凡低调抵达赣东南临市,未打招呼,直接走访干部管理平台。

站在空荡的评分大厅内,他看着墙上醒目的“干部绩效打分系统”横幅,冷笑一声:

“真以为照搬,就能变成潇湘?”

随后他前往市组织部,听了副部长的现场汇报,开门见山:

“你们这不是改革,是拿潇湘的壳子,套上你们的懒政。”

“潇湘的机制,不是模板,是一整套责任—组织—财政联动系统。”

“你们连财政闭环都没打通,打分有意义吗?”

一席话,说得现场鸦雀无声。

市组织部长当场认错:

“李书记,我们……确实没吃透。”

李一凡语气平和了些:“不是你们吃不透,是制度不能生搬硬套。”

当天傍晚,李一凡亲自主持召开“试点机制适配整改会”,邀请赣东、江淮、皖北三地组织条线与财政系统负责人参会。

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制度适配三项原则”:

1.\t场景匹配原则:每项机制必须结合地方治理场景,先分析治理缺口再落制度工具;

2.\t资源联动原则:机制运行必须打通财政、人事、项目三个口子,否则无根之水;

3.\t组织嵌入原则:干部使用机制必须与组织运转同步融合,不能孤立运行,更不能“平台凌驾组织”。

他说:

“制度不是拼积木,是织布。”

“潇湘不是模板,是范式。”

“我们不能让改革成果变成新的形式主义。”

赵斌低声补充:

“李书记的意思是——不能让制度死在成功之后。”

中央政务工作协调组收到会议纪要后,第一时间发文:

“将制度适配原则纳入全国试点框架文件。”

“后续所有对标潇湘的试点地区,必须先提交‘制度适配报告’。”

“改革要实,不要形。”

星城市委常委会上,赵斌汇报适配整改成果。

李一凡点头:

“很好,改革推到这里,我们的事差不多做完了。”

“下一步,该让制度自己长了。”

赵斌问:“书记,那您准备什么时候退出制度推广线?”

李一凡平静回应:

“再有一章,就该落幕了。”

“接下来,是产业,是实干,是星城的主场。”

而这一刻,潇湘制度改革的“全国之路”,已然划定边界:

?\t它是一个范式,不是模板;

?\t它可以输出思想,但不能强行输出工具;

?\t它可以成为桥梁,但不能替代建设本身。

李一凡,终于要从这个体系中,彻底抽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