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村子的全面发展,方大海越发觉得,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裕,还包括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提升。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小院里。
方大海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村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燕子端着一杯热茶走了出来,轻轻放在方大海面前,关切地问:“大海,又在琢磨啥呢?这么入神。”
方大海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燕子,你说咱们村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了,可老一辈传下来的那些文化,还有孩子们的教育,咱也不能落下啊。我想着,能不能把村里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咱们村的历史和文化。”
燕子在方大海身边坐下,点了点头:“我觉得你这个想法挺好的。就像咱们村的那些老手艺,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要是能让孩子们学一学,记一记,以后也不会失传。可这具体该咋做呢?”
方大海放下村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我打算先在村里的学校开展一些特色课程,邀请村里的老艺人去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竹编、剪纸这些传统手艺。再把村里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编成教材,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这样既能传承文化,又能丰富孩子们的教育内容。”
燕子听了,眼中满是赞同:“这主意不错,不过请老艺人去上课,他们愿意吗?还有教材编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方大海笑了笑:“我明天就去找老艺人们聊聊,他们一直都盼着这些手艺能传下去,肯定会乐意的。教材编写的话,我可以找报社的一些文化编辑朋友帮忙,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能行。”
第二天一大早,方大海就来到了李大爷家。
李大爷正在院子里摆弄着他的竹编工具,看到方大海来了,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李大爷,我又来麻烦您啦。”
方大海笑着说。
李大爷摆了摆手:“说啥麻烦不麻烦的,有啥事你就直说。”
方大海把自己的想法跟李大爷详细说了一遍,李大爷听后,激动得站起身来:“这可是大好事啊!我早就想着把这竹编手艺传给孩子们,就怕他们不愿意学。现在你这么一说,我一百个愿意去教。”
得到李大爷的支持,方大海又陆续走访了其他几位老艺人,他们都对方大海的提议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愿意为乡村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方大海开始联系报社的朋友,商讨教材编写的事情。
朋友们对方大海的想法也很感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帮忙。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教材终于编写完成。
教材里不仅有村里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还有竹编、剪纸、社火等传统手艺和活动的介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在村里学校的开学仪式上,方大海亲自将这本教材发放到孩子们手中。
孩子们接过教材,好奇地翻阅着,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同学们,这本教材里记录了咱们村的过去和现在,是咱们村的宝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把咱们村的文化传承下去。”
方大海站在讲台上,语重心长地说。
从那以后,村里的学校每周都会开设几节特色课程。
李大爷等老艺人们走进教室,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竹编、剪纸。
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在他们手中诞生。
在一次手工课上,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刚刚编好的小竹篮,兴奋地对李大爷说:“李爷爷,您看我编得怎么样?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编出好多好多漂亮的竹篮。”
李大爷看着小男孩手中的竹篮,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编得好,编得好!只要你肯学,以后肯定比爷爷编得还好。”
除了手工课,学校还会定期邀请村里的老人给孩子们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得聚精会神,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随着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村里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老艺人虽然手艺精湛,但缺乏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
方大海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再次召开了村民大会,和大家一起商讨解决办法。
“乡亲们,咱们现在开展的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都说说吧。”
方大海诚恳地说道。
一位年轻的老师站起来说:“方村长,我觉得咱们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艺术老师来村里给老艺人们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到特色课程的教学中来,和老艺人们一起备课、上课,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
另一位村民接着说:“我听说城里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咱们能不能联系他们,让他们来村里支教,帮忙上特色课程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邀请专业艺术老师来村里培训老艺人,同时联系城里的大学生志愿者,邀请他们来村里支教。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
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茁壮成长,乡村的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