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铁之秋 > 第24章 浦江奔流-该出手时就出手(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浦江奔流-该出手时就出手(7)

周一,张荣打电话告诉袁梁,从明天开始,公司派他和袁梁参加普川区举办的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区技术监督局要求必须参加,脱产学习,学习时间为四天。张荣递给袁梁一个信封,说是区里给的交通补助、用餐补助。

袁梁根据学习通知,乘公交车来到武康路的培训地址,参加培训。

那时,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刚刚从国外进入中国,算是开始时的一大热点,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部分。袁梁等了一天,没有见到张荣,一直到培训结束也没有见到他。

对于在工厂干过十几年的袁梁来说,参加九千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就是小菜一碟,参加学习的有二百多人,什么样的单位的都有,但都是年轻人。

学习的最后一天下午,举行了考试。刚刚学习完就考试,袁梁觉得还没有好好消化、温习,但就是这样安排的,那就考试吧。袁梁自己做着题,第一次接触这类内容,不一样的考试方法,袁梁感觉到有点难度,看旁边的其它人,大都在交头接耳讨论着,监考的老师也不管。看看时间差不多,袁梁就交了卷子回去了。

又到周一,袁梁看见了张荣,说道:“张经理,你怎么没有去参加培训,我一直等你呢。”张荣嘿嘿一笑:“你一个人参加就行,我这边工作很忙,一直忙着办理强拆的手续。”

又过了两周,张荣从区里拿来了袁梁的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结业证书,交给袁梁。袁梁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之中参加的这次九千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在若干年后还真有了作用。

已经下班了,袁梁觉得时间还早,就在电脑上斗地主,等会再回去。

袁梁玩兴正浓,有人进来了:“你好,还没下班啊?”

袁梁抬头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阿姨走进了办公室。她胖乎乎的白净脸,一头烫发,上身穿着一件普通的短袖花衬衣,下着一件黑色的百褶裙,脚上是一双灰色的老布鞋,手里挽着旧布包,像极了街上走路的老阿姨。

袁梁问道:“你好,请问你找哪位?”老阿姨说:“我不找谁,我叫虞芝华,虞美人的虞,我是上海绿贝房地产公司的,就在你们楼上的公司,我过来看看。”袁梁从斗地主那里下线,关了电脑,说道:“我知道上面有一家房地产公司。”虞芝华说:“怎么称呼你呢?你在公司干什么?”袁梁说:“我在综管部,你叫我小袁就行。”虞芝华说:“你好,小袁,呵呵,我冒昧了,你没下班吗?”袁梁走出座位说道:“我这正要走呢。”虞芝华说:“好好,那就走吧。”

两个人乘电梯来到一楼大厅,虞芝华指着大厅内排着的各公司名称说:“我就在绿贝,我在前期部,做前期工作,你们前期部是谁做啊?”袁梁说:“我们公司前期部是张荣经理,就他一个人。”

两个人出来,袁梁往瞿溪街方向走,虞芝华也往那边走,走到街边的一个小饭店,虞芝华对袁梁说:“小袁,你不是上海人吧,我是自己一个人,回家也是一个人吃饭,今天我请客,就在这个饭店随便吃点吧。”

袁梁犯了犹豫,踟蹰着,这是刚刚认识,怎么能让人家请客呢,袁梁就推脱着。虞芝华转身就往里面走,回头对袁梁说:“你就别客气了,明天你请我不就可以了吗。”袁梁摇摇头,只好进去。这也是袁梁经常吃的饭店,对里面吃的熟悉得很,就点了一碗大排青菜面。虞芝华点了一碗鸡蛋面。

虞芝华吃着面说,她年纪大了,已经退休了,不用坐班,前期部还有一个年轻人帮着她,她主要是往上跑,市里、普川区、静安区,水、电、土地等方面有不少关系。房地产公司的前期部,主要就是跑关系,这里面的水很深。

袁梁吃着面,只是听她说。虞芝华说,她对普川区的这几个热点项目都熟悉,她对翠河天地更熟。现在,翠河天地项目进展很慢,这里面的事多着呢,她也许也能帮忙。

两个人出来,正有公交车过来,虞芝华急忙小跑着去赶车。袁梁看着虞芝华的背影,真看不出来她有多大的背景、多大的实力。

第二天,袁梁见到张荣,对他说,楼上上海绿贝房地产公司的虞芝华来找他,把他的手机号告诉了虞芝华。张荣没有说什么。

公司变更股权结构以后,翠河天地项目进展很快,原来在公司几乎看不到丁总的影子,现在经常在公司了。公司先把项目的会所建起来了,当做办公室和售楼处,很快装修完毕,公司就从鸿润大厦搬走了。

不用多说,房地产公司的售楼处、办公室的装修是高档豪华、宽敞明亮的。

项目进展很快,人手就不够,也就需要招人,一周内来了四个人,综管部来了二人,一个是前台段晓丽,一个是行政助理李本珍;工程部来了二人,一个是技术员水继安,一个是档案员徐宏。据说,前台段晓丽是阎鲁山介绍过来的,李本珍是上海GY房地产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陈贵阳的亲家,徐宏是占林的关系,水继安是韦立本引荐的。本来综管部是人事管理部门,但是否招人,招聘几人,招什么样的人,鲍沪生也一概不知,大多是占林直接安排。对于房地产项目来说,人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看来丁总也懒得管,反正自己也没有亲近的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实行绥靖政策,只求项目正常推进就行。袁梁觉得,这既是丁勇毅的无奈,也表现出了他的大智慧。

第一次看到段晓丽时,袁梁觉得段晓丽一定是在家待的时间太长,许久没有工作了。段晓丽高高的个子,漫长的瓜子脸,淡淡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虽然已经三十岁了,但还没有结婚,走起路来,大长腿摆动着,也是袅袅婷婷。第一次来公司时,她穿着一件短袖薄衫,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了,衣服太薄了,透过胸前的衣衫明显看出有颤巍巍的两块抖动着。进公司后,她很快也就买了几件衣服,坐在前台也像模像样了,而且每次中午吃饭时都等着袁梁一起去,每次吃饭时,都是袁梁、白怡青、段晓丽一桌。

此时,鲍沪生把白学明、孙雪英两口子从拆迁办挖到公司来,在三楼自办公司食堂,而李本珍就负责食堂的采买。

李本珍已经六十岁了,刚刚退休。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上海支援内地建设,他就分配到了贵州大山里面的一家工厂,一直在那里干了三十多年,好在儿子在上海读书,大学毕业以后肯定也在上海找的工作,他退休后就在普川区买了一套小房子,算是叶落归根。

李本珍是陈贵阳的亲家,占林肯定就是没有办法才安排过来的,鲍沪生也肯定不情愿李本珍来。虽然李本珍老实忠厚,但这点门道还是看得清的,所以就和鲍沪生套不上近乎,这样,综管部来的两个人段晓丽、李本珍,都和袁梁显得关系不错。

此时,翠河天地周边的房价已经明显上涨,上海房地产价格再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徐有才打来电话,他已经离职了,买了两辆工程车去了云南,袁梁大吃一惊。

徐有才说,他在武深机械实在待不下去了,不只是签了销售合同无法按期发货,而且应该结算的业务提成也拖了很长时间不能给,尤其是出口处内部的倾轧让他无法忍受。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有人能做,有人就不能做。客户和片区已经混乱,谁抓住就是谁的,谁都不敢离开办公室,有人打电话就要在旁边坐着,唯恐是自己的客户来的电话,有人给使坏。来一份传真,几个人扑上去,就怕自己的传真让别人藏匿。耿直的徐有才,不止是和任瑞林,和出口处内部的人也发生了争吵。业务量更是大幅减少,客户也不像原来那样信任了,业务越做越难,最终导致收入很少,也就有了出来的打算。

徐友才辞职以后,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杜文艺、范文章都邀请他加入,但被他拒绝了。无聊之中,给哈尼族的小姑娘田苗苗打电话,田苗苗听说徐有才下岗在家,就邀请他到云南去。田苗苗说,离她家不远的地方,正在修一个很大的水电站,工程量很大,需要转移大量的土石方,她家叔叔是村子里的干部,自己买了一辆工程车跟着干活,村里也有几个村民买了工程车,跟着她二叔干,都干得不错。她让徐有才也来,也跟着她二叔干。

徐有才以每天两盒烟的速度干完了一条烟之后,终于出手了。他和李盈盈商量,去云南干工程,他说是战友介绍的活,活很好干,战友挣了不少钱。徐有才在家的日子,李盈盈也是发愁,一家四口人四张嘴都等着吃饭,每天只出不进心里也是烦躁。李盈盈想了两天,取出了家里所有的钱,到亲戚家借了十万元,共三十万元,交给了徐有才。

徐有才去了陵城,买了两台工程车。三十万元一台的车,本来买一辆的话不要贷款,但徐有才临时改变主意,贷款买了两辆。两辆工程车开回家,李盈盈傻眼了,但既成事实,李盈盈也没办法了。买车子前,徐有才已经找好了司机,在家待了两天后,他就带着司机,浩浩荡荡地开往云南。

徐有才到达云南,找到了田苗苗,当年的哈尼族小姑娘已经变成了哈尼族老大妈,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徐有才见到田苗苗的那一刻,心就一沉。

田苗苗领着徐有才见到了他二叔,他二叔很干脆,就让徐有才跟着他干,徐有才就在工地附近租了房子,买了锅碗瓢勺安营扎寨了。

徐有才带着两辆车去了工地,一到现场才发现,完全不是田苗苗说的那样。工地很大,工程量很大,干完活以后当天结算,但全国各地的车辆去的太多了,路上、工地上全是车辆,装车很快,但卸车极慢,排队卸车的时间很长,每天卸不了几车。这样,一个月后,结算完两个司机的工资、还完贷款,除去三个人的吃喝,根本就剩不下钱。

田苗苗的二叔,人家买的都是几万元的二手车,没有贷款,连保险也不买,活好干的时候就干,不好干的时候就在家闲着,而且人家就在家门口干,不用找司机干,不管有没有驾驶证都是自己干,这样人家才赚钱。

徐有才在家买车的时候,一机厂设备处的卜海苗陪着他买的车。徐有才去了云南之后,卜海苗忍不住了,也买了一辆旧工程车到了云南,和徐有才挤在了一起。才几天的时间,卜海苗就把他带过去的司机打发回武城了,他的车就他自己开,没白没黑地干,还算有点盈余。此时,徐有才的压力巨大,感觉到了绝地一般。

袁梁也不知道他在云南的具体情况,只有劝着他,能坚持的话就坚持,不能坚持再说,只要是能还贷款、支付费用就行。袁梁知道,徐有才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非常重感情,就是因为这样,他对曾经服役的部队,对曾经参战的地方情结很深,他的战友情、田苗苗这样的军民鱼水情,都在他的心里分量很重。

正因为如此,在听了田苗苗的描述后,他知道田苗苗不会欺骗他,也就打定主意来到了云南。他没有考虑到的是,田苗苗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只看到有人挣钱,而看不到其中的风险,也是极力想着帮助徐有才,没想到竟然置徐有才于绝地。徐有才没有办法,只有在那里硬撑。

一机厂破产后,呼啦啦有二三十家小厂、个体户干起了一机厂的老产品,但也很快有十几家退出了。赚钱的一般不会退出,之所以退出来都是赔本的不赚钱的。听说,也有血本无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