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邵姓主要源自姬姓。

周武王伐纣成功,其中一个弟弟姬奭,原来食邑在今天的陕西凤翔附近,叫作召公。后来将召公食邑迁到了今天的河南济源一带,建立封国。现在的河南济源和山西垣曲县之间,有个叫邵原的地方,据说就是那时候的封国。

这个召,这里读(shao),古文字没那么多,很多都属于通用,咱们现在叫通假字。

再就是源自姚姓。

这个就比较早了,还是商朝时候有个古召国,也读作(shao),在今天的河南鄢陵附近。由于经常被商朝吊打,不得已跑到陕西凤翔。

再就是楚昭王的后裔,也有以劭为姓的。

在姓氏里面,邵和召,其实以前就是一回事。

邵姓目前人口约三百万。

有时候觉得并不那么常见的姓,动不动就好几百万,顶许多小国家的人口了。

邵姓的得姓始祖一般公认为是召公姬奭,就是周公旦出去打仗,他在朝廷组织后勤保障和处理政务,可以说虽然不是战功,却也在征战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传到了周厉王姬胡时候,出现了着名的国人暴动。

所谓国人,就是居住在京城的非干部群体。这些人靠手工业或者别的什么营生过日子,既没有土地,也不属于公务员。

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让这些人活不下去。

当时的专利政策,可不是鼓励发明创造,而是国家要有利。

简单点说,甭管你干啥,都得先交税。你养几只鸡或者两头猪想杀了吃肉,得交屠宰税。

你想盖个房子,先交规划和建筑税。

你想去河里打渔,不是封鱼期就是交捕鱼税。

甚至你生意做不下去了想关门,就得交关张税。

更可气的是,你家里有棵树嫌碍事,想伐了卖几个钱。对不起,把砍伐税交了再说。

有人说我不盖房住树上行不行?回答得交爬树税。

总之这些税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想不到的。

这么一来,老百姓免不得议论纷纷。

大臣荣夷公又出了个馊主意,说卫国有个能人,可以隔老远听到别人说啥,如果把他请来,就不怕别人背后说天子的坏话了。

那还等啥呀,就请来吧。

卫国这个没留下名字,就叫卫巫。这家伙来到镐京以后,谁有没有说周厉王坏话,完全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得让卫巫看着顺眼。

第二,看你懂不懂规矩会不会上菜。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上街遇见熟人都不敢像以前那样见了面张哥吉祥,李哥安康的问好。俩人招呼都不敢打,飞个媚眼放点电过去,就算说话了。

几重高压之下,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于是爆发了着名的国人暴动。

愤怒的老百姓冲进王宫,幸亏周厉王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开溜。一口气撒丫子从镐京跑到彘地,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州才停下。自此周厉王再没敢回来,在霍州终老一生。

国人没找到周厉王姬胡,就四处找太子姬静。有人说刚才看到召公把姬静带着从后门跑了,于是这帮人堵住召公府门,要求交出太子。

这个召公可不是辅佐周成王那个,不过肯定是他的后代,世袭了召公的位置。

召公眼看国人不达目的不会罢休,只得让亲儿子和太子换了衣服,舍弃了亲儿子,才算救回太子一命。这就是邵姓对周朝做出的重大贡献,后来周厉王死了,姬静继位,出现了宣王中兴。

这个召公叫召虎,谥号穆,后人称召穆公。

您能相信一个种瓜的被后人大书特书吗?恐怕不敢想象吧。

秦朝被封为东陵侯的邵平,就因为种瓜的事,被后代许多着名的大咖惦记着。甚至种的瓜都被披上了神话色彩,叫五色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彩色瓜呗。

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东陵瓜,邵平瓜。

那么,邵平有什么特殊事迹吗?

还真没有,只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萧何事迹中略有提及,至于邵平有什么特殊贡献,反正孤陋寡闻的我,是没看到。

只是说邵平原来给秦始皇打工,封东陵侯。后来秦始皇倒台,这哥们就不当官了。但是总得吃饭呀,于是没办法的邵平就在长安东,承包了一块地,专门种瓜。

时隔两千年之久,咱也不知道他种的什么瓜,是专门给皇室进贡还是给搬着板凳的群众吃。有没有原产地保护,或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从考证。

反正肯定不是西瓜,因为西瓜传过来也就一千年左右,被中国大面积种植不过几百年。

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岑参、阮籍、陶渊明、骆宾王、王维、孟浩然、杨炯等等,都在作品中提及过这位种瓜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寻一下诸如‘青门’,‘东陵’,种瓜等关键词,相信应该能找到关于邵平种瓜的相关诗词。

这里摘录几句。

天下纷纷未一家,贩缯屠狗尚雄夸。东陵岂是无能者,独傍青门手种瓜。——王安石。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陈润。

对理学和易学有研究的朋友,相信对于邵雍邵康节一定不陌生。

邵雍从小就非常聪明,且读书极其用功。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古代那些能写出来传诵千古文章的大家,无一例外都是饱读诗书。绝没有哪个三脚猫学问,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能被后人写进教科书里。

邵雍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呢?他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也没有弄个独脚凳防止打瞌睡。但是他冬天从来不生炉子,夏天不摇扇子,就为了多读书。

并且邵雍也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讲究融会贯通。他认为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前人的文章,而是通过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古人能交朋友。

在觉得读了很多书以后,他开始按照书中的记录,周游了周边众多地方,增长见闻。

当时共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卫辉县令李之才听说邵雍爱读书,亲自到家里指导他读《河图》《洛书》。李之才惊奇的发现,邵雍往往一点就透,并且常常举一反三,有时候甚至令李之才也自叹不如。

后来迁居洛阳,住着草棚子,自己动手做饭侍奉父母。日子虽然清贫,却也悠然自得。

但是他生活拮据,洛阳的名人面子上过不去呀。

当时北宋朝廷被排挤出来的大臣,一般都在洛阳做个闲职。所以在洛阳的富碧、司马光等人一商量,干脆给他建个带院子的别墅吧。从这以后,邵雍才不用东跑西颠的讨生活,就在院里种瓜种菜,自给自足。

偶尔出门,大街老百姓上得知邵雍来了,往往扶老携幼的夹道欢迎。有些人家甚至仿照他住的样式,建了同样的房屋,就希望邵雍能来住一两天。

如果谁做了亏心事,旁人知道了,指责说:‘’你这么干,就不怕邵先生和司马先生知道吗?‘’

由此可见,邵雍和司马光,在洛阳人心目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邵雍名气之所以不如司马光等人,主要是这哥们不做官,从生到死,布衣一个。

邵姓名人,立传的就有百位以上,这里就简单介绍这么多。

下一篇谈谈湛姓,感谢您一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