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白话历史兴衰演义 > 第113章 皇太极南攻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636年至1643年,主要讲述皇太极登基建立清朝后,收服朝鲜后,开始着手南攻明朝,准备入关,但此时皇太极突然病死,顺治即位,多尔衮摄政。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640年,英国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标志着英国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我国尚处于明末昏暗的混战中。1640年,葡萄牙推翻西班牙的统治,恢复独立,进入布拉干萨王朝统治时期。1641年,英国国会通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文件《大抗议书》。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抵新西兰南岛。1642年,英国爆发第一次内战。1643年,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即位。

有诗歌颂皇太极道:揽辔秋风听野歌,雄图开辟太宗多。遥知王气归辽海,不战中原自倒戈。

话说当年,太宗皇帝登基建立大清朝,但刚上位,心里头就遇到一个不痛快!为啥呢?就因为朝鲜的使臣太不懂事儿,太宗的旨意他们不肯照办,这可把太宗给惹毛了。得嘞,把这使臣打发回国,再派别的官员带着书信去质问他们。结果呢,派去的官员回来禀报,说朝鲜那边接到书信看都不看,还说些特别不客气的话。

太宗一听,这哪行啊!马上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开会。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都主动请旨,要出兵收拾朝鲜。太宗就说了:“朝鲜那点实力,根本不是咱的对手,肯定是被明朝给蛊惑了。咱要是想征讨朝鲜,得先把明朝给攻下来,不然明朝的兵出来捣乱,咱可不好办。” 大臣们一听,纷纷点头:“主上您说得太对啦,那就先请旨攻打明朝。”

太宗就任命多尔衮、多铎为征东统帅,还特意嘱咐:“咱现在攻打明朝,就去吓唬吓唬他们,闹一闹就行,让阿济格他们去就行了。” 接着就把阿济格叫来当前部先锋,让他带两万兵马去征讨明朝。还当面给阿济格传授作战方法,告诉他得手了就赶紧回来。阿济格领了命令就出发了,嘿,还真厉害,不到一个月,就攻下明朝十六座城,还缴获了十八万的人畜等物资,派人回来报捷。太宗一看,达到目的了,就下令让阿济格班师回朝。您瞧,这次清兵攻打明朝,就是为了吓唬吓唬,让他们别插手朝鲜的事儿,好趁机去征讨朝鲜。

到了冬天,天气冷飕飕的,太宗祭告天地和太庙,带着贝勒、亲王,还有蒙旗汉军,分前后两路出发,那队伍浩浩荡荡的,直接朝着朝鲜国都杀过去。朝鲜的兵哪见过这阵仗啊,一听清兵来了,吓得撒腿就跑,那些要塞轻轻松松就被清兵攻破了,一直打到朝鲜都城。

朝鲜国王李倧慌得六神无主,赶紧派使者去迎降,还奉上书信请罪。太宗可没那么好糊弄,把书信一扔,把使者给喝退了。李倧听说这事儿,吓得魂都没了,亲自带着文武百官,献上一堆子女玉帛,跑到太宗马前投降。太宗这人还挺有胸怀,禁止士兵们干那些淫掠的事儿。进了城三天,就犒赏三军,这时候都快过年了。太宗就在朝鲜国都摆开宴席,热热闹闹地祝贺新年。

过了几天,太宗又带着大军渡过汉江,打算攻打南汉山。朝鲜国内全罗、忠清二道,都派援兵到南汉城。太宗让军士们驻扎在江东,靠着水扎下营寨,命令先锋多铎带兵去迎敌。嘿,朝鲜的援兵没打几个回合,阵脚就乱了。李倧听说援兵又败了,没办法,又派大臣到满营求和。

太宗就派英俄尔岱、马福塔两个人,带着敕令去传达旨意,让李倧出城来拜见,还得把罪魁祸首捆了献上来。李倧回了封信,说愿意称臣,但是求着免了出城觐见和捆献罪魁祸首这两件事儿。太宗可不答应,下令大兵进攻,从长山口攻克昌州,把安黄、宁远等地的援兵都给打败了。

太宗又命令多尔衮打造小船,去偷袭江华岛。朝鲜兵听说清兵来了,硬着头皮应战,可哪能挡得住大清兵的锐气啊,眨眼间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清旗帜就插上了江华岛,还派人到御营报捷。太宗又给李倧下旨,让他赶紧按照之前的旨意,把罪魁祸首捆了献上来,不然可饶不了他。李倧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上表乞降,啥都答应,还把世子送去当人质。太宗又说,以后朝鲜侍奉大清的礼仪,就把以前侍奉明朝的那些礼制照搬过来就行。李倧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乖乖听话。

当下就在汉江东岸筑起一座坛,定好了日子朝见。到了那天,多尔衮带着李倧出城,走到南汉山附近,然后步行到坛前。这一场清朝和朝鲜之间的故事,可真是热闹非凡呐!咱接着唠,上回说到朝鲜国王李倧到了汉江东岸那座坛前。嘿,您再瞧瞧这阵仗,坛上那旌旗飘得,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坛上坐着的,正是咱大清威风凛凛的太宗皇帝。李倧一到这儿,就跟被施了定身咒似的,呆愣愣地站在那儿,估计是被这气场给镇住了。

突然,旁边有人扯着嗓子喊:“至尊在上,还不赶紧磕头行礼!” 这一嗓子跟炸雷似的,把李倧吓得一哆嗦,赶紧 “扑通” 一声跪下,规规矩矩地行了九叩首大礼。这时候,两边的鼓乐那叫一个热闹,你方奏罢我方登场,那声音震得人耳朵都快麻了。等这鼓乐一停,坛上就开始宣读诏书:“你既然已经乖乖归顺我大清了,听好了啊,以后每年都得按时来朝贡一次,可别给我掉链子,要是敢违约,有你好受的!” 李倧哪敢有二话啊,脑袋点得跟捣蒜似的,连忙答应。不光这样,还得把长子李淏送去当人质,又拿出大把的银子、物资啥的,好好犒劳清军。

第二天,太宗大手一挥,下令班师回朝。李倧那叫一个恭敬,一路跪着送出十里地,还和两个儿子告别,那场面,真是要多凄惨有多凄惨,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看着怪可怜的。太宗这人也还挺大气,说:“行嘞,今明两年的贡税就免了,后年再按规矩来。” 李倧一听,赶紧谢恩,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回去了。太宗这边呢,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满洲了,还把朝鲜那些带头破坏盟约的家伙,都给押回去砍了脑袋。

这太宗搞定了朝鲜,东边没了后顾之忧,就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攻打明朝。可谁能想到,这时候李闯王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河南、四川这些地方搅得是天翻地覆,闹得那叫一个厉害。明朝的那些将军们都忙着去围剿他们,根本顾不上边疆的事儿。太宗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去攻打明朝东边。明朝的总兵金日观带着手下拼死抵抗,可还是寡不敌众,最后战死了。

到了崇德三年,太宗又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岳托为扬武大将军,让他们带着左右翼,兵分两路去攻打明朝。清军从长城青山口进去,到苏州会合。您再看看明朝这边,那些守边的将军们,一听说清兵来了,吓得撒腿就跑,比兔子还快。这还不到一个多月呢,清军就一口气攻下了四十八座城,一路打到了高阳县。

这高阳县有个明朝以前的督帅,叫孙承恩。这时候他正在家养老呢,听说清兵进城了,自己手里没兵没武器,拿啥抵抗啊?没办法,一咬牙,服毒自尽了。他的子孙十几个人,那可都是硬骨头,每个人都拿着家伙事儿,拼了命地去和清兵干架。清兵一开始没防备,还真被他们杀死了几十个人。但双拳难敌四手啊,最后还是因为人太少,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

清军又从德州南下,打到山东,进了济南,把明朝的德王给抓走了。这德王是明朝的宗室,叫朱由枢,是崇祯皇帝的兄弟,被封在济南当王。这时候,山东巡抚颜继祖,山西总督卢象升,带着兵来保卫京城。可等他们到的时候,清兵已经渡过黄河往北走了。颜继祖就跟崇祯皇帝说:“皇上啊,清兵都打到咱这儿来了,这仗打下去胜负还真不好说,要不咱先求和吧。” 可卢象升不干啊,他坚决主战。崇祯皇帝就让他俩商量商量,结果一个要和,一个要战,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卢象升接着上奏,说要和杨嗣昌、高起潜他们分开兵权,各管各的,谁也别管谁。这奏章递上去,兵部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把宣大山西的兵分给卢象升,山海关、宁远的兵分给高起潜。崇祯皇帝同意了,还封卢象升为尚书,让他赶紧出兵。

卢象升领了命令,就朝着涿州出发。半路上听说清兵分三路进攻,他也赶紧分三路去防守。可清军那势头太猛了,他根本防不过来,手下的兵一看清军来了,吓得扭头就跑。杨嗣昌还在背后使坏,上奏削了卢象升的尚书衔,还不给他发军饷,处处跟他作对。

卢象升带着兵到了保定,和清兵碰上了。一开始,两边打得有来有回,谁也没占到便宜。可没过几天,军饷就断了,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去挖野菜填饱肚子。卢象升心里明白,这下是凶多吉少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走出营帐,对着手下的兵将们,朝着四个方向拜了下去,说:“兄弟们,咱和你们一样,都受了国家的大恩。我不怕死,就怕不能为国家尽忠!” 这一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可在这困境之下,又透着一股悲壮。

那场面,真叫一个感人肺腑。您猜怎么着?士兵们一听,个个热血沸腾,放声大哭道:“愿随主将出去杀敌!” 这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卢象升带着这股子劲儿,出城到了钜鹿。这时候再一看,手下的兵士,就只剩下五千人了。巧了,正好碰上清兵杀过来,把这五千人团团围住。

卢象升也不含糊,把队伍左右一分,分成三队,自己亲自带领中军,二话不说,直接朝着清营就冲了过去,那是拼了命地死斗。清兵围了好几圈,可都被卢象升给杀开了。清兵一看,这家伙太猛了,也有点害怕,就慢慢退了回去。卢象升这才收兵扎营。

到了夜里三更天,外面突然喊杀声震天。卢象升一听就知道,清兵又来围攻了。他赶忙带着将士们出去迎战。打着打着,士兵们渐渐没了力气,卢象升知道大势已去,就大声说道:“我奉命出征,早就知道这次有去无回。兄弟们,你们赶紧突围出去,我就和你们在此长别了!” 说完,拿起佩剑,左砍右杀,一口气又杀死了几十个清兵。可他自己也受了重伤,最后吐血而亡。

清兵这边大获全胜,正准备继续往前冲呢。突然,太宗的命令到了,让他们赶紧回国。多尔衮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命令,没办法,只能带着队伍从青山口回去了。

回到国内,多尔衮就问太宗:“这打得好好的,为啥突然班师回朝啊?” 太宗就说了:“咱们想要夺取中原,必须得先拿下宁、锦这些城池,然后再去攻打山海关。这山海关要是一到手,咱们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进攻了。不然啊,咱们的兵深入内地,山海关内外的明军把咱们的后路一堵,兵饷也送不上来,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多尔衮一听,觉得有道理,马上就上奏,请求出兵攻打宁锦。太宗批准了,下令发兵,大军直抵锦州。

这锦州的守将是祖大寿,他之前投降过清朝,这次又把清兵给挡住了,好几次都没让清兵得逞。崇德五年,太宗亲自出征,结果还是没能攻下锦州,两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拿谁没办法。

这时候,范文程站出来出主意了:“要不咱们去偷袭他们的辎重粮草?” 说着,就把地图拿出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把多尔衮等人叫进营帐,让他们带兵去偷袭明军的辎重。多尔衮领了命令,按照地图上的路线,一路找过去。到了杏山左侧,绕了个弯,就到了塔山。他爬上山顶一看,前面山冈下有七个营盘,安安静静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多尔衮就说了:“我看前面这七个营盘,肯定是保护粮草的,咱们正好趁他们不注意,杀过去!”

于是,他把兵分成两路,直接朝着明营扑了过去。明军这时候还在睡大觉呢,根本来不及抵抗。眨眼间,七座营盘就全被冲散了。清兵上了山,把几百辆辎重粮草都搬了下来,顺着原路就跑了。等洪承畴得到消息,早就来不及了。

清太宗料定明兵肯定会来拼命。第二天,洪承畴带着将士们冲杀了好几次,可一点效果都没有。洪承畴一琢磨,想出了一个偷营的法子。他故意退兵三十里,然后让士兵们吃饱喝足,把兵分成四路:王朴、唐通为第一队,白广思、王廷臣为第二队,马科、杨国柱为第三队,曹变蛟、吴三桂为第四队,自己和巡抚邱民仰守住大营。

清太宗一看明营没打败就退了,心里就明白了,这肯定有诈。马上命令豪格、阿济格等人从小路出兵,绕到明兵背后,去袭击明营。又让多尔衮埋伏在营外。这下好了,明军不但没偷成营,还被清兵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太宗又料到明兵吃了这一仗,肯定得退走,就命令各位将领分路埋伏,就等着明兵上钩呢。

洪承畴粮草被偷袭之后,心里明白,这仗再打下去可就撑不住了,赶紧传令让六个总兵陆续撤退。这队伍刚走到杏山,好家伙,突然杀出一群清兵,把路给截住了。明军一看这架势,吓得浑身直哆嗦,腿都软了,没办法,只能退到松山城里面去。清兵也不追赶,收了兵,回御营报功去了。

太宗一听,高兴坏了,让范文程把立功的人都记下来,还和大伙商量怎么招降洪承畴。范文程脑子一转,说:“想招降洪承畴,咱得多写几份招降书,发给他手下的人,让他们军心大乱,互相猜忌,这样就好下手了。” 太宗一听,直点头,说:“好主意!就这么办!”

再看洪承畴这边,打了败仗,又没了军饷,正愁得不知道怎么办呢,心想还不如一死了之。正找绳子准备上吊呢,嘿,突然背后有人一把抱住他,接着就把他五花大绑给带走了。各位看官,您知道抱他的是谁吗?原来是夏承德和李永芳,这俩人早就投降太宗了,太宗派他们回城当内应。这不,瞅见洪承畴要自尽,赶紧冲过来把他抓住,捆着送到清营去了。

洪承畴心说,这下完了,肯定是死路一条,干脆一声不吭。太宗让人把绳子解开,好言好语劝他投降。洪承畴把头一扭,就是不答应。范文程又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正说着呢,突然有人来报,说明朝派了官员带着求和信来了。太宗一听,说:“明朝既然来求和,咱得拿出点大国的气度,得恭敬点。” 就派人把明朝官员迎了进来。太宗退了殿,这时候才刚过中午。

您猜怎么着?没一会儿,永福宫的太监跑进来报告,说洪承畴已经被娘娘劝降了。太宗一听,眼睛都瞪大了,说:“这可真是奇了怪了!” 您知道这位娘娘是谁吗?她就是后来入关定鼎的顺治皇帝的生母,太宗最宠爱的妃子。原来啊,洪承畴被关在别的屋子里,一直不肯投降。到了上午,他正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呢,突然闻到一阵奇香,直沁心脾,忍不住心里一动。抬头一看,好家伙,进来一个绝色女子,就跟那出水芙蓉似的,把门打开,手里还捧着一把玉壶。这女子走到他跟前,轻轻叫了一声 “将军”。洪承畴本来就爱美色,这一下,骨头都酥了,想回答吧,又觉得不合适,不回答吧,又不忍心,就轻轻应了一声。您瞧,这一答应可不得了,那女子就跟打开了话匣子似的,说了一大堆话,句句都说到洪承畴的心坎里,把洪承畴说得心服口服,最后只能乖乖投降。

太宗知道后,那叫一个高兴,马上封了洪承畴大官,还赏了他十个美女。洪承畴感激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这下可就安心给清朝效力了。

再说说明朝这边,马绍愉奉命来和清朝议和。太宗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招待他,吃饭的时候说起和议的事儿,太宗表示同意,双方就签了约。过了一天,马绍愉来告辞,太宗又送他貂裘和白金,还让李永芳把他送到五十里外。

马绍愉回到明朝,把和议的情况偷偷报告给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随手把报告放在桌子上,结果被家里的仆人误当成普通的塘报,给发出去抄传了,这下可好,全国上下都知道了。朝堂上那些主战的人,纷纷弹劾陈新甲,说他主和卖国。陈新甲心里不服气,结果崇祯皇帝一生气,把他给砍了脑袋。原来啊,陈新甲因为洪承畴兵败,和崇祯皇帝秘密商量和议的事儿,崇祯还特意叮嘱他要保密,保住朝廷的面子。结果和议的事儿被公开了,崇祯皇帝觉得陈新甲没遵守命令,又羞又恼,就把他给杀了。从这以后,明清之间的和议就彻底泡汤了。

太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命令贝勒阿巴泰等人带兵攻打明朝。阿巴泰他们攻破长城,进入蓟州,又转到山东,一口气打下了八十八座城池,抢了数不清的子女玉帛。阿巴泰带着兵,一会儿从北往南,一会儿又从南往北,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一点阻碍都没有。明朝这下可被吓得不轻,阿巴泰抢了个盆满钵满,明朝差不多被他搜刮走了三分之一的家底。这时候,阿巴泰才不紧不慢地带着兵回国了。

太宗听说阿巴泰回来了,按照惯例论功行赏,还摆了庆功宴慰劳大家。宴会结束后,太宗回到永福宫,那位聪明又漂亮的吉特氏妃子,又陪着太宗喝了几杯酒。当天晚上,太宗就住在永福宫,没想到半夜突然发起寒热,头昏目眩。第二天,赶紧召太医来诊治,病情却越来越重。没办法,太宗只好把朝政都交给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代理。多尔衮因为和太宗关系亲近,经常进宫探望。有一天晚上,太宗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拉着吉特氏的手,气喘吁吁地说:“我没能打到中原,和爱妃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实在是不甘心啊!”

太宗接着说:“现在福临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我死之后,就由他继承皇位。可惜这孩子年纪太小,还不能亲自处理朝政,想来肯定得托付给亲王们了。” 吉特氏一听这话,心里那叫一个悲痛,眼泪止不住地流。

太宗赶紧让人宣召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进宫。没一会儿,两人就进来了,先给太宗请了安。太宗就说:“我这病是好不了啦,马上就要和二位永别了。因为太子年纪小,不能亲政,等他一即位,就指望二位念在咱们都是祖宗血脉的份上,同心协力辅佐他,这样我就算死了也没遗憾了。” 二位王爷连忙说道:“奴才们哪敢不尽心尽力啊!”

太宗又让吉特氏把福临带到床前,用手指着二位王爷说:“他们母子二人,可就全托付给二位了。” 二位王爷赶紧发誓:“要是违背了您的嘱托,老天爷都不会放过我们。”

正说着呢,就听见一声娇滴滴的声音:“福儿过来,请王爷安。” 这时候多尔衮正低头看着太子,济尔哈朗也在旁边,就和太子行礼。多尔衮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点失态,赶忙回礼。行完礼,两人就到御床前告辞。回到府上,多尔衮一夜都没睡踏实。

第二天,太监来召他们二人进宫。等见到太宗的时候,太宗已经奄奄一息了。太宗让他们俩代拟遗诏,写完后呈给太宗看。太宗看了一眼,把纸一扔,就这么与世长辞了。整个皇宫哭声一片。亲王们赶紧出宫,让大学士范文程先写喜诏,再写忧诏。喜诏是宣布太子登位,忧诏是说大行皇帝驾崩。二位亲王一边带着百官痛哭哀悼,一边拥立太子福临即位。

这太子福临,按照遗诏继承了皇位。由两位摄政亲王带着文武百官朝贺,都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阁臣宣读诏书,尊称太宗为太宗文皇帝,嫡母和生母都尊为皇太后。把第二年定为顺治元年,王公大臣们都各升一级。新皇退殿回宫。

从这以后,皇太后吉特氏因为儿子做了皇帝,那是尊荣无比。可她心里明白,自己孤儿寡母的,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幸好有多尔衮和她一条心,处理起政事来比郑亲王还要尽心尽力。

有一天,多尔衮揭发科达礼、硕托等人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说他们暗地里劝摄政王自己当皇帝。多尔衮把他们交给刑部审讯,当场就给正法了。太后知道了这件事,那是格外感激,就下了懿旨,让多尔衮办事不用避嫌,怎么方便就怎么办。这多尔衮呢,进出皇宫就毫无顾忌了,这下可好,外面就传出了不少风言风语,连郑亲王都有意见。多尔衮就跟太后商量,让郑亲王出兵攻打明朝,郑亲王没办法,只能领旨出征。

这时候吴三桂正镇守宁远,清兵怎么攻都攻不下来,只能骚扰一下就班师回朝。

很快就到了大清顺治元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顺治皇帝接受百官朝贺,各国也纷纷来进贡,那场面,真是一派兴旺的景象。

这一天,摄政王多尔衮正在书房批阅文书呢,大学士范文程急匆匆地跑进来,说:“王爷,据探报说,明朝京城已经被李闯王李自成攻破了,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李闯王在明京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多尔衮一听,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说:“还有这等事!这可是咱们的好机会啊,咱们得趁着这个时候出兵,把那些流贼赶跑,在中原建立咱们的统治。”

说干就干,多尔衮一边把这事奏明太后,一边挑选兵马,让顺治祭告天地太庙,选好日子就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