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喂!当乞丐去啊? > 第1500章 年 太平年景,乞讨勉强糊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0章 年 太平年景,乞讨勉强糊口

公元1500年,大明王朝的天下看似风平浪静,却也暗藏着诸多涌动的暗流。朝堂之上,各方势力角逐,虽未有大的动荡,可政令的推行、官员的任免,桩桩件件都牵扯着天下的脉络。民间呢,百姓们大多过着平淡的日子,或躬耕于田间,盼着一年的好收成;或忙碌于市井,靠着些小本生意勉强营生。然而,在这看似太平的年景之下,仍有不少人挣扎在温饱的边缘,比如那些靠乞讨勉强糊口的穷苦之人,他们在城市的角落、乡间的路旁,书写着生活的无奈与苦涩。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其间休养生息,然亦有贫者日困,富者愈富之象,丐者流离于街巷,艰难度日者众矣。”这段文字,如实道出了当时人口变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情况,可见即便在整体相对平稳的时期,仍有许多底层之人生活困窘,乞讨便成了他们无奈的求生之道。

在这一年,扬州城里,有个叫阿顺的年轻乞丐,生得瘦瘦小小,脸上总是带着一抹脏兮兮的黑印,那是风餐露宿留下的痕迹。他性格倒也算随和,只是偶尔透着一股倔强,一旦心里认定了什么事儿,旁人很难劝得动他。阿顺原本也有个家,父母皆是老实巴交的农户,可一场天灾让庄稼颗粒无收,为了活下去,一家人辗转来到扬州城,本想寻个活路,却不想父母先后染病离世,只留下阿顺孤苦伶仃,靠着乞讨为生。

初春的扬州城,阳光已有了几分暖意,街边的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芽,可这一切的美好似乎都与阿顺无关。他照旧早早地来到了平日里常去的那条热闹街市,找了个靠墙的角落蹲下,身前放着个破碗,眼神巴巴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盼着能有人往碗里扔几个铜板。

“哟,阿顺,今儿个又来得早呀,这太平日子,咋就不见你寻个正经事儿做呢,老这么要饭,也不是个长久之计呀。”街边卖烧饼的刘大爷一边往炉子里添着炭火,一边好心地劝着阿顺。

阿顺挠挠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回道:“刘大爷,我也想啊,可我一没手艺,二没力气,除了伸手讨口吃的,还能咋办呢,这太平年景,也不是咱这种人能沾上光的呀。”说罢,无奈地叹了口气,目光又投向了街上的行人。

这日,城中来了个戏班子,在集市中央搭起了台子,准备连演几日大戏。一时间,街上的人比往日多了许多,阿顺心里想着,今儿个说不定能多讨些吃食呢。他赶忙挪了挪身子,往人多的地方凑了凑,嘴里还念叨着:“各位大爷大娘,行行好,赏口饭吃吧。”

正说着,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几个富家公子哥,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走了过来。他们瞧见阿顺挡了路,其中一个眉头一皱,呵斥道:“哪来的臭乞丐,没长眼睛啊,挡着爷的道了,快滚开!”

阿顺吓得赶忙往边上躲,可慌乱中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公子哥的马腿,那马受了惊,扬起前蹄,差点把马上的人甩下来。这下可惹恼了这帮公子哥,他们跳下马来,气势汹汹地朝着阿顺走了过来。

阿顺心里害怕极了,一边往后退,一边结结巴巴地说:“各位公子爷,小的不是故意的,实在是没瞧见呀,您大人有大量,饶了小的这一回吧。”

那带头的公子哥却不依不饶,扬起手就要打阿顺,就在这时,一位穿着长衫的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过来,赶忙拦住了公子哥,说道:“兄台莫要动怒,这乞丐想必也是无心之失,何必与他一般见识,伤了自己的和气呢。”

公子哥瞪了书生一眼,冷哼一声道:“哼,今天算你小子运气好,有人给你求情,下次再不长眼,可没这么便宜了。”说罢,带着人扬长而去。

阿顺惊魂未定,赶忙向书生道谢:“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小的没齿难忘呀。”

书生微微一笑,打量了一下阿顺,说道:“看你年纪轻轻,怎就落到这般田地,可有想过谋个生计,总好过这般乞讨呀。”

阿顺苦着脸说:“公子有所不知,小的父母早亡,又没个手艺傍身,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呀。”

书生听了,微微皱眉,思忖片刻后说:“我看你虽瘦弱,倒也机灵,我家中缺个跑腿的小厮,你若是愿意,便跟我回去,总好过在这街头乞讨,如何?”

阿顺一听,心中一动,想着这或许是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可又有些犹豫,毕竟自己从未做过这样的活儿,万一做不好,可就辜负了书生的好意了。但看着书生真诚的眼神,他一咬牙,点了点头说:“公子既然不嫌弃,小的愿意一试,就怕做不好,给公子添麻烦。”

书生哈哈一笑,说道:“无妨,只要你肯用心,定能做好的,走吧,先随我回府。”

阿顺就这样跟着书生回了家,书生姓林,家中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是书香门第,家规甚严。阿顺刚到府中,就被安排跟着老管家熟悉府中的事务,老管家是个严厉的人,看着阿顺那邋遢的模样,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说道:“你这小子,既然进了林府,就得守林府的规矩,先去把自己收拾干净了,我再细细教你该做些什么。”

阿顺赶忙应了一声,跑去洗漱了一番,换了身干净的粗布衣裳,整个人看上去精神了不少。接下来的日子里,阿顺便跟着老管家学着如何伺候主子、打扫庭院、跑腿传信等等,一开始,他总是笨手笨脚的,不是打翻了茶水,就是传错了话,没少挨老管家的责骂。

有一回,林公子让阿顺去书房取一本书,阿顺在书房里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急得满头大汗。等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书,跑去给林公子送去时,林公子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阿顺低着头,不敢看林公子的眼睛,小声说:“公子,小的实在是笨,找了好久才找到,让您久等了,您责罚小的吧。”

林公子看着阿顺那紧张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说道:“罢了罢了,你初来乍到,难免生疏,日后用心便是了,我又怎会因为这点小事责罚你呢。”

阿顺听了,心中十分感激,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做事,报答林公子的恩情。从那以后,他做事越发用心,渐渐也熟练了起来,不再像之前那样总是出错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顺在林府也算站稳了脚跟,与府中的其他人也渐渐熟络起来。府中有个丫鬟叫小翠,生得乖巧伶俐,和阿顺年纪相仿,两人时常在一起聊天,渐渐有了些别样的情愫。

一日,阿顺和小翠在花园中相遇,小翠笑着打趣道:“阿顺,你如今可算是出息了,再不像刚来时那般莽撞了,我看呀,公子对你很是满意呢。”

阿顺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不是多亏了公子收留,我才能有今天,我可得好好干活,不能辜负了公子的好意。”

小翠眨眨眼睛,说:“那是自然,不过你也别太累着自己了,瞧你,最近都瘦了呢。”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阿顺心中好奇,便和小翠一起出去查看。原来是林府的一个下人,不知怎的,和外面来的一个无赖起了争执,那无赖扯着嗓子喊道:“你们林府了不起啊,欠了我的钱,还想赖账不成,今天要是不给个说法,我可就不走了。”

林府的下人涨红了脸,争辩道:“你休要胡言乱语,我们林府何时欠过你的钱,你莫要在此撒泼耍赖。”

阿顺见状,赶忙走上前去,问道:“这位大哥,究竟是怎么回事呀,有话好好说,莫要在林府门前吵闹,影响了府中的清净。”

那无赖瞥了阿顺一眼,不屑地说:“哟,哪来的毛头小子,敢来管爷的闲事,告诉你,你们林府的公子之前在我那赌坊里输了钱,至今未还,我今天就是来讨债的。”

阿顺一听,心中一惊,他深知林公子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怎会去赌坊这种地方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于是他陪着笑脸说:“大哥,会不会是有什么误会呀,我家公子向来品行端正,怎会去那赌坊呢,您要不先回去,我这就去问问公子,若是真有此事,定会给您个交代的。”

那无赖却不依不饶,嚷嚷着非要现在就拿到钱,说着还动手推搡起阿顺来。阿顺虽然瘦弱,可也不肯轻易退让,两人便拉扯在了一起。

就在这时,林公子从府中走了出来,看到眼前的场景,脸色一沉,喝道:“住手!这是在做什么?”

那无赖见林公子出来了,赶忙说道:“林公子,你可算是出来了,之前你在我那赌坊里输的钱,该还了吧,咱可不能耍赖呀。”

林公子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我从未去过你的赌坊,你莫要在此污蔑我,我看你是故意来寻衅滋事的吧。”

无赖见林公子不认账,便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说是林公子当时写的欠条,林公子接过来一看,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有人冒用他的名义去了赌坊,如今这无赖找上门来,想讹诈一笔钱财。

林公子冷笑一声,说道:“这欠条分明是伪造的,你以为凭这就能讹到我头上,我林某可不是好糊弄的,今日我便叫官府的人来,好好查查此事,看看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

那无赖一听要叫官府,心里有些发虚,但还是嘴硬地说:“叫官府就叫官府,我还怕你不成,反正这欠条是真的,你别想赖账。”

阿顺在一旁听着,心中气愤不已,想着这无赖实在是太可恶了,竟敢来讹诈林公子,他对林公子说:“公子,您别担心,小的愿意跟着去官府,给您作证,定不能让这无赖得逞。”

林公子点了点头,感激地看了阿顺一眼,随后便派人去官府报了案。不多时,官府的捕快就来了,将那无赖和相关人等都带去了官府。

在官府里,经过一番审理,那无赖最终承认了是受人指使,伪造欠条来讹诈林公子的事实,原来背后是林公子在生意场上的一个对手,想借此抹黑林公子的名声,好从中谋取利益。真相大白后,那无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林公子也洗清了冤屈。

经过这件事,林公子对阿顺更加信任了,觉得他虽然出身低微,却忠心耿耿,是个难得的好人。阿顺在林府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日子过得越发安稳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这一年,扬州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水灾,河水泛滥,淹没了不少房屋和田地,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林府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为了救济受灾的百姓,林公子拿出了不少钱财和粮食,可即便如此,府中的日子也变得拮据起来。

老管家无奈地对林公子说:“公子,如今府中余粮不多了,再这么下去,怕是连咱们自己都要饿肚子了呀,这可如何是好?”

林公子眉头紧锁,思忖片刻后说:“先紧着那些受灾最严重的百姓吧,咱们能省则省,总能熬过这一劫的。”

阿顺看着林公子如此大义,心中十分敬佩,他对林公子说:“公子,小的有个主意,咱们可以组织府中的人去城外看看,有没有没被水淹的田地,若是有,咱们可以试着种些粮食,也好缓解一下当下的困境呀。”

林公子听了,眼睛一亮,觉得阿顺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带着阿顺和府中的一些下人,出城去寻找合适的田地。经过一番探查,还真找到了几块地势较高、没被水淹的荒地,众人便开始动手开垦起来。

阿顺虽然没怎么种过地,但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活也略知一二,便在一旁指导着大家,如何翻地、播种、浇水等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种子终于播下了,众人都盼着能有个好收成,熬过这艰难的时光。

可天不遂人愿,也许是这场水灾影响太大,也许是运气不佳,种下的庄稼长势并不好,到了收获的时候,收成寥寥无几,根本无法解决府中的粮食问题。

林公子看着那可怜的收成,心中满是无奈和沮丧,阿顺也觉得十分愧疚,觉得是自己出的主意不好,才让大家白忙活了一场。

府中的日子越发艰难起来,为了节省粮食,大家每天只能吃个半饱,阿顺看着小翠日渐消瘦的脸庞,心中十分心疼,可又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林公子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对府中的众人说:“如今府中实在难以维持这么多人的生计了,我也不想看着大家跟着我一起挨饿,若是有人愿意另寻出路,我绝不阻拦,还会送上一些盘缠,助大家一臂之力。”

阿顺听了,心中十分不舍,他在林府待了这么久,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可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给林公子添麻烦了,于是他咬咬牙,对林公子说:“公子,小的感激您的收留之恩,如今府中艰难,小的愿意离开,出去碰碰运气,等日后有了出息,定会回来报答您的。”

林公子看着阿顺,眼眶泛红,点了点头说:“阿顺,你是个好孩子,出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若是遇到什么难处,记得回来找我。”

就这样,阿顺告别了林府,又踏上了未知的路途。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只是心中怀着对林公子的感激和对未来的一丝期许,一步一步,朝着远方走去,而他的命运,也如同这乱世中的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不知会驶向何方。

在公元1500年这一年,除了大明王朝内百姓生活有着诸多故事外,世界其他地方亦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彼时之欧洲,诸多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辈出,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以其卓越之才华,在绘画、雕塑、文学等领域大放异彩。人们开始挣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之解放,对科学、艺术的探索热情高涨,于城市之工坊、学府中,孕育出璀璨之思想与文化成果,为后续欧洲之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之基础。”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变革,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们的生活观念到艺术创作风格,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在奥斯曼帝国,正处于领土扩张与文化繁荣的阶段。“奥斯曼帝国凭借其强大之军事力量,不断开疆拓土,其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诸多民族、文化汇聚于此。其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之重要枢纽,清真寺建筑宏伟壮观,彰显着独特之伊斯兰文化魅力,学者们在此钻研学问,传承与发展着天文、医学、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于地中海沿岸书写着辉煌之历史篇章。”奥斯曼帝国在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对周边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地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德里苏丹国虽已渐趋衰落,但其留下的文化印记依然深刻。“印度之地,德里苏丹国统治后期,虽政治上出现动荡,然其在建筑、文学等领域之成就不容忽视。诸多清真寺、陵墓等建筑展现出独特之伊斯兰与印度本土风格融合之美,文学作品亦在不同民族间传播交流,诗歌、故事承载着人们之情感与思想,于南亚次大陆持续散发着独特之文化光辉,为后续莫卧儿帝国之崛起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德里苏丹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是印度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环,对印度后续的文明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不同地区在公元1500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上,各有其发展脉络,或兴盛、或探索、或面临困境,与大明王朝内的种种故事一同构成了那个遥远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其间承载的故事与智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