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 第301章 朱棣:削藩就让他们削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1章 朱棣:削藩就让他们削吧!

自从上次吃了大亏,京城暗桩一千多人被一网打尽,他和姚广孝对苏尘就不敢再有一丝轻视了。

此时,

朱棣经他一提醒,立刻想到了苏尘还有后招。

“军师,什么后招?谁胜谁败啊?”

这时,

姚广孝缓缓站起来,走到木栏边上,悠悠地说:“殿下啊,苏尘今非昔比啦……贫僧不敢断定谁胜谁败,只能说,看看这两本书也就知道大概了……”

哦?

朱棣聪明过人,一下也反应过来——

李善长没有苏尘有钱啊!

李善长搞的削藩策小册子,非常简陋粗糙,而苏尘的几个版本都是精装的,不说的别的,光是投下去的钱,就是两样了……

唉!

朱棣忍不住叹息说:“李善长老了……但是,如果这次苏尘又赢了,朝局呢?岂不是……?”

他忽然打住了。

而姚广孝又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心思?

“殿下,苏尘大张旗鼓收徒,也是铁了心要扶朱允熥了……朱允熥为人偏激、懦弱……这次又是他起头闯的祸,在皇上眼里,应该已经没有位置了……”

嗯嗯!

朱棣深以为然——

父皇一向喜欢朱允炆!

本来就讨厌那小子。这次还闯了祸,当然就更没谱了。

但是,

这次情况真的不同,如果苏尘赢了,那岂不是朱允熥也赢了?

到时候百官怎么看?

藩王怎么看?

都难说的很……

想到这里,

他忍不住提醒姚广孝:“军师,果如方才所料,如果苏尘赢了李善长,朱允熥也势必要声望大涨啊……这小子的性格本王也知道,望之不似人君啊……以后就不好说了……”

姚广孝点点头:

“诚然,但苏尘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法家……如今世人都说苏尘事管仲,但这并非好话啊……朱允炆只要站稳了儒生这边,赢面仍然很大,苏尘的实力再强,也难于翻盘……再者,他们势均力敌,殿下不是正好隔岸观火吗?”

嗯,

朱棣也站起来,望着南方的夜空,喃喃说:“削藩,削藩,谁才是真的削藩?本王看,削藩之日,就是本王起兵之时了……”

……

与此同时,

京城王广洋府中,气氛已经很紧张了。

众人完全没料到——

这场《纪非录》惹出的祸患,忽然就变成削藩了?

一开始也只有翰林院的几个闲置的人才鼓噪,没想到竟然愈演愈烈,连书册都已经有了好几本!

百官仇恨藩王,那固然有理,但要说到光凭一本《纪非录》就要削藩?那也太儿戏了!

这几天,

京城里虽然也时常能看到锦衣卫,但他们也是不闻不问,似乎对眼前的一切也都是放任的态度。

王广洋凭经验就知道——

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危险!

于是也不管锦衣卫盯不盯着,派人去把大家请来了,连方孝孺、吴沉也都来了。

众人无暇品茶,寒暄几句,方孝孺就一脸忧虑地说:“恩师,各位,我方孝孺的确说过削藩,但完全不是他们那个意思啊……如今京城里,连妇孺老幼都在说削藩,在下十分恐惧啊……”

嗯,

众人也都黯然点头——

你方孝孺平常最是谨慎,可偏偏还真说过要削藩。你名气大,人人都记得呢,就是想躲也躲不了了……

这时,

王广洋叹息一声:“奉和啊,皇上心里有数……你不用太过忧虑……市面上这些言论,自有人负责嘛……那么多锦衣卫,难道也查不出来?放心吧,没事的……”

方孝孺拜谢一声,却还是感到不踏实——

最近,

一些风声慢慢地往这边靠过来,让他越来越感到不安。都说是王广洋和苏尘联手炮制的削藩言论……

而万一有什么瓜葛牵扯在里头,这把火一下就会烧到他头上了,到时候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胡桢掌握刑部,最近也派人去查了一些,这时安慰说:“奉和啊,那些谣言不要听……广洋说得对,最后总会查清楚的……”

聊了一会儿,

王广洋又问:“近日苏尘在干什么?”

一提到苏尘,

众人一下悚然起来——

毕竟,

这波的漩涡中心,毫无疑问又是苏尘了!

现在市面上都说是他主导了整个舆论,连《纪非录》都说是他弄出来的……这个关口上,还有谁敢跟他来往?连贸易衙门那些人见了都远远避开了……

温祥卿笑了笑说:“苏尘啊,肯定也是焦头烂额啦……不过要说他炮制的,我是不太相信!依我看啊,还是那个十八子!”

嗯嗯!

众人一起点头——

就是李善长!

干什么事扯着别人的名义,

这次又打着苏尘的名号兴风作浪呢!

想到这里,

众人都是一脸鄙夷。

呵呵,

王广洋笑了笑:

“不说这些了!今日叫你们来,是感觉要出事啊……说不清楚是什么,但小心一点总是好的!你们回去打个招呼,谁也不准上书什么的!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对对!

“就该待在家里!”

“肯定要出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应该打招呼!”

“……”

众人也都经历了多次风浪,也猜到了如此情势之下,皇上其实也早就洞若观火了,只等一个借口发难呢。

……

果然,

第三天上午,

贡院那边忽然聚集了很多人,为首的几个是翰林院的学士,下面大多数是等着殿试的举人,外加许多滞留未归的各地秀才,加上一大波围观百姓,一下子就闹出了偌大声势。

不到一个时辰,场面越闹越大,许多在职的京官也来了!

王国帧、李福、宋友德等人领头,拿出已经写好的上书,许多人就开始联署签名。

正午不到,一行人浩浩荡荡,跟着三个学士走向皇宫。当日闹了一整天。百姓都以为消停了,不料第二天、第三天竟然愈演愈烈!

到了第四天,

各地官员也开始联名上书,先是直隶应天府,然后是浙江、江苏、江西、,然后是其他各省。

与此同时,

有藩王就藩的几个地方,大同、太原、北平、西安、南昌、桂林等地,王府门口竟然也有人群聚集。

官绅不闻不问,一时之间,整个大明朝似乎一夜之间就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