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本想辅佐始皇,被迫成为匈奴单于 > 第442章 始皇死,而地,不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2章 始皇死,而地,不分。

半年以后,孔雀四郡的叛乱,彻底平息。

韩信利用阳谋,将盖罗、夏尔玛、纳伊尔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看似每个人都有称霸的可能,实则只是在互相内耗。

三股势力先是各自蚕食掉周边小型势力,终于在恒河郡碰面。

一见面,谁也不服谁,都觉得自己很强,直接开干。

他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只要韩信想做,就可以决定谁是战争的胜利者。

韩信像是一个天神,他俯瞰芸芸众生,落下一子,吞并一子,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最后,盖罗艰难的取得最终胜利。

就在他准备欢呼雀跃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四周突然杀出秦军。

直接将他所剩的五万人马如数歼灭。

如果放在平时,兴许还能勉强一战,可是,盖罗太累了。

过去每天都在打仗,早已筋疲力尽。

临死前,盖罗满眼不甘的瞪着韩信!

谁能接受得了,自己奋斗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才换来的胜利,居然被秦军夺走了果实。

韩信走上去,一剑插入对方胸膛,在其耳边私语。

盖罗瞳孔一缩,他明白了,原来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

所谓的称霸,只是痴心妄想。

这场战争,他们三人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赢家,而是彻头彻尾的输了。

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在秦军的掌控之中。

他们之间的拼杀斗争,毫无意义。

无论是谁从尸山血海中杀出重围,都会遭到秦军的毁灭。

这种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命运的憋屈,真的很难受。

......

历时8个月,孔雀四郡的叛乱,成功平息。

扶苏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他总结经验,认为是先前的斩草除根不够彻底造成的。

如果,当初把魄罗门和杀弟利全部毁灭的话,就不可能会存在叛逆。

人,都是逆来顺受,吠舍和首陀罗两个底层阶级,哪怕生活不如意,他们也没有想过造反。

但是,一旦有人组织起来后,就很容易一呼百应。

扶苏并没有想过,提高吠舍和首陀罗这两个底层阶级的待遇。

他反而考虑得更多,是竭泽而渔。

或许他也知道,由于地域广阔,此处管理异常艰难。

迟早有一天,会再度发生叛乱,到那时候,或许不会再像今日,如此轻松的解决。

既然注定守不住,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吧。

尽最大力度去攫取利益,而不是想着如何稳定局势。

扶苏这个思想,应该是受宋坤影响。

宋坤毕竟是两千多年后的人,他见过太多历史,强如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广布世界,到头来还不是只能放弃?

人,都是会变的,谁也不能保证,一个王朝能永恒不灭。

何不换种思路?

把那片区域的资源全部吸干,让那里的民众想要革命,却无力反抗,同样是一种办法呀。

战争财,本来就是一时的暴利,很难持之以恒,源源不断的补给。

念及至此,扶苏拿出舆图,他轻轻舒展,眼睛望向黑色的区域。  乍一看,大秦的领土面积似乎比夏勍要小,实则,北方有太多无法住人的极寒区域。

从人口数据,可以窥探。

大秦总人口超过一亿,而夏勍不足四千万。

秦朝的疆域,大都是水源充足的丰腴之地,勍朝有一半地方终年积雪,难以生存。

论两国土地优质,没有可比性,秦朝完胜。

“创业与守城,孰难?”这个问题,一直环绕在扶苏的心头。

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对于扶苏而言,肩膀上的压力,无比沉重。

领土疆域广袤,就容易衍生出各种未知的麻烦。

叛乱,只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案例。

扶苏强忍住不去询问父皇,他要独立自主,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帝君。

......

“啊,是陛下,是陛下来了,我们有救了!”

公元前198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

嬴政早在一年前,就经常上山下乡,走入群众之间,丝毫没有一个九五之尊的架子。

他与黔首们一起下地劳作,一起吃着粗粮。

如此亲民的行为,渐渐地,让咸阳百姓对始皇帝的印象改观。

而今年,关中大旱,咸阳属于重灾区。

“老翁,小心点,你们何必行此大礼?”

见到乡亲们纷纷跪下,嬴政连忙跑过去,一一扶起。

“朕又不是吃人的猛兽,不必如此。”

“不!陛下你是祥瑞,上天派下来拯救我们的。”

关中大旱,扶苏立即启动天灾应急措施,广开粮仓,赈济灾民。

除此之外,还宣布减免大旱区域的农税,让黔首们先满足自己的温饱。

其中,就以内史郡的咸阳,做得最好。

或许与始皇帝天天上山下乡有很大关系吧,无论如何,对于黔首而言,都是好事。

嬴政抬头,望向一片荒漠,天际乌黑大片,蝗虫即将席卷。

众人先躲进房屋里面,让蝗虫飞过。

嬴政低头抚摸着干裂的大地,他脸色凝重。

之所以缺乏农业灌溉,与旁边的渭水干涸有很大的关系。

准确来说,不能形容干涸,而是进入枯水期。

先前做的水利设施(水渠),因为渭水和黄河的水位降低,导致无法正常引流。

赈灾,只是能缓解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嬴政皱眉思索,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现状呢?

在他执政期间,关中大大小小的旱情共有十五次,这可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比例了,相当于每隔两年就来一次天灾。

生活在关中的黔首们,苦不堪言。

朝廷每次都减免税收,造成财政损失不说,也不能治本,还有可能会增加黔首的负担。

所谓税收减免,不是说你不用缴税,而是指你现在不用,等到丰收时期再补缴。

秦朝本质上是一个农耕大国,不能亲手毁掉基本盘。

万一开了“天灾彻底免税”的先河,就会有其他郡的官吏谎报灾情,中饱私囊。

嬴政来到渭水河畔,一众乡亲父老跟在后面。

“陛下,渭水虽有(水),可担挑困难,会有生命危险,万一有人陷落淤泥,难以救助。”

“是啊。”一名老翁叹气道,“前段时间,隔壁阎良乡不是听说有个小子,就是这样身亡的吗?”

“啊?确有此事?”

“自然是真的,可怜哦,那个小子听闻尚未娶上婆娘,还是家中独子。”

嬴政负手而立,他的耳边传来乡村父老的议论声。

突然,有一句话引起他的注意。

“如果,渭水能一直不干涸,那就好了。”

对哦,有什么办法,能让渭水,乃至(黄)河一直保持水位平衡呢?

嬴政陷入了沉思。

......

走回去的路上,嬴政忽然想到!

有办法,确实有一个办法!

与关中地区相反,百越地区多雨,江河时常发生洪灾。

如果,如果,如果能将南部的水流,通渠引入关中地区,能做到吗?

嬴政被自己这个大胆想法吓了一跳,他不禁问自己,能做到吗?

他立在原地闭眼思忖,一会儿后,猛然睁开双眸。

“能做到!一定能做得到!”

“朕当年为攻百越,连灵渠都挖了,南水北调,有何不可?”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自然是做不到现代那么尽善尽美的,不过肯定可以缓解现状。

那么,秦朝真的能做得到吗?

你还别说,真有可能!

众所周知,秦国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秦朝修建了灵渠三个伟大的水利工程。

其中灵渠,就是用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

东借湘江,西入漓江,然而湘江的水位低于漓江。

如何让水往高处流,就需要人为改变水位的高低差。

于是,秦朝的水利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建造陡门,待船只经过时,开闸放水,让水位下降,船只得以顺利上行和下行。

“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境界,一陡一个天地。”

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灵渠,还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比如泄水天平、三七分派等。

直至今日,灵渠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人无不感叹老祖宗的聪慧。

由此可以推断,大秦实际上是有能力实现“南水北调”的壮举。

只是工程量之浩大,怕是难以估测。

先前,秦国就因为修建了郑国渠,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然而郑国渠普及面积较小,只能惠及一方百姓。

念及至此,嬴政向乡亲父老们告辞,他立即乘车回宫。

“传三公,治栗内史入宫,商议大事。”

......

“陛下,左相正与太子议事,暂时来不了,右相、太尉、御史大夫至。”

嬴政点点头,左相没来,他并没有生气。

毕竟自己早已将权力交给扶苏,这是一种信任。

尽管扶苏还没有登基,已经开始行使部分皇帝职权,形成了罕见的一朝两帝局面。

让他先实习一下,趁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嬴政对扶苏这个继承人的培养,可谓是煞费苦心,寄予非常高的期待。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福。”

嬴政点头示意,算是回了礼,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朕打算,挖掘运河,南水北调。”

短短的几个字,透露出来的信息量特别大。

三位大臣不约而同愣住,震惊的望向始皇帝。

“陛下,恕臣直言,此举不妥,也无必要。”说话的人,正是御史大夫卫沭。

先前那个要求加薪的御史大夫,已经被辞退了,卫沭刚上任不久,初生牛犊不怕虎。

“何出此言?”果不其然,嬴政的脸色瞬间一黑。

卫沭拜道:“陛下,臣知道陛下所举,可是为了关中大旱。”

“可是,南水北调并非小事一桩,将要花费巨量人力物力,而干旱,却不常有。”

右相萧何冷哼道:“卫御史,此言差矣,陛下并非奢靡之君,实乃为民请愿。”

“那又如何?”卫沭皱眉,“你知道南水北调的代价有多大吗?这可是逆天而行,非三代人难以实现。”

“那又如何?你难道没有考虑过,当真正实现南水北调之后,将惠及多少黔首?”萧何据理力争,“关中本就沃土,水源充足后,会开垦多少荒田?能增加多少亩产,你有考虑过吗?”

“惠及多少,你我怕是看不到的。”

“所以,你的意思是,黔首们还要继续忍受突如其来的天灾?”

“......”

嬴政摆摆手,打断了卫沭和萧何的争论,他淡然道:“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卫沭见状,连忙闭上嘴。

“南水北调,影响深远,能否惠及关中,不可知,但求能惠及一方。”

“朕为始皇帝,当为天下黔首,开创大业,普惠众生。”

哪怕会背负骂名,他也要去做!

如果发现问题,并且想到解决方案而不去实行,这不符合嬴政的风格。

这时,太尉王翦抬起眼眉,说道:“陛下,工程之大,怕是要消耗百万人力,臣建议,不可急于一时。”

百万人,可能说得保守了。

言外之意,千万不要因为动工,而过分劳民伤财,以免引起祸端,那就得不偿失了。

治栗内史则是直接应下:“请陛下放心,臣立刻召集群才,半月内将改流方案,提交。”

嬴政点点头:“善。”

......

秦朝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比后世而言,并没有那么复杂。

将长江之水向北引流,重点在于解决关中地区的水资源供给问题。

河南也是南方,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南水北调”,只是相对而言。

因此,初步商定的方案是,从南郡(荆州)的长江口,人工挖掘“江汉运河”,穿过关沮口,与湖泊相连,再横穿到汉江。

此外,还需要扩充关中地区的河流支脉,或者挖掘人工湖蓄水。

饶是如此,放到古代,难度就等同于愚公移山。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治栗内史给出来的预估完成时间是,至少三十年。

嬴政仔细审阅过规划,他叹了口气。

怕是自己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不失为一种遗憾。

公元前197年,秦朝“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动工。

秦朝动用了超过三百万人,将人工大运河一点一点的挖出来。

嬴政闲着没事干,便前往南郡,查看挖掘进度。

或许是因为陛下亲临,那群黔首们干活更加起劲了。

原本计划可能要三十年的时间,怕是二十年就能赶出来。

这个旷世工程的耗资是天文数字,因为劳工不是免费的,朝廷要花钱请他们干活。

幸好这个时代的秦朝非常有钱,能支撑得起这么庞大的财政支出。

公元前190年,江汉运河顺利完工。

公元前180年,始皇帝,驾崩于渭水河畔,享年79岁。

公元前175年,渭水增容顺利完工。

公元前170年,咸阳周边开始人工挖掘多条河流支脉,开凿蓄水湖。

......

【后补——】

++++++++

渭水河畔,今天立起了一个高九丈五尺的铜像。

铜像是按照始皇帝临死前的姿态,一比一复刻而成。

当年,始皇帝站在渭水河畔,眺望着不远处,无数劳工卖力的挖掘运河。

由于年纪大了,身形有些佝偻,不过姿势依旧挺拔。

嬴政目视大好河山,右手扶着腰间七尺长剑,左手自然撑着拐杖。

有心人一定能认得出来,这把剑,陪伴了始皇帝许多岁月。

只是谁也不知道,始皇帝为何放着象征身份的秦王剑不用,而是经常佩戴一把剑柄磨损严重,剑鞘早已锈蚀的破剑。

更没有人会想到,其实这把剑,是断的。

准确来说,应该是曾经断成两节,后来重新拼接成一体。

始皇帝,遗憾的死在了巡查运河工程进度的时刻。

更遗憾的是,那段运河还有一天,就要完工放水了。

一旦此处河流增容,将会惠及数百万黎民。

除此之外,秦朝还额外的开凿新的支脉,连通到各个村落,都是免费的。

要想富,先修路,亩产高,水利要好。

可惜了,始皇帝他,终归还是没能看见这盛世。

与先前历史一样,嬴政依旧是驾崩于工作途中,他至死都没有放下,把一生都贡献给社稷江山。

......

有一条遗憾的消息,彪哥早在公元前190年,就去世了。

当时始皇帝神色异常慌张,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在害怕什么?

只是不久,朝廷就发布一则消息,重金召集可通晓未来之事的人。

不过,招摇撞骗的人实在太多,未能如愿。

在许多人看来,始皇帝这是疯了。

嬴政确实快要疯了,彪哥的离开,就意味着自己将不会继承记忆,哪怕未来再遇见宋兄,恐怕也会行同路人。

这才是,真正的永别。

偏执疯癫的状态,整整持续了一年,后来,嬴政或许是想通了,他没有再苦苦寻找转世之身。

直至,公元前180年,他的生命即将迎来终结之时。

听说,他是站着去世的。

由于年纪大了,嬴政腿脚略微不便,左手长期撑着拐杖。

据发现的皇宫侍卫所言:“当时始皇帝如同往常一样,巡视工程进度,他站在岸边目视前方,一言不发。

然而过了许久,始终立在原地,未曾动过分毫。”

黄昏已至,守卫在四周的侍卫过来呼唤,却久久没有得到回应。

有一只小鸟在始皇帝的头顶上盘旋,最终主动落在其肩膀上。

侍卫主动上来驱赶,震惊的发现始皇帝的异样。

他低着头,眼眉低垂,全身静止不动,唯独花白的头发在随风飘扬。

一个人静悄悄的离开,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有萧瑟的秋风知道。

四周传来飒飒的声响,一片片黄色的枯叶吹落,落在了他的玄冕,他的?袀玄上,他的脚边......

侍卫觉察到不对劲,小心翼翼的探去,然后——

吓得跌倒在地上,双目立即通红。

没过多久,扶苏从皇宫赶至,还带着一群御医。

四周顿时围满了人,他们望向岸边,那里站着一个孤独的老人,伟岸的背影令无数人动容。

当确定的消息一锤定音后,扶苏情绪崩溃,嚎啕大哭。

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憾事,在父皇临终前没有陪伴。

何止是他,始皇帝驾崩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

嬴政早就成为了孤家寡人了,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围在四周的黔首们,默默地下跪叩首。

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始皇帝生前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事情,耗费巨资只为了让黎民百姓能有充分的水源浇灌农田。

看似平常,实则伟大。

再联想到过去二十年间,始皇帝新立的惠民政策,太多太多了。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为民着想,监督着运河工程。

许多人一想到这些,忍不住鼻子一酸。

“陛下,慢走!”

......

咸阳宫距离秦始皇陵,一共三十里路。

三十年前的场景,再度重现。

关中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在道路两旁,目光所至,皆是披麻戴孝之人。

他们的身份,或是士卒,或是贫农,或是工匠,或是商贾。

但是此时此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那就是始皇帝的子民。

除了关中百姓后,还有许多来自外郡的百姓,比如说,邯郸郡。

因为,赵地邯郸也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大大受益。

如果始皇帝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曾经那个让他备受磨难的城邑,如今那里的黔首,不再像七十年前,敌视他,排斥他,欺凌他。

而是,怀念他,尊重他,感激他......

尽管目前纸钱挺贵的,属于富人才能购买,然而不管是谁,都会自费购买,哪怕不多,也是一份哀思。

相比始皇帝为我们做的,这些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装载着始皇帝灵柩的六马御车经过时,民众自发朝天撒起了纸钱,铺满来时的路。

飞旋在空中的白纸,不似雪景,胜似雪景。

【始皇出殡,万众迎灵,漫天纸钱,举国皆悲。】——《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六》

......

六马御车,缓缓驶入秦始皇陵地宫入口。

神道两边,一排排兵马俑目视前方、神色庄穆、身姿挺拔,他们,仿佛在接受始皇帝的检阅。

“风!风!风!”

哪怕深埋地下千年,他们依旧是秦始皇最勇敢的士卒。

好像只要嬴政一声令下,兵马俑就会立即重生,为尊贵的始皇帝,横扫一切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