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伯温之言,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处理,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就在这时,一名武将突然站了出来,正是蓝玉麾下的一员猛将常遇春之子常茂。他拱手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陛下,微臣以为,出兵安南,刻不容缓!我大明使臣被杀,此乃国仇家恨!若再遣使臣前往,恐被其奸臣所阻,难以得知真相。微臣愿领兵出征,誓要荡平安南,为死去的使臣报仇!”

常茂之言,再次激起了武将们的情绪。他们纷纷附和,表示愿意随同出征,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然而,刘伯温却再次站了出来。他走到常茂面前,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常将军,出兵之事,需谨慎考虑。我大明虽为天下共主,但亦需遵循天道,顺应民心。若贸然出兵,恐伤两国和气,不利于日后交往。且安南内部之事,应由其自行解决,我大明不宜过度干涉。”

刘伯温之言,让常茂哑口无言。他深知刘伯温的智慧与威望,不敢再轻易反驳。而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因刘伯温的话语而逐渐平息下来。

朱元璋看着朝堂之上的局势,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处理,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大殿,手中拿着一封书信。他跪倒在地,将书信呈递给朱元璋:“陛下,这是安南国使臣阮文正再次送来的书信,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书信,仔细阅读起来。书信中,阮文正再次恳请大明出兵相助,拯救安南于水火之中。然而,在书信的末尾,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安南朝廷已经承认了大明使臣被杀的事实,但声称此乃奸臣黎季犁所为,与朝廷无关。同时,他们表示愿意赔偿大明的损失,并请求大明宽恕。

朱元璋看完书信后,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满。他深知,这不过是安南朝廷的缓兵之计,他们试图通过承认错误和赔偿损失来平息大明的怒火,从而避免大明的出兵相助。

“朕的使臣在安南被杀,此乃国仇家恨!”朱元璋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怒与威严,“安南朝廷虽已承认错误,但此事绝不能姑息!朕要亲自出征,荡平安南,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朱元璋之言,让朝堂之上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而凝重。武将们纷纷请战,表示愿意随同出征。而文官们则面露忧色,他们深知,此次出征绝非易事,大明需做好万全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刘伯温却再次站了出来。他走到朱元璋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朱元璋听后,眉头微微舒展,但眼中的怒火仍未平息。他深知,刘伯温的话语定能为自己指明方向。

“陛下,”刘伯温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考虑。然我大明使臣被杀,此事绝不能姑息。微臣建议,可先遣使臣前往安南,要求其交出奸臣黎季犁,以正国法。若其拒不交出,再行出兵不迟。”

刘伯温之言,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出兵安南之事需谨慎处理,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最终,朱元璋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先遣使臣前往安南,要求其交出奸臣黎季犁。同时,他命令蓝玉等将领做好出兵准备,随时待命。若安南朝廷拒不交出黎季犁,大明将立即出兵相助,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明使臣带着朱元璋的旨意和威严,前往安南交涉。他们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安南的都城。在都城之中,他们见到了年幼的新王和掌控朝政的奸臣黎季犁。

大明使臣以礼相待,与黎季犁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要求黎季犁交出杀害大明使臣的凶手,以正国法。然而,黎季犁却百般狡辩,声称此事与他无关,是手下人擅自行动所致。他试图通过承认错误和赔偿损失来平息大明的怒火,从而避免大明的出兵相助。

大明使臣见状,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满。他们深知,黎季犁的狡辩不过是缓兵之计,他试图通过拖延时间来逃避责任。于是,他们决定将真相如实禀报给朱元璋,请求大明出兵相助,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

朱元璋在收到大明使臣的奏折后,仔细阅读起来。他深知,这份奏折中记录的安南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而出兵相助之事更是需谨慎处理。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他无法忍受大明使臣在异国他乡惨遭杀害的耻辱。

最终,朱元璋决定出兵安南。他命令蓝玉等将领率领大军出征,誓要荡平安南,为死去的使臣讨回公道。同时,他命令礼部侍郎胡濙作为随军使臣,负责与大明军队一同前往安南,协助处理外交事务。

随着朱元璋的一声令下,大明军队如洪流般涌向安南,誓要荡平这个敢于挑衅大明威严的国家。蓝玉等将领率领大军,气势如虹,沿途势如破竹,安南的军队在明军的铁蹄下纷纷溃败。

然而,朱元璋并未满足于此,他决定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以彰显大明的决心与威严。他深知,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讨回死去的使臣的公道,更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实力与地位,让周边国家知晓大明的不可侵犯。

在前往前线的路上,朱元璋的心情异常沉重。他深知,此次出征风险重重,不仅关乎大明的国运,更关乎无数将士的生死存亡。但他也明白,身为大明皇帝,他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为了大明的荣耀与尊严而战。

经过数日的跋涉,朱元璋终于来到了前线。他站在高处,俯瞰着明军与安南军队的交战情况。只见明军将士奋勇杀敌,士气高昂;而安南军队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朱元璋心中暗自点头,对明军的战斗力表示满意。

然而,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就在朱元璋准备下令全线进攻时,一名斥候匆匆跑来,报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安南军队正在秘密集结兵力,准备对明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击。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如果此时明军被安南军队的反击所打乱,那么整个战局都将陷入被动。于是,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

在会议上,将领们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发动进攻,打乱安南军队的反击计划;有人认为应该加强防御,等待时机再行反击。然而,朱元璋却并未立即做出决定。他深知,战场上的决策需谨慎考虑,不可因一时之怒而轻率行事。

就在这时,刘伯温再次站了出来。他走到朱元璋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朱元璋听后,眉头微微舒展,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站起身来,对将领们说道:“诸位爱卿,朕意已决。朕将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突袭安南军队的后方,打乱其反击计划。而你们则继续坚守阵地,等待朕的归来。”

将领们闻言,纷纷表示赞同。他们深知,朱元璋的亲自督战将极大地鼓舞士气,而突袭安南军队的后方也将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之举。

于是,朱元璋率领一支精兵,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营地,向安南军队的后方进发。他们一路上躲避着安南军队的侦察,终于来到了安南军队的后方。

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安南军队的粮草辎重和伤员营地。朱元璋立即下令发动进攻,将安南军队的粮草辎重和伤员营地一举摧毁。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安南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的反击计划也随之破产。

与此同时,明军的主力部队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乘胜追击,将安南军队逼得节节败退。最终,在朱元璋的亲自督战和明军的英勇奋战下,安南军队彻底崩溃,他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随着安南军队的投降,整个战局也宣告结束。朱元璋站在高处,俯瞰着战场上的胜利果实。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属于明军将士们,更属于整个大明王朝。他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同时也对将士们的英勇表现表示深深的敬意。

然而,朱元璋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虽然安南军队已经投降,但安南的局势仍然复杂多变。为了确保大明的利益不受损害,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安南都城,与安南朝廷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安南朝廷必须承认大明使臣被杀的事实,并赔偿大明的损失;同时,安南朝廷必须交出奸臣黎季犁,以正国法。对于朱元璋的要求,安南朝廷表示同意,并承诺将尽快履行。

然而,就在朱元璋准备撤离安南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安南朝廷并未真正履行承诺,他们暗中与黎季犁勾结,试图继续对抗大明。朱元璋闻言,勃然大怒。他深知,这是对自己和整个大明王朝的挑衅与侮辱。于是,他决定再次出兵安南,彻底荡平这个敢于挑衅大明的国家。

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给安南朝廷任何机会。他命令明军迅速集结兵力,向安南都城进发。在沿途的战斗中,明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势如破竹;而安南军队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最终,在朱元璋的亲自督战和明军的英勇奋战下,安南都城被攻克。

在攻克安南都城后,朱元璋下令将黎季犁等奸臣斩首示众,以正国法。同时,他还下令对安南进行大规模的清查和整顿工作,以确保大明的利益不受损害。

随着安南都城的攻克,朱元璋站在城头,目光如炬,扫视着这座历经战火的城市。他的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深思。他知道,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大明与安南之间的关系却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

在城下,安南的大臣们已经被俘虏,他们跪在地上,面如土色,等待着朱元璋的处置。朱元璋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明白,这些大臣虽然身处敌国,但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或许能为大明与安南之间的和平相处做出贡献。

于是,朱元璋决定与他们进行一场对话,以了解安南的真实情况,并探讨两国之间的未来关系。

他缓缓走下城头,来到大臣们面前,声音威严而又不失温和:“诸位爱卿,朕知尔等皆是安南之栋梁,今日虽败,但朕仍愿听尔等一言,以明安南之真相。”

大臣们闻言,纷纷抬头,目光中既有恐惧也有期待。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能够向这位大明皇帝表达他们的心声。

其中一位大臣,名叫阮文正,他是安南朝廷中的一位重臣,也是曾经与大明使臣交涉过的人。他站起身来,拱手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陛下,微臣阮文正,愿为陛下陈述安南之真相。”

朱元璋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阮文正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起安南的局势:“陛下,安南近年来内忧外患不断,朝廷之中奸臣当道,百姓生活困苦。微臣虽有心为国,但力有未逮。此次大明使臣被杀,实乃奸臣黎季犁所为,与朝廷无关。微臣曾多次向陛下上书,请求大明出兵相助,拯救安南于水火之中。然而,黎季犁却暗中阻挠,致使大明使臣惨遭不幸。微臣对此深感愧疚,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以赎前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