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丝路长河 > 第124章 布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由于双方刚刚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尽管这协议细节还未最终落实敲定,空气中却已然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松弛气息。

士兵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有了舒缓,双方都的巡逻队都暂时放慢了节奏。将领们的神情也不再如往昔那般凝重。然而,他们心底都清楚,战争的阴影并未彻底散去,该有的布防依旧不能有丝毫懈怠。

匈奴的高层们站在雁门关侧面那高耸入云的山上,极目远眺。只见汉军在关隘之下,也如往常一般进行着防御布置,只是那节奏相较于往日明显变得迟缓了许多。士兵们的动作不再像以往那般雷厉风行,队列的行进也少了几分往日的整齐划一,仿佛被这暂时的和平氛围所感染,连带着军事行动都变得有些慵懒。

突然,有探马如疾风般飞驰而来,带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那边的李广似乎有所行动,他仅仅带着两个亲兵,大模大样地出了关。

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李广这个名字在匈奴人中可谓是如雷贯耳,以勇猛善战和神出鬼没的战术闻名于世让匈奴人颇为忌惮。

但他这一次的行动却显得异常诡异,似乎更加坐实了李广和程不识之间不和的传闻,看来他们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并非空穴来风。

李广治军较为宽松,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驻扎时选择水草肥沃的地方,让士兵人人自便,也不在夜间派设巡更士兵敲打着刁斗为营盘警卫,军中指挥部的文书也一向简洁。而程不识则对军事编制严格整肃,队列和布阵安营极为讲究,夜里敲刁斗巡视,军中官佐为了处理文书要不停地忙到天亮,不许军队随意休息。这种截然不同的治军方式,使得二人在军事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分歧,容易产生矛盾。

汉武帝曾对李广和程不识进行考察。起初李广的职位稍高,但经过实际考察后,程不识的职务反而超过了李广,这表明汉武帝认为程不识的实际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这种对彼此军事才能的不同认知,可能导致二人之间产生不服气和隔阂,进而引发不和。

在汉朝实行的部曲兵制之下,伍长、什长带领着为数不多的士兵,若是悄悄去处理一些私事,或许可以不需要向上报备。但李广身为高级将领,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以他这样的级别,一旦有所行动,按照常理,护卫至少要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相随,而且要出关必定需要获得上级的批准,这是军事行动的基本准则,关乎着边境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此刻的李广却没有遵循这些规定——显然他没有获得批准,仅仅带着两名亲兵,便如此铤而走险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他的路线颇为奇特,沿着匈奴人的阵地边缘小心翼翼地前行,犹如一只机敏的狐狸在虎穴边缘试探。他那锐利的目光不停地在四周扫视,那些容易藏兵的旮旯角落、茂密的树林,他都特意前去探查一番,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危险或者隐藏着秘密的地方。

匈奴人看到李广这般行径,心中暗自揣测,认为他必定是想立功——或者想发财想疯了,才会如此不顾自身安危地冒险行事。但一想到李广之前在战场上所立下的赫赫威名,“飞将军”那些令人胆寒的战绩,他们心中又不禁泛起一丝畏惧。因此,尽管李广的行为如此大胆,一路狂飙而来,却居然没有匈奴人敢轻易上前阻拦。

大宛人听到这个事后,一窝蜂策马立跑上高地看热闹,大宛人目瞪口呆之后不禁嗤之以鼻。大宛的第一高手其斯将军对李广的这种行为表示不屑,在他看来,身为将领,应当遵循规则,以大局为重,而不是像李广这般肆意妄为,仅凭一己之念便贸然行动,全然不顾可能引发的后果。

郁成王又开始桀桀怪笑:“哈哈哈!匈奴人呢?匈奴人都死光了吗!”可惜身旁没有匈奴人,要是匈奴单于看到这一幕了,估计“上帝之鞭”的鞭梢就要落在舆图上大宛的所在。

其斯将军也认为匈奴真是没有人才,竟然让一个狂妄之徒招摇过市。他紧握着腰间的剑柄,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若李广真的越界,我也不介意亲自出手,让这位汉军名将见识一下大宛武者的厉害——当然更让匈奴人也顺便见识一下。”

就有随从马上摇旗呐喊:“将军,我们要不要派人去拦截他?”

李广这出其不意的一招,仿若一道晴天霹雳,直直地劈落在右大都尉的头上,令他瞬间闹了个大红脸,妥妥是雷的外焦里嫩。那尴尬的神色犹如潮水般迅速蔓延至整个面庞,恰似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知道,这一片区域可是由他全权负责守卫,平日里他自认为布防得滴水不漏,有他的精心布防与巡逻,汉军绝不敢轻易涉足。然而,谁都未曾料到,李广的胆量竟大到如此令人咋舌的程度——仅仅带着两名亲兵,就敢在匈奴的阵地边缘肆意游走!

如入无人之境!这不仅是对匈奴防线的挑衅,更是对右大都尉个人的羞辱,是将他的手段和威严视若无物。右大都尉顿时的双眼圆睁,满是怒火,气急败坏地吼道:“呀呀呀!李广这家伙,胆大包天。活得不耐烦了!” 话音未落,他便迅速行动起来,心急火燎地开始点齐兵马。

一时间,马蹄声得得作响,尘土漫天飞扬,整个营地陷入一片忙碌与喧嚣之中。他满心想着要尽快将李广捉拿归案,以挽回自己受损的颜面和威望。

然而,李广就像是一位深谙兵法、灵动狡黠的将领,他施展出一招 “神龙摆尾” 般的精妙绝伦骑术,巧妙地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率着两名亲兵如疾风般穿梭,很快便成功地摆脱了匈奴人的追击,而后怡怡然地返回了雁门关内。

那悠然自得的背影,仿佛是对匈奴人的一种无声的嘲讽,更是让右大都尉气得暴跳如雷,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远去,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徒呼奈何。

伊稚斜和易立目睹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后,二人立刻展开了紧急商议。伊稚斜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满脸的凝重与疑惑,他转头对易立说道:“汉人的胆子越来越大!李广这次行动,实在是太奇怪了。他到底想干什么?”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解与忧虑,深知李广此举绝非一时冲动或鲁莽行事,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或深意。

易立听着伊稚斜说话,微微低下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缓缓抬起头,又缓缓说道:“李广这个人,向来以勇猛和冒险着称。他这次擅自出关,可能是想寻找战机,或许是想趁我们有所松懈之时,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为汉军谋取优势;又或者是想探查我们的虚实,以便为日后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情报依据。毕竟,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不会轻易地做出毫无意义的冒险举动。”

伊稚斜认真地听着易立的分析,心中深以为然,不禁点了点头,说道:“不管他有什么目的,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李广这个人,不按常理出招,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绝不能让他再次得逞。” 说罢,二人的眼神交汇。

紧接着,他们不动声色地开始调整布防。一道道指令如同一股股无声的流水,迅速在军队中传递开来。

士兵们在他们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行动着,有的在加固工事,有的在设置陷阱,有的在隐蔽处埋伏,加强了望。他们精心地布置好了一个天罗地网般的口袋阵,只等李广再次露头。

只要姓李的敢再出头,定让他插翅难逃——即消除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同时也为匈奴挽回点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