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旦回归到最纯粹的市场竞争的情况,管局相对笨拙的特点就展现出来了,几乎在各个战场上,管局全都被打的没啥还手之力,可以说节节败退,最终在很多地方成了一个纯粹的饲料供应商。最终除了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以及管局的自留地,其他地方全都成了别人的,我们这一片自然也不例外。为什么是相对偏远呢,因为绝对偏远,根本发展不起奶牛养殖业来。
其实这一次,商业竞争的关键点就在于价格,在投入几乎不变的情况下,谁的价格给的高,谁就沾光呗,上面对此也是乐见其成,农民增收哎,在强调三农问题是大环境下,这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作为企业他们灵活性更大,可以给出高价,甚至是赔本的价格,只要把奶源基地抢下来就行。但是管局的公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赔本收购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你不输谁输。更何况,人家还不一定赔钱呢。
其实也简单,现在国标牛奶蛋白质含量是百分之二点九五,是照抄的国外的标准,如果没有我的氨化饲料,以国内的养殖环境,是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的,毕竟豆粕那么贵。但是,在蛋白质含量充足的情况下,利用氨化饲料,可以达到百分之三点三,甚至更高。别的成分影响其实不大,主要就是蛋白质,怎么办当然是兑水了。
这也和国产奶源,现在主要用于制作牛奶饮品有关,要是用来制作奶粉,往牛奶里面加水的行为,纯属画蛇添足,自找苦吃。只不过现在包括管局在内,奶粉一般都是直接进口的。对此我非常佩服某个做牛奶饮料的公司,在全国复原乳退潮,全都采用生牛奶,哪怕是不用,也不敢说的大背景下,他们依然为了保证成本采用复原乳,甚至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他们还把复原乳三个大字,直接打印在了包装上,比他们的招牌还大。也对人家是食品公司,不是纯奶企,根本没有必要去和奶企争夺奶源基地,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条件。
当然这个取决于销售文案,生牛乳和复原乳之争虽然打的一地鸡毛,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了解的不多,在一个奶味饮料都能当成牛奶的大环境下,一个复原乳又能有什么影响。关键是据我了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三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在乎的有之,直接理解偏了的亦有之。怎么理解偏了,复原吗,字面意思,病人康复吗,有不少人认为,喝有复原乳的牛奶更有利于病人康复,是不是挺离谱的,一点都不,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牛奶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之前只听过,没见过。
这一次的竞争,以奶农的胜利而告终,各大奶企,为了维持高额的收购价,哪怕是加了水,大家也在踩着高压线运行,压力很大,所以慢慢的,大家都开始涨价了。当然这个涨价不是我原来一盒卖两块,现在我一盒卖两块五,这种涨价太明显,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拒绝的,你们的涨价了,我可以买别人家的,都涨价了我可以选择吃鸡蛋喝豆奶,不是非得在你一棵树上吊死。
这一波涨价用的办法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每盒牛奶由原来的250毫升变成了现在的225毫升,整整少了十分之一,变向涨价一成,消费者对于产品数量的减少,远没有直接涨价来的敏感,很多人,都继续买了很多年,都没有发现牛奶的数量减少了。是不是很会玩,只有消费者受伤的世界达成了,奶农都是获利的一方。
但是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一小波受伤的人,那就是曾经的牛奶收购中间人。公司是不可能直接对接奶农的,很多地方都会设计一个中间人,公司只和他对接。就是我们村支书干的那个活,而且新支书上台后,还包揽了,我们这条路一直往上走,一直到大山深处最后一个养殖奶牛的村子为止的牛奶收购工作。
之前他们是有差价的,一斤里面哪怕是赚一分钱呢,但是现在奶企为了竞争奶源,直接把一个高压价给了奶农,从奶农手里的收购价,就是他们的最终收购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是这些中间商也不是有情饮水饱的人,为了弥补这些人的利润,奶企采用了,按照规模直接给与现金补偿的办法。比如,我们现在的村支书,为了维持收购,他还雇佣了一个人,两个人,奶企一共一个月给九百的补偿,说实在的,不低了。
但是人心有什么时候知道知足呢,每个月九百,对于他们的工作来说并不少,但是相较于当初挣差价的时候,实在是有点不起眼。所以,我们村支书一直很头疼,怎么挣钱呢。
这个时候咱们的重生者就登场了,王吉斌。这些事说起来麻烦,其实发生的时间都在02年,时间很短。王吉斌也是在02年达成了自灭满门的成就,他把他爷爷直接气死了。虽然我们这边养奶牛挺赚钱的,但是王吉斌他妈的第二任丈夫,宁可放弃现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选择了全家去南方打拼,当然他们不是打工,而是到南方开了一家东北水饺店,和量大实惠没啥关系,毕竟房租在那摆着呢。
东北菜实惠,那是建立在东北没落,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的基础上的,房地产都拉不动的经济大环境,房价低,房租低,人均收入低,依托原材料产地,导致了大部分东西的隐形成本低,这才有了东北菜实惠的错觉,实际上在一些东北大城市,那里的饭店照样不实惠。东北菜开在南方,又能有多大实惠。不过他确实擅长调馅,生意很火爆。但是基于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两口子每年的存款实际上是不如在在老家折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