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开局创死一位老祖宗 > 第220章 历史上被低估的北魏孝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历史上被低估的北魏孝文帝

【历史上被低估的皇帝北魏孝文帝】

{东汉以来,鲜卑分裂为多个部落,其中的一支拓跋部落逐渐的强盛起来,在公元386年复立代国,后来将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

叶姝看着这个内容,还有些新奇,毕竟从小到大学习的一直都是大一统王朝的,对于其他,了解的不是很多,而且历史长河漫漫,存在过许许多多的部落王朝,有些甚至没有留下记载,所以当叶姝刚看到开头的时候,还有些好奇。

{鲜卑族的语言里,“拓跋”的意思就是“黄帝的后代”。定国号为“魏”是因为魏曾经是“神州之上国”。}

拓跋部落的人们看着天幕的内容,都十分的期待,他们想知道他们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伴随着天幕的讲述,老祖宗们也止不住的点起了头,没错,是他们,他们也是在历史里留下自己的姓名了,留下一席之地了。

{自从北魏开国皇帝把都城从草原地带的盛乐,迁移到了与农耕文明接壤的平城开始,他们就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拓跋宏出生的时候,北魏统一北方已经有大概30年的时间,这时北魏的实际掌权者是冯太后。}

天幕下不少女性看着又一个女性人物站到了高层,掌握了实际的权利,心底也是有触动的。在以前天幕没有出现的时候,她们的信息是闭塞的,但是现在她们看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

而北魏的“冯太后”看着天幕,却关注在拓跋宏身上,听不到内容,他们大概都有所了解,一定是这个人有不同的地方才会被提到,而现在显然要说的是,这个名叫拓跋宏的。

{冯太后是汉族,16岁被册封为皇后。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即位之后,25岁的冯氏成为了皇太后,随后进入了北魏政权的核心圈子,而如今,她成了太子拓跋宏的抚养人。}

冯太后此时还没有坐上皇太后的位子,也就没有抚养拓跋宏,不过她也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天幕的确是要讲这个自己日后会抚养的人。冯太后此时不光心里好奇,还有另眼相看的意味。

{献文帝自从亲自处理政事之后,就和冯太后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公元471年,年轻的献文帝,禅位给了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并且在五年之后骤然离世,冯氏便用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冯太后不仅视拓跋宏为自己所出,还倾尽了全力去培养他。在冯氏的培养之下,拓跋宏从小就学习了儒家经典,稚嫩的心中也埋藏了一颗汉文化的种子。}

拓跋宏看着天幕讲述的内容,也不由得回忆起了过去,冯太后对他的确十分的好,对他的培养也格外的尽心尽力,如果没有冯氏的话,他在别人的教育之下,大概率是不会去学习汉家文化,也就不会变成现在的自己。

拓跋宏心里是感激的,冯太后的眼光,是正确的,不仅自己能感觉到现在天幕讲述的也能证实这一点。而且拓跋宏现在十分的感激冯太后,即便天幕的内容还没有讲述完毕,但就从现在讲述的这些拓跋宏就能认识到自己能历史留名,这一切都离不开冯太后。

{此时的北魏国力十分的旺盛,对待北方的统治也十分的稳定,但是冯太后却认为,要想长治久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汉化。

不仅仅是因为汉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代表了国家正统,在汉人老师的严格教导之下,拓跋宏深受熏陶。}

拓跋宏:没错没错,他从小就学习汉家文化,不仅从小熏陶了,还十分的感兴趣呢,鲜卑拓跋后世的子孙们是不是也都喜欢汉家文化呀?老祖宗可是稀罕的很呢!

{鲜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曾是他们凝聚部族的重要方式,但是当他们发展成为统治整个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的时候,这种凝聚力反而成了走向开阔世界的阻力。

当政者试图通过推行汉制,任命汉人官员来稳固江山。但是鲜卑族却无法容忍权力被分割。所以,尽管北魏很早就有了这样相关的举措,但是发展缓慢,甚至还发生过汉人重臣,被降罪诛灭全族的惨剧。

而拓跋宏自幼就亲眼目睹了这种激烈的冲突,他不想再像其他民族那样,在被动的自我矛盾的汉化过程中,消耗掉族群的生命力。他想要主动的积极的发起变革,让鲜卑族人获得更阔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拓跋宏看着天幕上的内容,十分赞成的点了点头,是啊他从小就目睹了这些冲突,看到了这些惨案,自幼学习汉文化的他,心里有着仁德的思想,而且这些都是他们的族人,这些激烈的内斗,最终也都是,只能让族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如果这些矛盾能被他们解决掉,如果族人们能够有新的目标,鲜卑族可能就会被注入灵魂和生命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冯太后看着天幕的内容,对拓跋宏有着格外的好感,不仅仅是因为拓跋宏学习了汉文化,还因为他不拘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有着更远的眼界,这是一个好苗子,不管之后做的是好是坏,首先他已经迈出了一步。

冯太后接下来就开始关注起了拓跋宏的改革方案,想要清楚他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能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看看他是空有眼界而无能力的狂想者,还是有对应实力的开拓者。倘若拓跋宏,稍微有一点能力,自己也能有多一点信心来培养。

{公元483年,17岁的拓跋宏颁发出了一道特别的诏令,禁止同姓结婚。

同姓结婚是鲜卑族沿袭了多年的习惯,但这并不符合中原的礼法。拓跋宏决定用设立制度的方式,强制终结这一习俗。这是年少的拓跋宏向根深蒂固的鲜卑族传统,发起的一次试探性的挑战。

他的态度很坚定,他的信念来自于对汉文化的认识,和对鲜卑长远利益的关注。

一年之后,在冯太后的主导之下,拓跋宏效仿了中原政权,要给官员们定期发放俸禄,然而,这却遭受到了鲜卑贵族们的强烈抵制。在此之前,北魏的官员们并没有薪水,收入主要是靠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俸禄制的规定“赃满一疋者死。”目的就是为了约束鲜卑贵族的贪赃掠夺。

为了汉化政策的有效推行,冯太后特地的选拔了一批汉人官员,辅佐皇帝,李冲便是其中之一。

李冲为人机谨,时常跟着拓跋宏一起去各处考察,而这时候的北魏,却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游牧的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对财富的需要。增加收入的现成榜样,就是农耕社会的赋税制度,但是北魏却难以实施效仿,常年的战乱,加上放牧的习惯使得大片的土地荒芜,甚至变成了牧场。

平民手中的土地稀少,根本无力承担大量的税赋,而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却享有免税的特权。}

拓跋宏跟着天幕讲述的内容一点一点跟着自己过去的日子,回想起来年少轻狂时,自己试图改革的各种各样的尝试,就像天幕说的,刚开始自己颁布禁止同姓结婚这条政令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十分的忐忑的,他担心这条政令会被人给阻止,他担心政策不能很好的实施,当然,他最担心的还是汉化的失败。

不过幸好,他身上是有些运气在的,也幸好自己的身后并不是空无一人,自己的目光放在长远的鲜卑族上,而不仅仅是眼前短暂的利益,也因此,那些能够看得到的族人,才会支持自己,自己的政令也才得以实施。

但是,前期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站在了他的身后,当利益被触碰到的时候,那些原本站在自己身后的人就会举起手中的刀木仓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拓跋宏看着天幕上的内容,心里是不高兴的,他清楚自己的政策,触及到了这些贵族们的利益,但是鲜卑族说的可不是一些贵族的鲜卑,如果仅仅只把目光放在这些贵族身上,那迟早鲜卑族将会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鲜卑的贵族们,看着天幕上的内容,十分的不以为然,甚至对拓跋宏还有些厌恶和抵制,在他们看来,拓跋扈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原本他们的生活多么好,结果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子,他们的利益就要被触碰到,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话可不是随便流传下来的,这些贵族们都已经联合到了一起,共同抵制着拓跋宏的决策。

他们才不会管什么未来,不未来长久不长久的,那些都是虚的,只有拿到手里的才是真的,才是自己的,至于鲜卑族的未来,他们又不是拓跋家的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

拓跋宏心里对这些贵族们十分的不满,但事情还得一步一步的图谋。

{公元485年,北魏开始推行“均田令”和“三长制”,农民们重新分到了土地,不论官民,平摊税赋。并且设立了邻长,里长,党长进行有效的管理。

然而,这些政令再次遭到了鲜卑贵族们的激烈反对,但是冯太后和他一手带大的拓跋宏都义无反顾,他们要让北魏发展壮大为真正的“神州上国”。但是,正当拓跋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柱却轰然倒塌了。

公元490年,秋分将至,掌控了北魏政权20余年之久的冯太后去世。葬礼之后,拓跋宏表示,要在陵墓旁边结庐独居,守孝三年。这完全不符合鲜卑族的传统,甚至就连饱读儒家经典的汉家大臣们也都认为,天子无此先例。

拓跋宏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依然保留了,三年服丧的基本礼仪,同时停止一切,庆祝活动和车马礼仪,禁止酒色,朝食夕粥直到第二年春在开始处理政务。

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更是在昭告天下,这个由鲜卑族创立的王朝,将以中原的礼教作为立国之本。}

拓跋宏看着天幕的内容,开始还满心满眼的都是对鲜卑贵族们的不满,然而,突然就看到了,冯太后去世的消息。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冯太后的存在从自己有了身影,可以说没有冯太后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而且冯太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觉着有志同道合,给自己兜底的人。

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鲜卑族的未来,冯太后不仅掌管朝政多年有着人脉,还能在方方面面帮助自己,所以当看到冯太后去世的消息的时候,拓跋宏的第一反应就是慌张,他想象不到,没有冯太后的日子,他也能够想象得到,没有冯太后的自己以后的改革道路会是多么的困难。

拓跋宏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去找到冯太后,而且还赶紧找人给冯太后把脉,目的就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尽量让冯太后活的时间久一点。

冯太后看到自己去世的消息,也是愣了几秒钟的,不过很快她就恢复正常了,好似一点也不在乎一样,不过十分明显,谁能够对自己的死亡一点都不关心?

只不过对冯太后来说,比起自己死亡,更重要的是,改革。冯太后几乎全身心的开始安排的各项命令,不仅仅是根据天幕的内容,还根据自己打探的消息,开始对这些阻挠他们的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

正当她有条不紊的安排着事务的时候,拓跋宏着急忙慌的赶过来了,一过来就让人给她检查身体,冯太后当然欣然接受了,怎么说也是自己抚养长大的,当然与别人不同。

在检查身体的时候,拓跋宏几乎是十分紧张的站在一边,眼睛是一眨都不敢眨,生怕眨了一下眼睛,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终于等检查完了以后,冯太后和拓跋宏才坐在一起,开始谈了起来。

{公元493年,冯太后去世之后的第三年,拓跋宏启动了他亲政之后,最为大胆的一项计划。

这一天,他在首都平城的明堂,召集群臣,举行了斋戒,通过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是否要出师讨伐南朝。

占卜的结果是革卦,拓跋宏一听,立即就引述了革卦的彖词说,汤武革命,应平天而顺平人,这卦简直是再吉利而不过。

满朝官员都默不作声,唯有皇族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然而,拓跋宏厉声呵止拓跋澄说,这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要阻止我发兵吗?}

原本冯太后还因为拓跋宏给自己守孝而感到欣慰,不管拓跋宏有没有别的目的和想法吧?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做了,而且还做到外人无法言语,这就挺不错的了,人死如灯灭,谁还能管你的死亡会不会被别人利用呢?

况且就算你介意又能怎么样?你还能活过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