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面色阴沉地呵斥:“那按照您的说法,什么样的诗才是利国利民的?”
** 微笑着回答道:“真情感召人心,铁骨铸就根基。”
“号角齐鸣,感召万千百姓。”
“双桥横跨碧波,定江山社稷。”
李云眉头紧锁:“雷侯,你的作品既不合古律又不对仗,根本算不得诗词佳作。”
众人纷纷附和,投来讥讽的眼神。 李芸冷笑道:“我还以为你会有何高见,原来是这等水平。”
扶苏插话道:“先生直言坦诚,豪气干云,恰似迅风惊雷,令人心旷神怡。”
众人的表情顿时僵住。 太子殿下一改往昔温文态度,竟毫不掩饰对 ** 褒奖之词,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李氏兄妹面面相觑。 一首不成体系的话,难道也当得此赞?
** 嘴角微扬: “说好就是好,史册铭记的将是此刻的真实。”
他对士人们不屑地道:“要是你们真的无所事事却又想为民分忧,何不留下搬些砖?不愿意?那就请便,再别入此门一步,见到一次打一次。”
李家兄妹义愤填膺。 扶苏沉默以对,他们也只能默默离开。
** 凝望远去的人影,轻轻叹了口气:“无知之辈,无可救药。”
扶苏劝道:“先生脾气大了些。”
** 解释道:“殿下,他们费尽心思想入朝堂,这点我明白。”
“谁都渴望荣华富贵,世袭罔替,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今朝廷真正缺少的是这样的人才吗?”
“自先王之后,列国纷争不断。”
“好不容易四海一统,看看眼下的景象。”
他压低声音继续:“朝纲日渐腐朽,人人图享乐,不求进取;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路不通,物资匮乏,能做事的技术工人更显短缺。”
“我曾在负责公共建设时想过铺条水泥马路连接长安和咸阳,结果只停留在纸上无法实现。”
** 振奋道:“因为哪里都需要钱、物力和人力。”
他进一步解释,语气越发激昂,“典籍库中早已有了修建铁路的设计,却被遗忘至今。我能眼睁睁看着农民们还用不起铁犁,却去修这些?当然不行。”
太子扶苏愣住了,“为何之前不曾听你提及?”
** 白了他一眼:“说又何用?现在正是一砖一瓦积累实力的关键期。”
他说,“未来触手可及,接下来就要看殿下的作为。”
扶苏沉思良久:“原来在您眼里,我接手的天下这般糟糕。”
** 笑道:“您忘记了,我来自两千年后。”
他继续说:“与历代相比,秦国并不逊色;可是若和我的那个时代比呢,简直差之千里。”
扶苏松口气恢复了些许信心:“确实如此!”
他意识到 ** 深刻用意,明白治国理政的道理如同造桥一般。无论哪件事要办成都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让山河焕发新的生机。工程专家治理国家或许是当前最适合的方法之一,而这一切都在等着下一代领导者去实践和完善。
幸亏宫中的库房还保留了一点积蓄,否则到时候肯定要自乱阵脚不可。
“先生,内务府可以调拨多少工匠过来,请您先说明一下。”李承言忧心忡忡地问。
雷平微微一笑:“臣下正在加紧培养工匠,秋收后起码能调拨数万名工匠。”
“殿下可以留意其中有特别出色的人才,并将他们招揽为己用。”
李承言轻捶手掌:“暂时够用了。”
“但若是想实现您心中的宏伟蓝图,即使再多十倍的工匠也是远远不够的。”
“柳芳常常说:不做主人,难以体会生活的艰辛;不养儿育女,便不会懂得父母之爱。今天总算明白了她的话的真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
国内持续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民众食不果腹。
与北部邻居的关系恶化,援助几乎停止,还不断受到军事威胁。
当时的唯一解决办法是尽快实现工业自主发展。
因此,1965年的调整措施中,仅机械工业部就扩充到八个。
其他还有第一、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从名字可以看出,工业已经是中国当时的第一要务。
雷平并没有超凡的才华,也不是治世奇才。
但他学会了边摸索边前进,参照历史上的例子,为当下的情况提供参考。
仅仅依靠宫廷库房闭门造车无法实现目标。
必须动员更多的学者和民众参与,共同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村民们一边等郎中医药,一边互相低声议论,露出满意的笑容。
虽然他们不太明白太子与雷侯谈话中的深奥词语,但只言片语使他们感到心里温暖。“足够的石油可以让百姓不再惧怕黑暗,沥青修路非常好,如果降低生产成本让百姓每年可以穿新衣,未来一定美好。”
---
几辆马车并排驰过官道上,商贾们匆匆避到路边,给这群前呼后拥的贵人让路。
高阳叹息连连,更加激起妹妹红霞的恼怒。
她紧咬嘴唇,握紧拳头差点把掌心掐破。
“太嚣张了!”
“太子受此人蛊惑,国家将来必定堪忧。”
高阳大吃一惊:“别说这么严重,你要谨慎行事!”
红霞愤怒地反驳:“难道要学你这般软弱吗?”
“你这样只会让大家更看不起我们家!”
“兄长你看,前面是不是诗琳公主的马车?”
红霞惊喜地指向迎面而来的车辆。
“正是她们几个。”
由于担心扶苏的状况,王兰英提出一起去看看他是否还能撑得过去。嬴诗琳也提议同行,于是四人一同乘坐华丽的马车赶往郊外。
半途恰好遇到灰溜溜往回走的田家人。
“天赐良机。”
“车夫,你往这边开一点,我要找诗琳公主说句话。”
高阳焦急地喝止红霞,“不得乱来,我们已丢尽脸面,何必再添新仇?”
“你们男人才会害怕麻烦!女儿家自有主张。” 红霞迅速催促马车改变路线。
她们一行人在距离诗琳马车不远处停下,红霞立刻上前求见两位夫人做主。
红霞抱怨在渭河边遭遇袭击的事情,王菱华听完皱眉不悦,似乎默认了丈夫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