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起郑家,他们这些天一直惶恐当中度日,甚至连郑老太爷都只是浅浅的下葬,根本不敢大张旗鼓,郑家本就是本地大户,虽然有官职在身,但在本地也拥有不少茶园。

可这一次宁可让那些茶叶老了,烂在地里都没有人去打理。

有人说是郑老太的爷的逝去太过于伤心,可这伤心又不能同钱过不去吧,更何况这伤心了都这么多天了,该动一动了,可仍旧没有,郑家一点动静都没有,知道实情的在没有定夺时也不敢说,而不知道的都觉得奇怪,好奇却也没功夫关心。

但郑家跟死完了一样。

一直到了这一日的圣君诞辰,郑家倒是早早的做了准备,一群人声势浩大便往益阳山的圣君庙赶,这一支队伍还是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无他,太过于隆重了。

要不是显的心虚,郑家恨不得将一半家产都捐给圣君庙,以示决心,可这样做不但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别有用心的作秀,而圣君庙愿不愿意收也是个问题,这样更加的尴尬而且更像是作秀。

无奈,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准备了三百两黄金,中规中矩,看起来少,也没有贵重到收不起的程度 还能体现心诚,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去了。

而且拜神也显的正常,一是郑家每年都去,二是拜神能与神扯上些关系,他们很想要诚心的问一问圣君,自己等人的下场是如何。

当然除了郑家还有一个人也是这么想的,那便是当今皇帝。

郑家作为开国功勋,这个国公的称号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也就是苏苜刚刚剑斩妖孽荡空皇宫到当今皇帝登基,郑家其实在那时的嘉定府便有些影响力。

当初嘉定府偏南,皇帝刚刚登基,还并不稳妥,又要与前朝的余孽谈判避难战事,还能随时准备对面的反扑,各种事情让皇帝焦头烂额,在南方的影响力缺失。

而当时的郑国公并没有昏庸,他很快的便看到了一统的未来,于是他便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四处张罗,添人情,用利益将整个嘉定府绑在一块,然后从嘉定府向外辐射,有些人同他一样的想法便加入了进来,这个团队也越来越大。

嘉定府在当时还很富庶,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给了当今皇帝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第一个表了忠诚,让外人看到,他们已经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决心。

虽然最后战争没有打起来,但是郑家这一记强心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

再之后,郑家一下子鱼跃龙门,从一个小家族成为当今的国公府。

当初怎样荣耀,现在就怎么怀疑。

皇帝怎么也无法将当时的那么果决,能够将人捆扎一起的腕力的人同现在这个怕死的人联合在一起。

越是细想,其中的漏洞也越多。

当时的郑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家族是怎么将整个南方绑上船的,郑国公又是以什么理由说服那些贪婪的家族要什么给什么的,这一切都十分的不合理。

然而这中间加一个妖,或者一个神就合理多了。

妖孽能乱国,肯定也能留下后手。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忌惮的原因,因为他是那个年代出来的,他也经历过那个年代妖孽乱政到底到达何种惨无人道的程度,这一切都不能再一次重演,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还是在他晚年的时候,禅位于太子之事已经提上议程,他绝对不能禅位出去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度,所以郑国公之事让他十分的重视。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他并不能只听一人之言,是妖是神,谁又能知道。

如果贸然的决定,这必然会寒了那些功勋的心,会让这些功勋以及背后的家族很不安,他的禅位必然会有阻碍,动荡必不可少,但国之飘摇他不允许。

现在的他已经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不从心了,太子监国十数载,也是时候接替他了。

不愧是开国皇帝,他的心态很是稳定。

所以这一次在横岳山祈福,是神是妖,那便让神来告诉他,是神的决定,而非朕的决定,一切的定夺全部交由神。

然而不管结局如何,郑家都将远离权利中心,甚至远离官场,正如郑家所预料的那样,最好的结局便是官职改变调离权利中心 做一个有闲职的富家翁。

最坏的结局,便是全家流放 甚至身死。

这一年圣君诞辰很在皇都之中也很是隆重,这其中有多方的考量。

…………

三月初三,圣君诞辰,这一天也正如很多人所预料的那般并没有下雨。

今日益阳山中的雾气早已经散去,圣君庙的铜钟已撞开第一声清响。朱漆山门吱呀开启的刹那,檐角三十六串鎏金惊鸟铃无风自动,惊起梧桐树上栖着的无数飞鸟。

山道上的香客早已经等候多时,他们有的是昨日夜便来了。

而山下的小镇上在天未亮时便已经热闹了起来很多人赶路到此,等待就是这一刻。

苏苜也在人群中 看向山脚处的圣君庙,这座庙宇很是宏伟,在山下已经能够看到了一个轮廓。

“自己拜自己的感觉怎么样?”蜃龙手中拿着糕点正在往嘴中塞,这些面塑的糕点都做出了特定的模样,讨个好彩头,其实内陷同普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价格却是好几倍,但这时谁也不会在意那两三个铜板的价格。

“你不也来了,还没有被打够?”

苏苜的话让蜃龙一噎,顿时糕点便不香了。

就在这时,一声钟鸣震荡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不管在哪里,争得头香都是传统,人群涌动着往庙内挤,而庙祝早已经做好准备,这样特殊的日子可不能马虎一点。

头香的所有者并非是权贵,而是一位老人,当他插下第一柱香时,袅袅的青烟飘荡而起,第一缕阳光也在这时适时的落了下来将寺庙的琉璃瓦片照的的闪亮,庙会也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