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雁断胡天月 > 第19章 去往崆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下的湫水波光粼粼,盈盈水面倒影婆娑,岸边渐已泛黄的芦苇在冷风里摇曳。四周山峦起伏,峭壁林立,苍岩起舞,山崖涌出的泉水汇成溪流。

一个修行之人行走在芳草萋萋的小路上……

层叠的群山,云海翻滚,万道金光闪烁。

一轮朝阳喷薄而出……

山坡上,牛羊遍野,牧笛声脆。一身素装的修行人身背葫芦,犹如从云朵中走来,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听见笛声,修行人微笑着停下了脚步,倾听:

“好动听的笛音。”

绿草如茵,许多马儿在自由自在地奔驰,如疾风掠过眼前,似彩云飘向天边……牧马人挥动马鞭大声吆喝着……土百灵和呱呱鸡惊叫着从草丛中窜出,向山坡飞去……白色的芍药、银莲花,蓝色的鸽子花、蓝盆花,红色的山丹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

修行人赞叹:“好啊,多美的景色。天、地、人,遵循的应该是一种平衡相宜的法则,人间的所有灾难祸厄,就是受天地运度的气数影响,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由人或者是由人与天地之间的万物来承受,这就是报应。”

骑在马上的李都尉以为是崆峒山的黄方士莅临牧场了,打马赶前几步,到了跟前才看出那人比黄方士年轻许多。

“方士这是从哪里来?”李都尉下马问候。

修行人施礼:“我乃修行之人,从长安西行,准备前往圣地崆峒山,特地前来拜谒湫渊祠,路径此地,想讨口水喝,不知可否?”

李都尉一听是前往崆峒山的,问道:“既然是西去崆峒山的,莫非是去拜访黄大师的?”

修行人疑惑:“敢问壮士认得黄大师?”

李都尉热情相让:“我们是故交,黄方士几次到朝那祠拜谒,总会到我这牧场来坐坐,既然这样,那就请家里歇歇脚,润润嗓子吧。”

修行人喜悦:“哦,原来是黄大师的故交,万分荣幸。”

到了木屋,明惠见来了客人,和朵儿到厨房烧水做饭去了,李都尉在厅堂陪客人说话。

修行人说:“这儿离关隘不远,当初匈奴来朝那进犯,就是从萧关长驱直入的,没对牧场造成伤害吧?”

李都尉说:“幸亏我们及早把所有的马儿都转移到了山里,后又去了关山牧场。所幸胡人来了小股骑兵,被我们给消灭了,不然还真不好说。”

修行人点头:“都尉有远虑,能防患于未然,太及时。当时我就在长安,城门紧闭,几十万将士隐藏在城里城外严阵以待。虽说最后匈奴兵对峙一段时间后走了,但被动防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啊!试想,胡人只差到上林苑牧马了,这是我堂堂大汉的屈辱啊!”

李都尉频频点头:“胡人骑兵太强大,我们这些给朝廷养马的人深感责任重大,有时恨不得一夜间漫山遍野都是奔跑的良驹。可惜我们培育的马匹品种不好,虽说引进了一些进行改良,加上缴获胡人的一些马儿,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心急如焚,有愧朝廷皇恩。”李都尉如是说。

“也不能这么说,凡事都有个过程,会好的。有些事得慢慢来,着急没有用。过去朝廷休养生息,还要给胡人送布匹、粮食、珍宝,别无他法。自从鹿邑之谋直白后,我们和匈奴的关系又变得如同冰火,战事不时发生,朝廷为此很恼火,可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匈奴兵到处烧杀抢掠,施行的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达到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目的。”李都尉陈述实情。

“上次匈奴破萧关,火烧‘回中宫’,逼近长安,刺疼了朝廷的心。别看当今皇上还年轻,但他却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相信他终究会成为一代雄主。虽说眼下所采用的策略不过是权宜之计,但要不了几年,等国家经过休养生息缓过劲来了,那会就是发兵漠南漠北的时候了。 ”修行人看来了解朝廷的情况,如数家珍。

“匈奴人用兵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先发制人,突然袭击,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他们从不以逃跑为耻辱,这就是我们几次征讨没有取得大胜原因。等我们培育出驰骋千里的良驹,就是真正剿灭匈奴的开始。”李都尉深有感触。

“相信会有强大的时候,待到兵强马壮,盛世辉煌的时候,我们谁也不怕了。”修行人的话说得信心十足。

“是啊,就等那一天早日到来。我们的马场也在抓紧繁殖扩大,到那时对付匈奴人的‘闪电战’就有办法了。”李都尉停顿了下又说:“既然方士是西去崆峒山的,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就是托方士把一个孩子带过去,交给黄大师,让他学点本领,将来好为国出力。”

修行人问:“这孩子是……”

李都尉说:“不瞒你说,他是我的养子,父母在陇山郡破城后亲人失散,他侥幸逃到这里,我收养了他。这孩子机灵,时个可造只人。”

修行人明白了:“都尉仁义,在下敬佩。这没什么说的,正好一路上互相陪伴,放心好了。”

一夜过后,太阳从东面的山头升起,晨辉洒在地上一片灿烂。

公孙袤挎着一只包袱,手里牵着雁儿。远处的木屋那边,明惠站在栅栏大门外目送,身边是朵儿,还有倪裳。

李都尉和修行人走在前面边走边聊。

那边雁儿拽着公孙袤的手问:“哥哥,你还回来吗?”

公孙袤疼爱地抚摸着湫儿的头发回应说:“当然,朝那是我的家,这里有爹娘还有姐姐和妹妹,我肯定要回来的。”

那边修行人与李都尉互相施礼,就此告别。接着,李都尉把戴在胸前的一枚狼牙做的佩饰物挂在公孙袤脖子上,“就让着枚狼牙陪你远行吧。”

公孙袤躬身行礼,而后跟随修行人渐渐走远。

雁儿在身后喊:“哥哥,你要早点回来看我。”

公孙袤回转,挥手,一点点消失在层叠的大山深处。

山野,淡云拂过,山色空蒙,一条孤零零的小路伸向极目的远方。

在路的尽头,一座宝刹坐卧在茫茫群山中。山门和庭院里的宝刹,都是木质茅草顶,根根草叶在风中摆动。大门的门楣上,书有“西来第一峰”。往里进入,在右侧的台子上矗立一块巨石,刻有“崆峒山”三字样。 这里因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圣山。

自来到崆峒山后,每天一早,在后山的一块平地上,黄方士在给公孙袤教学棍术。一根很普通的长棍,被黄方士左边打、揭、劈、盖,右边压、扫、穿、托、挑,舞得很是得心应手,这让公孙袤看得眼花缭乱。

黄方士边示范边口授:“棍术要求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更要果断,表现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就是棍术最鲜明的特点。这些尤为重要,一定要记住。”

公孙袤模仿,点头应用。

一番风雨,一体汗水,在练武中公孙袤长高了,身子骨也愈发结实强壮。

习武是个苦累活,不管师父在不在身边,公孙袤从不偷懒,有时还自己加大练习,不懈怠,一招一式,练得认真刻苦。远处观察的黄方士点头赞许,是个好后生,堪当大任。

闲暇时间,公孙袤不由会时常想起朝那牧场,那儿的山,那儿的水,更有那儿的人,令他思念,那是他至亲的人啊!不时,他会从怀里摸出那枚狼牙配饰来端详一阵,想起爹娘,好似看见雁儿美好的面容。

同样,远方的亲人,也在牵挂思念着他。木屋的屋檐下,母女三人坐在一起拉话,为娘的说:“这袤儿走了有多久了?”

朵儿说:“娘,有大半年了。”

雁儿说:“娘,我想哥哥了。”

明惠说:“娘也想他了。”

岁月流逝,季节在变换,又是树叶变黄,纷纷坠落。公孙袤练武腾空,卷起树叶纷纷飞旋漫舞。他仿佛听见雁儿用洞箫在吹奏悠扬的《湫水谣》——那草地就像绿色的毡毯,铺满了山峦,铺满了大地。牧场的马儿如潮水般涌来,蹄声如雷。跟在马群后面的牧人们挥舞着马鞭吆喝,声音高亢、嘹亮,英武矫健的李都尉挥动皮鞭纵马驰骋……。公孙袤在幻想中似乎看见雁儿在花丛中奔跑,玩耍,还有倪裳婶子在草地上起舞,赵成纪大爹和明惠母亲、朵儿姐席地而坐,欣赏那美妙的曼舞,雁儿跟随倪裳的后面,学得一板一眼,像那么回事……

常常,雁儿站在牧场营地大门外的高台上了望,弯曲的大路尽头是她袤哥哥走去的方向。

有路过的人问:“雁儿,又在了望你哥哥呢?”

雁儿也没不好意思:“对呀。我在等我哥哥回来。”

那人打趣:“等以后你长大了怕是要嫁给他了。”

雁儿直言:“那又咋样,不行吗?”

路人笑她:“羞、羞、羞。”

雁儿噘嘴:“不和你说了。”

天气好的时候,暖洋洋的,河水泛着水花流淌,有小鱼儿摆尾游弋。倪裳在洗衣服。亭亭玉立的雁儿唱着歌,旋转步子,也轻盈而来。

倪裳夸奖:“真好。咱们雁儿舞跳得好,歌唱得也好,人更不用说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

雁儿高兴:“婶娘,你说的是我吗?”

倪裳嬉笑:“当然,不是我们雁儿,还会有哪个?不要说在牧场,怕是整个朝那城都找不出第二个。”

正说笑着,明惠端着木盆走来:“她跳的舞还不都是你教的。你再夸下去,雁儿今晚连饭都不吃了。”

雁儿撒娇:“娘,不吃我会饿的。”

明惠笑一声:“都大姑娘了,没正行。”

雁儿故意做作:“不,人家还小呢。”

倪裳笑得直不起腰:“哟,你看她还娇上了。”

雁儿挽起裤腿下到水里戏水玩耍。

明惠和倪裳边洗衣裳边说话。

倪裳说:“郁郅走了有几年了,人还在长安吗?”

明惠说:“不久前有人捎来口信,说是在羽林军当差。”

倪裳问:“朵儿要等他吗?”

明惠叹息:“朵儿实诚,怕是要等下去。我有时问话,她干脆不言语,我都愁死了。”

倪裳说:“当年我当姑娘时,我娘愁的脸上就没舒展过,那是我都十八岁了。”

明惠说:“你长那么好,还怕嫁不出去?”

倪裳说:“我是挑花了眼,到头来却挑了个孙元,谁知他从军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明惠说:“现在有赵大哥疼你,全都补回来了。”

倪裳好:“他是挺好,就是年龄大了点,夜里有点力不从心。”

明惠听明白了:“你呀,还好意思说。”

倪裳也没不好意思,反问明惠:“夫人,你说我是不是太贪了?”

“你说呢?”

在水里玩耍的雁儿把衣裙弄湿了,她索性整个身子都浮在水面往下游划动着飘去。等明惠发现了急忙喊叫,雁儿已经飘远了。

“这孩子,越大越让人操心。”

倪裳说:“她喜欢玩水就让她去,河水又不深,现在正是她玩个痛快的时候。”

水的那头,雁儿调转划水,逆流而上,水花四溅,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那么美妙和谐,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