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不久的晋厉公,在与楚国达成和议之后,就把攻打秦国提上了议事日程。议定相关日程以后,公元前578年春天,晋厉公亲自率领晋国四军,还有八个归服晋国的诸侯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往洛邑的王城。大军前往洛邑,当然不是去进攻周王室。
对晋国来说,可以说是出动了倾国之兵。晋国的四军八卿,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全部在列。给晋厉公驾驶战车的是郤毅,栾针为车右,持戟护卫。
晋厉公动员了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和滕国,加上晋国共九个诸侯国的兵力。晋军当然是主力,兵力大概八万左右。其他八个诸侯国的军队,总共有兵力不到四万。
晋厉公带领各国国君和大臣,集体大礼参拜了周简王。如此规模的参拜,让周简王心花怒放。这时的周王室,哪里还有号令诸侯的能力。只是在霸主为所欲为的时候,才想起洛邑还有个周天子。党同伐异,攻打重要的诸侯国,需要得到周简王的首肯。
拜见过周简王,获得周王室授权之后,晋厉公和栾书,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或大夫,率领联军西进,准备与秦军交战。
原来这支九国联军,就是准备攻打秦国的。但如此兴师动众,需要获得周简王的批准,以便看起来名正言顺。看着如此规模的大军,周简王哪里敢不同意。不但乐意看到联军攻打秦国,而且还派遣周王室的刘康公、成肃公,带领两千王军前往助战。
刘康公和成肃公,分别是刘国和成国国君,兼任周王室卿士。
如果没有与楚国和解,晋军哪里敢这么大的阵仗。即便是没有和议,因为有吴国对楚国的骚扰和拖累,楚军也不敢轻易北上。由此可见,巫臣联吴抗楚的策略,是多么及时、多么高明。
与此同时,晋厉公派遣能言善辩的大夫吕相,前往秦国送交与秦国断绝外交关系的文书。吕相即魏相,是魏錡的儿子。因封地在吕地,故称吕相。吕相的绝秦书,历数了秦国的诸多罪状。
在邲之战中,先縠和吕錡或称魏錡,是两个导致晋军失败的关键人物。因为不听从中军将荀林父的命令,自行其是,惹怒楚军,致使晋军混乱无序。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损兵折将。
后来在掩护晋军撤退过程中,吕錡为荀首驾车,对阻挡楚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荀首的勇猛顽强,是为了寻找儿子荀罃,而不仅仅是为了抵挡楚军。战后吕錡将功补过,没有受到处罚。
先縠就不一样了,作为导致晋军没有统一指挥,从而惨败于楚军的罪魁祸首,先縠不但被撤销所有职务和爵位,还被流放到狄国。后来不甘心的先縠还想反叛报复,结果全族被诛灭。
痛定思痛的吕錡,决心把儿子吕相培养成才。吕相果然不负其父所望,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那份送给秦国的绝秦书,洋洋洒洒八百字,就是吕相所写。
吕相的绝秦书,就是为了激怒秦国君臣,为接下来两国的决战做准备。果然,吕相的初衷实现了。耐着性子听完绝秦书的秦桓公和秦国大臣们,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甚至可以用怒不可遏来形容。不过秦桓公并没有杀死吕相,而是被武士们赶了出去。
两国决战的气氛越来越浓,秦国君臣除了如临大敌,就是赶紧做着迎战的准备。积草屯粮、训练兵马,准备给联军迎头痛击。
秦国出尔反尔,不遵守与晋国达成的盟约,与白狄攻打晋国,给了晋国联合诸国攻打秦国的机会。得知联军来攻,秦桓公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希望获得楚国的帮助。但楚国刚与晋国达成和议,于是没有助秦。秦桓公亲率五万秦军,渡过泾水在东岸列阵。
公元前578年五月四日,秦军与联军在麻隧发生激战。大约五万秦军对阵大约十二万联军和王军,战斗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联军在将士人数和兵车数量上,明显比秦军占优。再加上晋军是有备而来,就是来准备复仇的,所以晋军战斗力超出预期。
十几万将士的互殴,双方死伤不会太少。秦国将领成差和不更女父,还做了联军的俘虏。曹国国君曹宣公,在战斗中身死。秦军的伤亡,估计不会少。一少部分秦军的残兵败将,渡过泾水向秦国腹地逃去。栾书率领晋军及联军,渡过泾水紧紧追赶。
除了渡过泾水的秦军,在泾水东边的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攻秦联军一直追击到侯丽,才收兵返回。
晋厉公在占领的秦国城邑新楚,迎接、慰劳晋军和联军。
麻隧之战重创了秦军,巩固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众多中原诸侯国,纷纷投入晋国怀抱。此战使秦国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不能东进与晋国争霸天下。秦国除了将士和各种兵器、辎重的损失,被晋军及联军抢劫、破坏等各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麻隧之战,结束了秦穆公给秦国创立的霸业。给秦国造成了各种巨大的损失与损耗。对秦国威信和影响力的打击,也是致命的。秦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一直到秦孝公时期才得以恢复。
当年晋文公重耳逃亡经过曹国,时任曹国国君曹共公,曾经偷看重耳洗澡。如今曹共公的后裔曹宣公,为了晋国的霸业,竟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有时候很难说清楚。
这一年六月,躲藏在许国的郑国公子姬班,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夺取君位,结果因为准备不足,实力不济失败。子印、子羽、子如、子胧、孙叔、孙知等诸多公子、公孙被杀。
这一年,郑成公已在位十三年。经这一次的内乱,姬班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从此以后,郑国的“七穆”完全控制了郑国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