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家里,孩子们又回到奶奶的身边,每个孩子都欢呼雀跃的围绕着奶奶。

是啊,对他们来说,奶奶就是他们的天地。

卫薇知道看着孩子们这样的表现自己应该是欣慰的,但内心却有丝丝的酸楚。

可是这种酸楚只能隐瞒着自己的内心,不可以被任何人发现。

是呀,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只能自己咀嚼,不可以像外人道也,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哪怕是你的伴侣。

回到家里,张山逛了一会儿就说“我去睡觉了,”卫薇说“行,那你去休息一会儿吧。”

婆婆说“咋不不吃完午饭再睡。”

张山说“不了,有点儿困。”

婆婆也不再说什么。

在卫薇中午喊张山起来吃午饭的时候,张山说,“媳妇儿啊,你可美,夜里呼呼大睡。亮亮一直哼唧,我一直哄着。小妮子一直踢被子,我又得给她盖被子,所以这几天我都没有睡觉。”

卫薇说“那前两天你咋不说嘞?”

张山说“我说了有啥用?你信誓旦旦回去的时候就说要在娘家多住几天,如果催着你回来,你又该不高兴啦。”

卫薇苦笑一声,不再说什么,自己还能说什么呢?丈夫是如此的体贴自己,为了让自己在娘家多住几天,只有在孩子着实哄不住的时候才提出来要回家。

张山做到这个份儿上,卫薇也真的无话可说。

看卫薇沉着脸色不说话,张山说“咋啦?心里又难受啦。”

卫薇说“没有,只是心疼你。”

张山伸个懒腰说,“起床吃饭了。”

婆婆又在外面喊,“快点出来吃饭了”,卫薇对张山说“你快点儿起床,我先去端饭啦。”

卫薇就从卧室走出来去端饭。

婆婆已经在饭桌那里坐着,公公一个人在做饭,两个小家伙都挨着奶奶。

卫薇走过去,和公公一起端饭。

把饭都放到桌子上,卫薇对月月和亮亮说,“来挨着妈妈呗。”两个小家伙像什么也听不到一样,又往奶奶身边靠了一下。

婆婆笑着说“我们两个宝要挨着奶奶,我们想奶奶啦。”

接下来几天里两个宝还都是这样的表现,婆婆走一步,两个小家伙就跟一步,一刻也不想离开奶奶。

卫薇本来还想着这几天的时间再好好陪一下孩子,可是一吃完饭只要婆婆出去,两个小家伙就跟着婆婆刺棱一下就跑了。

虽然有时中间的时候会回家来玩儿一小会儿,但是也必须是婆婆在场的时候。

说真的,卫薇都有点儿嫉妒婆婆了,和两个小家伙的感情这么好。

但是不论卫薇怎样嫉妒与否,在初9的时候,她都必须踏上返程的路,因为初10她就要到公司上班了。

不过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卫薇去郑州的时候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张山今年还是决定要再尝试一下他所做的电商,所以要和卫薇一起去郑州。

同时张山也说了,即使自己今年不做电商,也会在郑州找一个工作。

毕竟卫薇已经对张山说过很多次了,等房子交房了,他们一家人就在一起,就再也不分开。

虽然张山辞掉工作是有点迫不得已,还是在他们经济非常困难的时候,但是张山敢于尝试新的赛道,敢于让自己的事业做出转型,敢于在郑州这座他不太熟悉的城市里,和卫薇一起开启生活,这对张山来说都是挑战,对卫薇来说,她对张山应该是感激的。

为了他们的团聚,张山也确实做出了牺牲。

正月初九吃完午饭,在婆婆催促的时候,卫薇还是不舍得和孩子们分离,虽然婆婆说没事,过段时间我们再去郑州,心里不用难受。

但在卫薇拿着东西往车边走的时候,心里确实很难受,虽然卫薇也知道这只是短暂的分离,但还是恋恋不舍。

当孩子们消失在自己视线之中的时候,卫薇的眼泪还是喷涌而出。

张山说“你瞧你呀,真没出息呀,过几天我再把妈他们接到郑州不就可以了,现在大过年的妈不想来郑州。”

卫薇擦着鼻子说“你才没出息呢,我知道。我就哭一下就好了,也没啥。”

张山说“是不是以前每次去上班自己都要偷偷的哭?

卫薇说“没有,坚决没有。”

听卫薇如此坚决的说,张山也不再说什么,而是把音乐声调高了。

其实对于这次与孩子们分离,卫薇对于自己流泪,也觉得自己是有点儿太过了,但是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因为卫薇心里清楚的知道这应该是她与孩子们最后一次在过年的时候需要分离了。今年五月份交房了,她就可以和孩子们永永远远的在一起,就再也不用在大过年的时候和孩子们分开了。

这些道理卫薇在心里都懂,可是到分离那一刻,当孩子们消失在视野中的那一刻,卫薇的眼泪还是没有绷住,她也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

或许这就是每一个母亲在与孩子们分离时的心情吧,虽然卫薇也知道她与孩子们分离的时间不会很久,过段时间还可以把孩子们接到郑州小住,但心里还会绷不住。

此刻卫薇突然想到妹妹,想到北方打工去南方打工的大军。

这些北方人着实是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与孩子们团聚一次。

她们分离时的心情又该怎样呢?

家乡容不下肉体,城市容不下灵魂。在奔波与撕扯之中维系着表面的家的祥和,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通病吧。

我们每个人都高呼要改善自己的家庭条件,要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又一次一次的忍受与孩子们分离的痛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专家们一次次呼吁孩子在父母的身边长大才具有安全感。

每一个母亲,每一个父亲何尝不愿意陪伴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但他们却为了更好的物质,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加的富足,却又必须忍受与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分离。这到底是谁的错?是父母们太狠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