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的静静流淌间,元日那热闹非凡的景象还宛如近在眼前。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将大街小巷映照得红彤彤一片。
喜庆的春联张贴在各家各户的门上,那一笔一划间满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竞相绽放,如梦幻般的花朵瞬间点亮了漆黑的天幕,引得孩童们欢呼雀跃,大人们也满脸笑意。
阖家围坐在温暖的屋内,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了桌,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那温馨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可转眼间,元日佳节已悄然成为过往。
而备受瞩目的三年一度的科举盛会,正迈着笃定的步伐,如期而至,即将在这生机勃勃的春日里拉开大幕。
这消息一经传开,整个天玄大地都像是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泛起层层波澜,沸腾了起来。
各地一心向学、怀揣着青云之志的书生们,纷纷闻风而动。
他们有的骑着一匹瘦骨嶙峋却依旧精神抖擞的马儿,在蜿蜒曲折的官道上奋力疾驰。
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
有的乘坐着简陋的马车,车轮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滚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在尘土飞扬中艰难前行。
还有的背着沉重的行囊,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京城的方向迈进。
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仿佛要将自己的梦想深深印刻在这漫长的路途上。
回想起三年前,那十几个在科举中名落孙山、满心失落的书生,幸运地被锦瑞昭王发现并收留。
当时的他们,垂头丧气,脸上写满了沮丧与不甘,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茫。
人生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看不到一丝光亮。
是锦瑞昭王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伸出了援手,给了他们一处遮风挡雨的容身之所。
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宛如寒夜中的一点星火,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
如今,他们之中有几人已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利弊,他们决定不再在科举这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而是选择留在书肆,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
在这三年里,京城的书肆在他们的精心操持与用心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清风书苑的分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天玄各地的大街小巷中相继开设。
每一家分店都布置得典雅精致,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这些留下来的书生,也在清风书苑里,各自找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有的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着出色的商业头脑,承担起了店铺的经营与管理职责,将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的饱读诗书,对各类书籍有着独特的见解,为书苑挑选优质的书籍,让每一本上架的书籍都能成为读者的精神食粮。
他们渐渐明白,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科举入仕这一条。
只要用心寻找,在任何地方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至于那些依然怀揣着科举梦想、矢志不渝的书生们,他们的心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他们知道,若是此番能够高中,入朝为官,定要倾尽所能,帮衬锦瑞昭王。
毕竟,他们都清楚地知晓,当下的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来推动天玄的发展与繁荣。
这三年的沉淀与磨砺,就像一场无声的洗礼,让这些书生们褪去了曾经的青涩与稚嫩,变得成熟稳重。
曾经,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或许会惊慌失措,一蹶不振,如今,他们已学会了坦然面对,坚韧不拔。
曾经,他们在学问上或许还一知半解,略显浅薄,如今,他们已在日复一日的苦读中,积累了深厚的学识。
他们之中有男有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再不见当初落榜时的怯懦与自卑,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信与昂扬的斗志。
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
步伐中带着从容,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这场决定命运的挑战。
科考当日,晨光初照,天边泛起了鱼肚白,京城的考场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些书生们怀揣着锦瑞昭王派人专程送来的吃食和水,那一份份精心准备的食物,每一样都饱含着锦瑞昭王的关心与期待。
他们或是相互交流着考试的心得,或是独自在一旁默默复习,神情中既有紧张,又有期待。
他们与各地赶来的考生们一同,意气风发地迈进了考场的大门。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道道坚毅的身影,他们即将在这一方小小的考场上。
挥洒汗水,奋笔疾书,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迎接命运的挑战。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或将实现自己的梦想,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或将再次面临挫折,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将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悠悠一月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科举放榜之日终于在众人翘首以盼中来临。
天还未大亮,张贴榜单的榜下便已人头攒动,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或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急切地搜寻自己的名字。
或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紧张与不安,或与身旁之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
随着榜单上的信息逐渐映入众人眼帘,现场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有人欢呼雀跃,兴奋地与同伴拥抱庆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有人则黯然神伤,默默转身,眼中满是失落与沮丧,那低垂的双肩仿佛承载着无尽的落寞。
覃芊落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她深知科举之路的艰辛与残酷,也明白那些落榜书生此刻的艰难处境。
于是,她轻轻抬手,向身旁的瑶光微微示意,轻声说道:“告诉清风书苑的人,再收留些穷苦书生吧。”
瑶光领命而去,脚步匆匆。
不多时,十几个穷苦书生陆续踏入清风书苑的大门。
他们中有的满脸疲惫,风尘仆仆,一路赶来的艰辛都写在了脸上,可眼中却透着一股不甘就此放弃的倔强。
有的青涩稚嫩,还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茫,手中紧紧握着的书卷,是他们此刻唯一的依靠。
书苑原来的书生们满脸和善,熟稔地引导着他们安置行囊,安排住处。
一边耐心地介绍着书苑的各项事宜,一边安慰着那些情绪低落的书生:“莫要灰心。
此处也是你们的容身之所,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那些书生们纷纷点头致谢,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如今已是四月,此时的天气温润宜人,微风轻拂,带着丝丝缕缕的温柔,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
城中各处,樱花与桃花像是收到了春的密令,一夜之间竞相绽放。
一团团、一簇簇,粉白相间的花海,如天边的云霞般灿烂夺目。
微风拂过,花瓣如雪片般纷纷扬扬飘落,在空中翩翩起舞。
馥郁的花香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仙境之中。
苏锦韵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期待,早早便与覃芊落约好一同前往郊外赏花游景。
苏锦韵下朝后回家换了一身淡粉色的罗裙,裙摆上绣着精致的桃花图案。
每一针每一线都绣得栩栩如生,仿佛那桃花随时都会在风中摇曳生姿。
她的发丝高高挽起,斜插着一支温润的玉簪,簪头镶嵌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更衬得她眉眼如画,明艳动人。
今年覃芊落迎来及笄之年,在这个对古代女子意义非凡的时刻,苏锦韵的心中却莫名涌起一丝危机感。
近来,那些家中有女儿的官员,一个个都像是嗅到了什么契机,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或是绞尽脑汁,借着各种生辰宴、诗会的名义,广发请柬,盛情邀请覃芊落参加。
或是精心安排自家女儿在覃芊落常去的地方“偶遇”,装作一副不经意的样子上前攀谈。
苏锦韵心里门儿清,他们哪有什么单纯的心思,无非是觊觎覃芊落背后的人脉与资源。
想借着联姻攀附权势,为自家谋取更多的利益。
想到这里,苏锦韵不禁皱了皱眉头,心中暗自想着:哼,这些人打得如意算盘,我可都看得清清楚楚。
只要有我在,绝不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算计得逞。
春日的郊外,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
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上,悠然飘浮着几朵洁白似棉絮的云朵。
它们随意地变换着形状,时而如奔腾的骏马,时而似盛开的棉花。
广袤的大地上,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肆意绽放。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相互交织、簇拥,形成一片片绚烂的花海。
微风裹挟着泥土与花草的芬芳,温柔地拂过,花朵们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春日的浪漫。
苏锦韵放慢脚步,微微偏过头,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久久地落在与自己并肩漫步的覃芊落身上。
她的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浅笑,那笑容里,藏着温柔与眷恋。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宛如细碎的金箔,丝丝缕缕地洒下斑驳的光影,轻柔地落在覃芊落的身上。
光影随着她的动作变幻,勾勒出她高挑而曼妙的身姿,她每一步都似弱柳扶风,优雅至极,仿佛是从画中走来的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