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坊里,绣娘们正围坐一团,全神贯注地忙碌着。
屋内弥漫着丝线特有的气息,绣架上的绣布在柔和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绣娘们的手指灵动得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五彩丝线在她们指尖轻盈穿梭,随着针线上下翻飞,发出细微而有节奏的簌簌声。
覃芊落站在一旁,目光紧紧跟随着绣娘们的动作,眼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她时而凑近观察针法,时而微微点头,对绣娘们的精湛技艺表示赞赏。
绣娘们手脚麻利,不一会儿,案几上便摆满了成品。
男子款衣物的线条简洁大气,裁剪贴合身形,女子款则精致柔美,开口处的针脚细腻生动。
覃芊落踱步上前,拿起一件女子款的细细端详。
从细密均匀的针脚到恰到好处的版型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绣娘们的高超水准。
她又反复检查了几遍,这些衣物除了没有现代常见的松紧带,需要在腰间另外加一根绳子来固定外。
其余地方与现代的款式几乎别无二致。
整理好资料后,覃芊落陷入了沉思。六部各司其职,可她思来想去,实在不确定这些衣物的相关事务究竟该归哪一部负责。
犹豫再三,她决定先将这些东西交给户部,毕竟户部掌管着诸多民生事务,或许能找到更为合适的处理方法。
于是,她将整理好的资料和样品让人交到了户部尚书手中,让他们找到合适的人来进一步研究和推行。
顾清石的目光瞬间被这些新奇的衣物样式吸引,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夫人日常着装的样子。
看着这些设计精巧的衣物,不知想到了什么,他的脸颊微微泛起了红晕。
他很快回过神来,有条不紊地将各项事务安排下去。
待众人忙碌起来,他趁旁人不注意,不动声色地从中挑选了一件女子款的。
小心翼翼地收进随身的包裹里,打算回府后拿给夫人试穿。
在他心里,平日里夫人所穿的穷绔,材质虽好,但舒适度欠佳。
而眼前锦瑞昭王带来的这个新样式,光是看着就觉得十分柔软舒适。
他满心期待夫人穿上后的样子,想象着夫人穿上新衣后那惊喜与满意的神情,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回府的马车悠悠前行,车轮稳稳地碾过平整的水泥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那声音就像一首平稳的田园牧歌,为这趟归途增添了几分悠然的韵律。
覃芊落轻倚在柔软的锦垫上,透过雕花窗棂,目光悠悠地落在窗外的景致上,内心的感慨如潮水般翻涌。
脚下无论是连通四方的宽阔官道,还是蜿蜒曲折深入村落的小路,都被平坦的水泥路覆盖。
曾经,每逢雨天,道路便满是泥泞,行人车马举步维艰,如今这整洁平坦的路面,让出行变得轻松惬意。
阳光倾洒,路面上泛着淡淡的银白光泽,干净得发亮,仿佛这条路不仅连通了城乡,更引领着天玄走向新的未来。
抬眼望向京郊,曾经破败杂乱、摇摇欲坠的茅草房全然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有序的青砖瓦房。
这些房屋错落有致,青瓦在日光下泛着古朴的色泽。
洁白的墙壁一尘不染,与周边郁郁葱葱的绿树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和着不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温馨。
道路上,往来百姓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许。
他们的衣着不再是清一色的灰暗单调,而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
女子们身着绣着精美花纹的五彩裙衫,走起路来裙摆轻摇,如盛开的繁花。
男人们穿着崭新的布衫,身姿挺拔,精气神十足。
每个人都面色红润、体态丰腴,曾经因饥饿和困苦而瘦骨嶙峋、面黄肌瘦的模样早已消失不见。
如今展现出的是富足生活滋养下的健康与活力。
马车悠悠前行,路过一片片肥沃的耕田。覃芊落抬眸远眺,田间尽是硕果累累的盛景。
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颔首,像是在向辛勤劳作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饱满的谷粒紧紧簇拥在一起,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
这一片金黄,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也让每一个看到的人心中都盈满了踏实与满足,仿佛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田边,几个孩童正在嬉笑玩耍,他们你追我赶,手中拿着自制的小风车。
五彩的风车在风中快速旋转,发出欢快的“呼呼”声,与这丰收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图景。
待马车缓缓驶入京城,街道两旁的商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曾经那些陈旧斑驳、采光不佳的木板窗,如今都换成了明亮通透的玻璃窗。
阳光毫无阻碍地穿透玻璃,将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照得格外清晰。
精美的绸缎、新鲜的果蔬、琳琅的小物件……应有尽有,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偶尔,会有小商贩挑着扁担沿街叫卖,他们的吆喝声清脆响亮、此起彼伏:“新鲜的糖葫芦嘞,又甜又脆!”
“刚出炉的包子,热乎着呢!”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为这城中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街道上,还有杂耍艺人在表演,他们身怀绝技,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只见一人将手中的坛子高高抛起,又稳稳接住,动作娴熟流畅,赢得阵阵喝彩。
另一人则口中喷火,瞬间火焰升腾,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覃芊落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心中涌起一股滚烫的热流。
那是对自己努力成果的自豪,也是对天玄未来的无限期许。
她的脸上不自觉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尽管眼前的世界和现代相比仍有差距。
但这个古代社会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距离她梦寐以求、心心念念的盛世,已然近在咫尺。
覃芊落于书房之中,周身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
光线穿过雕花窗棂,宛如细密的金纱,轻柔地洒落在她手中那份密密麻麻写满计划的纸张上。
她的眼眸顺着字迹逐行游移,过往的努力与成就仿若电影般在眼前回放。
从民生改善的细致规划,到商业贸易的大胆革新。
从农业技术的改良,到城市建设的宏伟布局,桩桩件件,皆是她心血的结晶。
曾经脑海中反复雕琢的设想,在天玄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稳稳扎根,开花结果。
看着已然完成的事项,欣慰之情在她眼底一闪而过,可转瞬,便被一抹凝重取而代之。
兴办学校,是她心底始终怀揣的宏大愿景。
在她的构想里,建立如现代般完善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改变这个古代命运的关键之举。
她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的认知,知识在那里就像一把万能钥匙。
打破阶层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人们开辟出无数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若能获得教育机会,那将是改变他们一生的转折。
即便现实的种种因素或许会使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但退而求其次,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对百姓而言,也是意义非凡。
她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曾经因出身贫寒而被知识拒之门外的孩子。
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经典,书写未来,在科举之外,寻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广纳贤才、培养人才,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
然而,覃芊落心里清楚,开启民智的道路布满荆棘。
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们秉持着陈旧腐朽的观念,对任何可能触动现有秩序的变革都如临大敌。
他们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习惯了固有的统治模式,对教育普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充满担忧。
世家大族更是盘根错节,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已久,他们世代垄断知识资源。
将教育视为维护家族特权的坚固堡垒,把知识的广泛传播视作对自身利益的致命威胁。
想要突破朝堂与世家的双重阻碍,其难度不亚于攀登陡峭险峻的悬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古代,上位者们大多笃信愚民政策,他们认为百姓的无知是统治稳固的基石。
要扭转这一传统观念,无异于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面较量。
覃芊落微微皱眉,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推动下,国库已逐渐摆脱曾经入不敷出的困境,慢慢充实起来。
但兴办教育绝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支持的浩大工程。
在最初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或许只能看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出,却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显着的成果。
每一所学校的选址、建设,从教室的搭建到桌椅的打造。
每一位师者的聘请、培训,从教学方法的传授到学术素养的提升。
每一本教材的编写、印刷,从内容的筛选到排版的设计,都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
这笔庞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好转的国库而言,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如此一来,皇上和朝中官员们,大概率会对这项计划顾虑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