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朱元璋心中就在想,百姓的钱都存起来了,那还怎么让钱流动起来。
现在听完魏武这番话,他才终于明白,百姓虽然存钱,但商人不会让钱就这么放着。
难怪魏武之前说要让钱庄缴纳保证金,就是为了规避这个业务的一部分风险。
就算钱庄的东家做买卖赔了,也不至于让存钱的百姓血本无归。
同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商人除了钱之外还有房屋和田产,都能用来抵债。
心中明了之后,朱元璋当即就开口说道:
“原来如此,开办钱庄的商人,可以将百姓的钱当做本钱,赚取更多的利润。”
“只要利率不超过他做买卖的收益,那么商人的利润完全足够支付那些微薄的利息。”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再次看向魏武询问道:
“那你说的借贷业务,该不会是借钱给别人然后收取高额利息吧!”
闻言,魏武点点头说道:
“确实是借钱,但并不是收取高额利息而是低息借贷,同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借到钱。”
“借贷的业务主要还是面对商人,目的是在他们周转资金不够的时候,能周转一下。”
“不过需要相应的抵押物,比如房契或是田产,再或者是商品之类的高价值物品。”
“其实有些商人只是一时困难,只要给一点点资金就能度过,但就是被这点资金难住了。”
“对于这种情况,在查明确实是遇到周转问题之后,钱庄可以给予借贷,帮其度过难关。”
听完了魏武这番描述,朱元璋却沉默了半天都没有说话。
就在魏武觉得奇怪的时候,朱元璋才终于开口说道:
“开办钱庄的事情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咱也认为利大于弊,只是钱庄兹事体大。”
“需要完善相关律法,这需要不少时间,另外钱庄的其他业务没问题,但借贷业务……”
说到这里朱元璋沉吟了片刻才继续开口说道:
“借贷业务容后再议吧!现在说这些太早,等将倭寇小岛打下来,银两运回来再说。”
说实话,魏武也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对借贷业务会有这种反应。
不过既然老朱都开口了,那他也必要继续揪着这个话题不放。
反正借贷业务也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其他业务能正常进行,也没多大影响。
所以在朱元璋说完之后,魏武立刻就将话题回到货币这方面。
“倭寇那边的银子肯定要运回来的,只是货币发行的问题,咱们还是要警惕数量。”
“嗯?”
朱元璋神色一愣,但紧接着就想明白魏武为什么会这么说。
“还是因为通货膨胀吗?”
“是的,一旦货币数量超过了当前市场的需求量,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
说到这里,魏武话锋一转又给朱元璋解释了一下市场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市场,是指大明的现阶段的生产力,还有民间商贸货物流通的数量。”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的货物流通数量,不足以支撑太过大量的货币流通。”
“否则就会像我刚才举例的那样,钱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钱就不值钱了。”
说话的同时,魏武突然举起手比出一个三的手势。
“货币发行的数量根据锚定物的价值,最健康的比例是三倍,最多不能超过五倍。”
“这样,经济的风险就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的生产力做进一步调整。”
“不过这一点不用担心,如今有了蒸汽机,大明的生产力很快就会进入爆发阶段。”
“同时对于银票还要建立有效的回收机制,定期对破损和老旧银票进行更换新票。”
“只要将这些准备做好,将来收商税还有开海之后的贸易税,您睡着都能笑醒。”
魏武刚说完,朱元璋就发出了非常爽朗的笑容。
他完全能想象到,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会富有到什么地步。
与此同时,站在朱元璋身边的朱标也是满脸笑意,只不过不像朱元璋表现的那么直接。
良久,朱元璋笑完了之后便伸出手拍了拍魏武的肩膀。
“水师那边训练也有一段时间了,咱听说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等着出海作战。”
“现在就等科技院这边将福船改造成蒸汽船,你这边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改造?”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魏武没有给出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
“朱老伯,这次征讨倭寇,您准备派出多少兵力?”
魏武说完朱元璋这边立刻就给出答案。
“前期咱会挑选三万精锐作为先遣部队,后续根据战局情况再决定增援多少人。”
“三万精锐?”
魏武轻声回问了一句,但心中却在思考福船改造的问题。
虽然大明宝船的承载力,每艘船足可容纳三千人,但实际乘载不是这么算的。
除了人员之外,船只还需要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实际乘载人数可能只有一千三百人左右。
但是为了确保宝船顺利行驶,这一千三百人中有五百人的身份都是船员。
所以实际运送的士兵只有八百人左右,不过蒸汽船的运力比宝船要大不少。
即便蒸汽机本身就占据了不少重量,但在船员这方面却能降低不少需求量。
再加上必须要携带的粮草辎重,除开船员之后差不多还能带一千名士兵。
如果是三万人的话,那么最起码要准备三十艘福船,才能足够承载三万人。
魏武心中在计算三万人所需的船只数量,但这点朱元璋并不知道。
见魏武听到三万人就沉默不语,朱元璋只以为是魏武嫌三万人太少了。
于是当即便开口解释着说道:
“其实一开始咱设想的是准备派出十万兵马,不过见识过新式火器之后就改变了主意。”
“根本没必要派出那么多人过去,只需要后续补给跟上,三万人就足够了。”
魏武一听朱元璋这番话就知道他误会了,于是赶紧开口说道:
“朱老伯您别误会,我不是嫌三万人少,如您所说三万人加上线膛燧发枪,足以横扫倭寇。”
“我没说话,只是在计算三万人需要多少船只,以及改造这些船需要花费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