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有一座时空之城 > 第160章 名臣名将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幕中的内容投影于万朝之中,帝王们各有各的心思,对于谦这样的文臣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于谦忠的是大明而非皇帝,是为民请命的人。

万朝帝王们都知道光幕背后是时空之城城主文洛阳,他是可以开启时空之门的人,此前已经帮助过一些帝王去改变历史,更多的目的是征讨四方。如今讲述历史名臣名将其用意不言而喻。

光幕:“在华夏上下五千年岁月中有许多名臣,被誉为四大名臣的人有多个版本,其中三位均在其中。

那么先看一下是谁呢?他们分别是狄仁杰,海瑞,包拯,魏征,诸葛亮,张载,张居正等。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有不同的四大名臣排名版本的原因。

排名版本的不同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如果从为人臣,忠君爱国,为天下百姓,为江山社稷角度来分析,四大名臣分别是狄仁杰,魏征,张载,包拯。

从断案判案,为官清正角度讲分别是狄仁杰,包拯,海瑞。从劝谏君王,敢于指出君王过失,一心为民角度讲分别是魏征,狄仁杰,包拯,于谦。从个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正直角度来说分别是魏征,狄仁杰,海瑞,于谦。从领兵作战角度讲分别是狄仁杰,于谦,诸葛亮。”

光幕介绍中让万朝之中的唐宋明三朝的古人们有些惊讶,这后世子孙对历史名臣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光幕很快给出一个答案,光幕:“不妨先简单说一下这几位名臣,让人们有个了解。

这四位名臣被称为辅政高手,又称为史上四大贤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也得罪了一些奸邪恶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少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千年,深入人心。

包拯,北宋仁宗年间的名臣,民间人称包公,包清天,故事有包龙图系列。民间有戏曲,后世有影视剧如《七侠五义》《新鸳鸯蝴蝶梦》等作品都是讲包拯的。

包拯,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从包拯的故事可以看出成就一位清官的未必是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和不向权贵低头的气质,而是他懂得在高压下生存的技巧,同时又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获得实现抱负的权力,仅仅是一腔热血和满腹慈善的人是没有办法在大宋的官场活下来的。

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时空为前人和今人,为黄皮肤龙的传人,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中国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

庆历新政失败后曾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并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力,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建言兴利除弊。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佑七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包公”之名。

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关于包拯的故事太多,最早的是《三侠五义》,后有《七侠五义》《包龙图》《新鸳鸯蝴蝶梦》等故事并改编为影视剧。

故事中另一位主角便是南侠展昭,要知道北宋重文轻武,贪官污吏横行,在《三侠五义》中虚构角色中有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他们都是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而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在故事中展昭被宋仁宗封为四品带刀护卫,赐“御猫”称呼,引起另外五侠不满,他们在江湖中称为五鼠,尤其是锦毛鼠白玉堂处处找展昭麻烦,原因是“御猫”这个称呼。当然他们都被包拯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成为包拯惩恶扬善的助手,加上宋仁宗对包拯的信任,包拯断案公平正义从而为后世传颂,宋仁宗也成了一代明君,仁君并以仁君形象出现在民间故事与后世影视剧中。

论包拯与宋仁宗赵祯之间的君臣关系能够和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君臣关系有一定的可比性。

历史上魏征,包拯都是一代名臣,忠臣和贤臣,两人都遇到一代明君,两人都是敢于直言劝谏,指出君王过失的人。只是最后的结局略有不同,这与皇帝性格,为人处世,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周边各国的军事力量,唐宋两朝对侍武将,文臣态度上有很大关系。

魏征因为举荐侯君集出兵讨伐西域诸国,本意是确保胜利却没料到侯君集在之后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因此受到牵连,还被迫取消与皇室公主的联姻。

而包拯遇到宋仁宗赵祯是其幸运,赵祯作为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气,主打就是臣子如何喷,我就是不生气,看上去性格有点弱,但事实并非如此。

再看魏征与包拯这两人死后区别,魏征死后,唐太宗曾经毁了魏征的墓碑,讨伐高句丽不顺才言道:“若魏征尚在何故如此。”事后又重修魏征之墓。

再看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下旨大修包拯之墓,作为臣子拥有的墓地很大,后世发现的包拯墓规格很高,很大。后世遇有不公尚有人在其墓前哭诉,足见包拯在民间的影响力。”

光幕介绍完包拯,引起万朝古人们热议,而唐宋两朝的当事人表情各异,唐太宗李世民看着魏征有点尴尬了,而魏征则是看着李世民,意思是:陛下是否解解一下为何毁人墓地?

而宋仁宗赵祯则是心中暗喜,能与唐太宗一起提及是否说光幕认可他比肩天可汗?对此如果文洛阳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讲赵祯你想多了,你也配与唐太宗比肩?想屁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