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亲眼见证这一切发生,每个人都感到无比振奋。
简直就像是海中霸王般存在啊,碰到谁就灭掉谁!
此前应龙1号可是被认为航速最快的潜艇之一,并没有哪个军事力量超过它。
但现在看来,北冥鲲不仅在速度方面远超过了前者,还配备了一种更为强悍的火力装备:火玄鸟不间断光束炮,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破坏一艘敌舰,效果更显着。
这就是我们龙之国的最新潜艇型号!看还有谁敢挑战!
“出击!” 应龙1号艇长果断下达命令,加入了这场追逐战之中。
阳光斜射在整个阿波拉沙漠海域上空,战斗仍旧持续着,各种武器在半空中激烈碰撞,爆发出来猛烈的能量。
水面之上,众多军舰围绕第43作战区域逐渐合围而来,而其中一只已经燃烧起了熊熊大火、冒着浓浓黑烟的朱雀1号驱逐舰仍在拼命抵抗,似乎打算做最后挣扎;
另一边,八方联合舰队里也有一些船只受损严重或即将沉没,部分甚至已经被打得只剩下一半露在外面。
天空中各式各样的战斗机划过长空,伴随着尖啸声试图突破对方设下的防线。
一些飞机因遭遇蜂窝火炮及光束打击,在高空化作了灿烂却短暂美丽的火焰。
整个战场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同时却又充满了悲剧色彩。
面对兵力远远超出自身的八方联军,第43防区的部队宁死不屈地抗争到底,让这幅画面愈加凄惨悲壮。
远处偷拍这场面的记者心中满是不忍,因为他们知道该地区的海军原本就没有多少兵力支持,大多是从别处调派过来参加此次作战。
坚持到现在还能战斗下来的仅有寥寥数舰。
与此同时,在敌人后方临时搭建起来的一间指挥部内,詹姆斯上校面色苍白地看着前方大屏幕显示的情景,瞪大双眼嘴巴微张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当再次用力捏自己时剧烈疼痛才让他确认这不是梦境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那个在海底兴风作浪的巨大生物不是别人正是最近成功研制出来的超音速253号潜水艇!关于此款高速潜航器的研发进展他早前曾从上级机关那里得知过消息,但是万万没想到威力居然这么强大,甚至连朗伊海峡拦截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了,包括一架航空母舰与一台刚出炉不久的核动力潜水艇在内的所有战力。
监控画面角落展示的就是这款外形如同巨型水滴且覆盖大量泡沫物质的新式高速潜水艇。
由于即使是在海底环境下也能轻松跑到1400千米\/小时的速度因此要捕捉到清晰影像十分困难。
通常情况下当到达200米深的位置时周围就会变得一片漆黑除非借助外部光源否则无法观察。
然而眼下该型潜水器所在位置却已达近1000米深处!
本次行动中共计聚集一百余架各式潜水器参与对抗任务。
仅有极少数特别先进的机型才能下降到这种程度,并且1000米几乎是大部分潜水艇能够承受的压力极限,在一般状况下很少会降至如此之深以免内部产生明显压迫甚至金属结构发出声响……而这100多艘潜艇,在显示屏上看起来就像一群慌张的羊,朝着四面八方乱窜。
屏幕上,有两个小红点正在追逐这些代表友军潜艇的小绿点。
其中一个红点移动得特别快,这是军宫楼最新研发成功的超音速潜艇。
它的速度比应龙1号还快几倍,要知道应龙1号的速度已经是300公里每小时了。
100多艘潜艇追捕了应龙1号这么多天,都没能将其消灭,可想北冥鲲超音速潜艇的破坏力有多可怕!
尽管八方联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论技术,北冥鲲超音速潜艇完全碾压这些普通的潜艇,它们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水底,北冥鲲超音速潜艇就像是闯入羊群中的猛狼,随心所欲地屠杀。
对于那些普通潜艇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开始了。
无论多么挣扎也逃不出北冥鲲的魔爪!因为北冥鲲的速度实在太高了,很多旧型号潜艇的速度只有六七十公里每小时,相比之下就像是慢悠悠的乌龟一样缓慢。
在海底深处不时闪现的亮点是来自光束炮弹,只要目标被锁定,很快就会被追上。
即便是在海水这样的环境下,光束炮弹仍然保持了惊人的速度与破坏性。
虽然在水中溶解装甲更加困难,但北冥鲲装备的光束炮远比之前驱逐舰和潜艇使用的版本强大许多。
密密麻麻的光束不断追赶并攻击慢腾腾的潜艇们。
短时间内就能融化敌方潜艇的防护层。
一艘接一艘潜艇上的弹药库爆炸,在漆黑一片的大海中爆发出刺眼光芒,随后瞬间消失无踪。
整个过程就像火柴头一样,短暂却充满震撼。
阿波拉沙漠海域并不算太大,却被众多战场围绕着。
这场罕见的大规模海战创下了历史上的一项新纪录——在有限区域聚集如此多的潜艇进行战斗。
伴随着北冥鲲超音速潜艇疯狂收割敌人,另一项记录也被打破:同一片海域内的潜艇损失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每一次北冥鲲击毁一个单位,指挥室屏幕上面就有一个绿点彻底消失。
这里的空气充斥着紧迫感和压抑情绪,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信号断开问题或自行屏蔽信息;这意味着那艘船已经被摧毁了!谁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
没过多久就有第二、第三个受害者接连出现......即使潜艇本身的构造已经足够结实以适应海洋恶劣环境下的挑战,但在超高速潜艇面前还是毫无招架之力。
这艘实验性质强烈的新型潜艇大多数时候都使用光束作为武器装备,并偶尔测试一下鱼雷效果如何。
这次实验对象正好是眼前的百来条“小白鼠”。
过去由军队研究所开发的各种型号从未实际参与过战斗,而现在它们则成了评估新型武器威力好坏的关键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