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一年冬,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长安的每一寸土地,皇帝李璟佑的生命戛然而止,他以一种决绝惨烈的方式,磕死于龙椅之上。
史官们怀揣着敬畏沉重,肃穆的在一旁,手中的笔好似有千钧之重。
他们知道,自己即将记录下的,是一段足以震动大唐历史的篇章。
史记之上,寥寥数语,却如重锤般敲击着人心:“帝佑抱太宗之灵位,孝文皇后之灵位,以血溅龙椅,气绝而亡。”
按常理,这一年间,大唐经历了如此多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大事,本应是史官们大展身手、挥毫泼墨的绝佳时机,堪称他们的“狂欢盛宴”。
可此刻,他们的脸上不见丝毫兴奋激动,取而代之的是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陛下有令,需据实秉笔,一字不改地记录下这一切。
这般如实记录,无疑会将许多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暴露出来,稍有不慎,便好似在指责陛下的种种不是。
但历史就是如此公正而残酷,它终究会承认这一年,承认李璟佑这个在位仅仅一年的皇帝,即便这一年如此短暂,却也无法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
在这看似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一年里,李璟佑的施政举措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天下的百姓而言,这一年堪称天赐的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李璟佑大胆革新,毅然开放了诸多过往束缚经济发展的限制,一时间,商业贸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不少百姓借此东风,辛勤劳作,发家致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因此,在民间百姓的口中,这一年被亲切地称为“开放年”,成为了他们心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李承乾怀着复杂的心情,为自己的儿子李璟佑拟定谥号为“英”,追称其为“唐英宗”。
皇帝儿子给皇帝老子上谥号,皇帝老子又给皇帝儿子上谥号,这般前所未有的奇特情形,莫说寻常百姓,就算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绞尽脑汁,也难以想象会有如此戏剧性的一幕在现实中上演。
可命运就是这般弄人,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成为了大唐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感慨的奇事。
李承乾并未更改今年的年号,依旧沿用英宗皇帝的显德,以这种方式,铭记李璟佑在位时那短暂却又独特的统治岁月。
此刻,李承乾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确实小看了这个孩子。
回想起李世民对李璟佑的称赞,说他是天生的帝王料子,是大唐未来的希望,如今看来,李世民的眼光着实精准独到。李璟佑展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智慧,远超李承乾的想象。
可是他这个自以为是的皇帝,却深陷于自己的理想执念之中,固执地认为大唐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甚至一度觉得大唐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皇帝,妄图打破旧有的格局,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
如今,一道犹如天堑般的难题,横亘在大唐文武百官的面前,那便是关乎大唐生死存亡、未来走向的传承问题。
陛下李璟佑膝下除了一女,再无其他子嗣,已然绝后。
尽管这件事在朝堂之上无人敢公然提及,可在私底下,无论是朝堂大员,还是市井百姓,人人都心知肚明。
随着李璟佑的离世,陛下李承乾也年事渐高,时日无多。
大唐这艘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巨轮,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困境,不知该驶向何方。
两天后的朝会,李承乾神色平静,举止如常。他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定力与智慧,有条不紊地将大唐接下来的诸多事务一一精心安排妥当。
众人只见陛下从容不迫地发布一道道政令,却难以想象他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今年元日,朝廷将依照惯例遣京使入京,各地主管官员也将纷纷进京述职。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陛下有至关重要的大事即将宣布。
大唐未来的道路究竟该如何走,是继续沿着旧有的轨迹前行,还是另辟蹊径,开拓新的方向,全然取决于李承乾这位新的掌舵人。
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决定着大唐这艘巨轮的命运。
两仪殿里,李承乾独自踱步,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的每一处角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留存着李璟佑的痕迹。
他的画像还悬挂在墙上,眼神中透着自信。
他用过的笔墨纸砚,还整齐地摆放在案头,好像主人只是刚刚离去。
李承乾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愧疚所占据,他不禁陷入了自我反思:自己错了吗?
他尝试将自己代入李璟佑的角色,去切身体会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
李璟佑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一步一步,艰难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先是凭借着谋略,剿灭了反对自己的党羽,而后又苦心孤诣地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
当一切终于渐渐步入正轨,他满怀壮志豪情,正准备大展宏图,实现自己心中宏伟抱负的时候,自己却回来了,无情地破坏了这一切。
大唐,或许真的如李璟佑所设想的那般,会变得更加强大,经济更加繁荣。
李承乾同样可以做到让国家快速富裕起来,可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
在他看来,想要国家富裕起来固然重要,但并非是最为关键的。
一旦开放了某些限制,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的繁荣,却也容易让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国家暂时贫穷并不可怕,凭借着大唐深厚的底蕴与百姓的勤劳智慧,致富之路并非遥不可及。
可一旦人心丧乱,道德沦丧,那将是一场难以挽回的灾难,就算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够修复。
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幸福,每天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精神上也得不到慰藉,那么这种强大又有何意义呢?
“佑儿,你不懂啊……”
李承乾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悔恨,仿佛在向另一个世界的李璟佑倾诉着自己的心声。
可一切都已无法挽回,时光不会倒流,他再也没有机会去教导自己的儿子,去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
自己确实错了,不是不相信儿子的能力,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种种顾虑,不敢也不能完全信任。
他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圣人道德感,为了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推向了绝境,成为了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痛。
他原本想要改变这延续千年的父死子继的传承模式,打破家天下的局面,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可到了最后,却发现一切是如此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一切,值得吗?老师?”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向冥冥中的老师寻求答案。
可回应他的,只有两仪殿内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