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纷纷扬扬飘落,为长安城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盛装,大街小巷弥漫着元日即将来临的喜庆氛围。
集市上,摊位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了货架,百姓们穿梭其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手中的灯笼与新衣,处处彰显着对新年的期盼。
在咸阳的一隅,李积府内灯火通明。
他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出征的行囊。
四周挂满了地图,上面用朱笔标记着此次行程的路线,每一处标记都是他要去的地方。
李积本想着趁着元日前出发,赶在冰雪消融前抵达目的地,可没想到,李承乾的一纸书信打破了他的计划。
将书信送李府,李积展开书信,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原本坚定的神情逐渐变得复杂。
李承乾在信中言辞恳切,希望他开春后与出使队伍一同出发。
急也不急于一时,过完个年再走吧。
与此同时,皇宫内也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李承乾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他让出了一半大明宫和一半的皇宫,只留下自己的生活用地和政务所用,其余地方全部设为景区。
此消息一经传出,满朝文武震惊不已,民间百姓更是议论纷纷。
以往,皇宫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禁地,如今却要向他们敞开大门,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消息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百姓们欢呼雀跃。
那些平日里只能在皇宫外远远张望的“泥腿子”们,如今终于有机会走进这象征着皇权的宫殿,一窥皇帝生活的究竟。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对即将到来的参观充满了期待。
不仅如此,他下令在大唐天下,各道州府县镇村,皆设登闻鼓。
这鼓,是百姓们的希望之鼓,只要有冤屈无处申诉,或是对判决不服,敲响登闻鼓,当地最高官员班子必须即刻放下手中事务,火速到场,当场处理问题,给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一举措,让百姓们真切感受到了皇帝对他们的关怀,也让大唐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希望。
乾武十六年元日,大明宫被装点得格外壮丽。大红的灯笼高高悬挂在宫殿的屋檐下,照亮了整个宫殿。
五彩的绸带随风飘舞,似天边的云霞,为庄严的宫殿增添了几分喜庆。
李承乾大宴天下百官与百姓,盛大的元日大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
此次大典,规模空前,无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那些在贞观时期就已退居幕后、在家中疗养的老臣,皆被盛情邀请而来。
他们身着华服,带着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许,齐聚一堂。
元日大典上,文官与武将分坐大殿两侧。
文官们身着长袍,举止儒雅,谈笑间尽显文人的风度。
武将们则身披礼甲,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战场上的豪迈。
在这大喜的日子里,将军们身上那常年征战杀伐所沾染的血腥之气,却让台下的百姓们心生敬畏。
尽管他们脸上挂着笑容,彼此谈笑风生,可百姓们看着他们有些脸上或深或浅的伤疤,还有那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锐利眼神,仍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
李承乾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微微皱了皱眉头,随后轻轻抬起手,招了招,示意秦如召过来。
整个大殿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秦如召和李承乾身上。
秦如召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朗声道:“陛下。”
李承乾看着秦如召,声音在大殿中缓缓响起:“诸位乡亲啊,我大唐武将,为守护这万里山河,常年在外征战,出生入死,身上自然不免带上血腥之气,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向台下的百姓,“你们眼前这位,便是我大唐的神武大将军,秦如召。”
“确实,在这喜庆祥和的日子里,这杀伐之气太过浓郁,终究不太好。”
李承乾继续说道,“从明天开始,我大唐武将的着装全部换成文武袖,让你们这些将军也多沾染几分文人的儒雅之气。”
说完,他看向秦如召,“如召啊,你和苏将军带个头,明日务必换上,莫要让百姓惧怕。”
“是!”秦如召和苏定方齐声领命,两人退下后,众人皆知,接下来便是今年元日大典的重头戏——百姓们表演的节目。
这在以往,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日,却真正实现了与民同乐。
舞台之上,百姓们带来的小品妙趣横生。
他们用诙谐的台词,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众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气氛热烈非凡。
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在这一刻,他们与大唐的官员们并无区别,都是这盛世的参与者。
在这欢乐的人群中,苏芷却显得格格不入。
她静静的坐在那里,脸上的笑容牵强而又苦涩,眼神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李璟佑。
过了元日,儿子就要踏上前往天竺的遥远征程。
那一路上,山川险阻,作为母亲,苏芷又怎能放心得下呢?
她的心,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拉扯着,她看着儿子年轻的面庞,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李承乾沉浸在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之中,并未注意到苏芷情绪的低落。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穿梭,满心满眼都是百姓们的笑颜。
在他看来,只要百姓们开心,这场元日大典就没有白费。
他的心中,也隐隐有些遗憾。若是这个时代有电视机该多好啊,如此精彩的表演,就可以传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感受到这份喜悦。
可如今,这么精彩的节目,却只能被殿上这一小部分人欣赏。
大唐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等什么时候大唐能用上电了,那个全新的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让大唐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除了关注百姓们的反应,李承乾还时不时地将目光投向程咬金和李积那一桌。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怀念。
他看的并非是他们本人,而是透过他们,望向那个越来越远的贞观时代。
若是那些曾经的人还都在,自己或许也会坐在那一桌吧。
那时,父皇肯定还会坐在自己身旁,给自己讲述着治国的道理和为人的准则。
想到这,李承乾不由自主地朝着后方看去。然而,那里早已空空如也,如今他所坐的位置,便是这大殿的最高处。
大唐,再也没有太上皇了。
一时间,李承乾的心中有些失落。
以前,他有时候总觉得李世民太唠叨,太过于烦了,可现在,他却不由自主的想念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他微微仰头,目光望向天际,喃喃自语道:“父皇,母后,你们在天之灵,若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开怀大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