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秋的京城,寒意渐浓。明德堂内,叶知秧正在翻看一份特殊的报告:近期各地突然出现大量攻击教育改革的文章,措辞尖锐,论调相似,明显是有组织的行动。

\"先生,\"王子明快步进来,\"又有消息了。江南几家老牌书院同时宣布,要恢复旧制,停用新教材。\"

叶知秧冷静地翻看着名单:\"这些书院...看来周家已经开始行动了。\"

正说着,萧远珩带来了更严重的消息:朝中一些重臣联名上书,要求暂停科举改革,恢复八股取士。他们的理由是:新科出身的官员\"治事不当\",\"行事轻率\",\"不懂礼制\"。

\"证据呢?\"林月笙在御书房问道。

\"这里有一份详细调查。\"一位年轻的御史呈上奏章,\"他们说的所谓'治事不当',其实是新官员打击了一些不法之事;'行事轻率',是指直接接见百姓,简化程序;'不懂礼制',则是因为革除了一些繁文缛节。\"

林月笙看完,冷笑一声:\"原来是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时,又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有人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新式教育\"伤风败俗\",\"离经叛道\"。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保守势力开始煽动家长,不让孩子去新学堂读书。

\"必须立即反击。\"王子明主张。

\"不急。\"叶知秧胸有成竹,\"让实践来说话。\"

她让人收集了各地新式学堂的成果:有的学生改良农具,提高了产量;有的钻研医术,救治了瘟疫;有的精通商贾之道,促进了经济;有的通晓外语,化解了纷争。

\"把这些事例整理成册,让百姓自己判断,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同时,她派人走访了一些反对新教育的家长。了解下来,很多人其实是因为担心孩子将来考试吃亏。

\"这倒提醒了我们。\"林月笙说,\"是该让更多人了解科举改革的真正意义。\"

于是,朝廷发布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新科举不但保留了传统考核,还增加了实务能力的测试。这意味着,考生有了更多的出路,不是只能写八股文。

更重要的是,林月笙下令在各地举办\"新政成果展\",让百姓亲眼看看新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做了哪些实事。

一天,叶知秧去视察江南一个反对声音最大的地方。当地有个老学究,特别反对新式教育。

\"老先生,\"叶知秧亲切地问,\"您反对的具体是什么?\"

\"这些新法,都是旁门左道!\"老学究愤慨地说,\"什么实用技能,什么创新思维,全都是误人子弟!\"

\"是吗?\"叶知秧不动声色,\"那您看看这个。\"

她取出一份文章,是一个新学堂学生写的。这篇文章不但引经据典,而且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改善当地水利。

老学究看完,不得不承认:\"引文精当,论述有理...这是新学堂的学生写的?\"

\"不只如此。\"叶知秧又拿出一些资料,\"这些都是新学堂学生的成果:改良农具的设计图,预防疫病的方案,改善商贸的建议......每一项都实实在在地造福了百姓。\"

老学究陷入沉思。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了:是他的孙子。这孩子正在新学堂读书,今天特意回来展示学习成果。

只见他先是对祖父行了标准的古礼,然后用优美的文言文汇报了学习情况,最后还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一种新式农具。

\"好!好!\"老学究连连称赞,\"没想到新学堂既能传承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是老朽浅见了。\"

这个小故事很快传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式教育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但反对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势力开始采取更隐蔽的手段:或是暗中施压,让一些学堂放弃改革;或是拉拢策反,分化教育界的力量;或是制造事端,借机攻击新政。

关键时刻,明德堂的学生们站了出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深入各地,用实际行动证明新式教育的价值。

有的去农村教授新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有的为工匠讲解新知识,促进手工业发展;有的到商铺传授算学,帮助商贾理财......

最打动人心的是,这些学生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他们说:\"这正是新教育教会我们的——学问是为了济世,不是为了争名。\"

看到这一切,林月笙感慨地说:\"这才是最好的反击。不是用权力压制反对声音,而是用实践证明我们是对的。\"

叶知秧点头:\"是啊。教育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真理终将胜出。\"

这场风波的最后,以一个意外的方式画上了句点。那些联名上书的重臣的子弟们,联名写了一封奏章,恳请父辈们支持教育改革。

\"我们亲身经历了新教育带来的改变,\"他们写道,\"这不是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焕发新生。希望父辈们能给新教育一个机会,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封奏章打动了很多人。就连一些原本反对的老臣,也开始重新思考教育改革的意义。

\"孩子们说得对,\"一位老臣感慨,\"时代在变,教育也该与时俱进。只要根本不变,形式为何不可改革?\"

夜深了,叶知秧站在明德堂的月亮门下,望着满天星斗。这场风波让她更加确信:教育改革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只要方向正确,再大的阻力终将化解。

因为教育的根本,从来都不是为了守成,而是为了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