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唐,开局带小公主去现代 > 第81章 低到令人震惊的大唐粮食产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章 低到令人震惊的大唐粮食产量

“是赵校书来了。”

李承乾听到禀告说赵峥进来,高兴的快步过去迎接。

“太子殿下~”

赵峥进门后拱拱手。

“孤听闻赵校书此番种植了新的作物,孤很是好奇啊。”

李承乾将赵峥引入座后问道。

“是新作物,但是还不确定产量的多寡。只能算是先试种吧。不过应该会比粟米要高产许多。”

“比粟米高产许多?是何作物?亩产大概多少?”

李承乾有预感,这个粮食应该很重要。

“正常来说应该有个400-500斤吧”

唐亩大概相当于现代的0.8亩,玉米现代均产量约600公斤\/市亩(干重)。

大唐肯定没有现代那么多的化肥农药,肯定要打折扣,赵峥直接打个6折,折合500斤-600斤,再折合成唐斤约420-500斤左右,应该属于相对保守的估计。

“400-500斤!赵校书,这可不敢妄言!”

李承乾猛的站了起来。

大唐这个时候的亩产(唐亩)不过几十斤。

这不是作者在瞎说。

北方粟米的亩产,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也就是说粟米的亩产为5斗多,唐的1石约为现在的42公斤。

唐10斗为一石。

因此,唐朝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粟米约50斤\/市亩。(折合唐亩约35唐斤\/唐亩)

也就是说唐朝种100亩地(唐亩),不过3500多唐斤的粮食产出。

唐朝初期赋税是租庸调制。

租即田租:每丁(18-60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

调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绵三两。如果缴布,则加1\/5,即二丈五尺,麻三斤。

庸即力役: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绢三尺,称为庸。

所以官府授田的百亩不可能全部种粮食,还有桑麻田。

唐朝的均田制承接自北魏,一般为了保证税收能正常缴纳,会有20亩桑田,10亩麻田。

也就是说只剩70亩种粟米,一年产出最多35石。

35石,一年还需要交税2石。

也就剩33石,2000多斤粮食。

按照六口之家,正常年份,人均月口粮只有38市斤(32唐斤),人均一天一只有一斤多的粮食。

这还没算额外的户税,唐把百姓分九等户,一说分三等户。

下下户一年也要500文的户税且只收铜钱,贞观年间米价极低,斗米不过四五钱,百姓买粮换铜钱也就又是额外的10石。

所以后世的王宝钏挖野菜也不完全是小说家戏说之言。

是真的粮食不够吃,甚至衣服不够穿。

谷贱伤农!

这也是李承乾为什么听到亩产400-500唐斤会这么激动了。

这是唐朝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如今小麦不过亩产一石约70唐斤,稻米1.5石,约105唐斤出头。

后世宋朝得益于曲辕犁的普及推广,稻米亩产也仅仅从隋唐的157斤\/市亩,提升到220斤\/市亩。

亩产400-500斤对如今的大唐来说,绝对是神粮!

“我现在只是粗估,这种粮食叫玉米,不过干重也含了中间不能吃的芯的,具体多少待到秋后才能确定。”

赵峥也没把话说太死,推广用的肯定是二代种子,应该会有所退化的。

“哪怕是只有300斤也可以让百姓吃饱饭了。请受孤一拜!”

李承乾说罢就是一个长揖。

“太子请起,我拿出来这玉米就是打算推广的。”

赵峥伸手扶了李承乾一下。

这才哪儿到哪儿,还没说红薯呢,一个玉米就让你这么激动,再说红薯你不得跪了?赵峥暗道。

“孤要去九成宫见阿耶,告诉阿耶这个好消息!”

李承乾激动了来回踱步,恨不得马上就能让全天下都种上玉米。

“太子稍安勿躁,还有红薯没说呢。”

“是孤失态了,赵校书请讲。”

李承乾强行抑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红薯属于一种辅粮,优点是可以种在比较干旱的坡地上,而且产量很大,比玉米高的多,不过是湿重。缺点是不耐储存,而且多吃会烧心,还会反酸水。”

“产量比玉米还大?”李承乾非常惊讶。

“对,这个种作物成活率也高,它可以通过扦插成活,有点类似于土茯苓,主要是吃它地下的块茎,但是这个饱腹感很强。是一种优质的辅粮。”

赵峥也没种过红薯,一时也没说全,红薯叶其实也是可以吃的,而且,红薯可以用做成红薯粉或者切片晒干的方式来保存,至少一年不会坏。

如果是以红薯窖保存大概是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多一种辅粮对于百姓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意味着百姓只需要少量的主粮就能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撑到收成下来。

“一亩能产出多少?”李承乾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红薯的产量情况。

“大概一千来斤吧。“赵峥说了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

正常红薯的亩产大概是3000-4000斤(烟薯25号不是高产品种),按照唐亩和唐斤这算下来大概是2000多斤的亩产。

但是大唐没有农药化肥,赵峥直接折半了。

饶是赵峥已经说的很保守了,依旧再次震惊了李承乾。

如果是一年前的李承乾,或许他还对粮食的产量缺乏概念,如今田间地头也跑了许多次了,现在他太明白亩产1000多斤意味着什么了。

如果红薯普及开来,意味着每个小农家庭都有更多富余的粮食养活孩子了。

人口将成倍数增长,而且抵御灾年的能力大大加强。

只要不是大灾年,基本不会在出现因为小小的灾情自耕农就不得不卖地或者找大地主贷款甚至易子而食了。

“赵校书,请与孤一起去面圣!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阿耶!”

李承乾说着就要呼喊几声让人备车去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