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46章 祾恩殿悟法——人文心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章 祾恩殿悟法——人文心经

夏先衍目光凝视着最中间的那部《永乐大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向往与惋惜。

他不禁轻声叹息:“哎,自明朝灭亡之后,这部《永乐大典》的正本便失去了踪迹,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下落不明。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永乐大典》堪称一部宏伟的巨着,其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当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让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共同主持编纂工作,历经多年努力方才完成。这部大典共计有11,095册,22,877卷,总字数超过三亿七千万之多。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越了前代所有的类书,实乃典册之渊薮、佚书之宝库。

这部典籍的内容极为丰富,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中提到:“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 凡天文、地理、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永乐大典》搜辑资料的宏富,几乎涵盖了古代华夏的所有知识领域。

在形式上,《永乐大典》开本宏大,版式精美。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50叶,大多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这样的设计使得这部典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上也极具艺术价值。

他感慨道:“哎,永乐大典的命运真是曲折啊!正本至今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永陵之中,而副本却在历经火灾、战乱和窃盗等种种磨难后,大部分都散失了。如今仅存的部分也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如果永陵真的存在正本,那该有多好啊!我们可以借助灵源的力量,将其完整地还原出来。”

历忱雨看的《徐霞客游记》,是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这部着作以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地理、地质、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理学巨着。

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着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夏先衍继续探查其他典籍,好在接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有存留,挨着《徐霞客游记》的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创作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成书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着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紧接着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东璧)撰写的一部药学巨着,刊于1590年。全书共五十二卷,约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个,并附有1160幅精美插图。

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是明代着名理学家和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全部着作的结集。该书共三十八卷,包括《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等部分,涵盖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文学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外,书中还附有《年谱》、《世德纪》等,记录了王守仁一生的事迹和学术成就。

夏先衍大概的扫了一遍,画卷上星罗棋布,都是明朝成书的典籍。

文学体裁类着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牡丹亭》、《金瓶梅》、《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古今小说》、《菜根谭》、《陶奄梦忆》、《南濠诗话》、《焚书》、《呻吟语》、《小窗幽记》、《训蒙骈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智囊》、《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

命理学着作:《三命通会》、《神峰通考》等。

医学着作:《普济方》、《明医杂着》、《医学正传》、《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针灸大成》、《证治准绳》、《济阴纲目》、《景岳全书》《瘟疫论》《普济方》《药性歌括四百味》等。

科学着作:《农政全书》、《农说》、《律吕精义》、《算法统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奇门遁甲》(明朝版本)等。

军事着作: 《武备志》、《续武经总要》、《火龙神器阵法》、《筹海图编》、《阵纪》、《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等

史学着作:《明实录》《国榷》《元史》等。

夏先衍静静地凝视着画卷,每一部珍贵典籍都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明朝时期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这些典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华夏人智慧的结晶。

此刻,夏先衍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和思绪,似乎有无尽的话语想要倾诉,但又无从说起。面对如此伟大的文化遗产,他下定决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这些宝贵的典籍——通过观想这幅画卷,将其映照于自己的识海,永远铭刻在紫府之中。

首先要将这些典籍的内容填充起来,于是几个人分工协作,将这上面所有书籍统计下来,然后通知了国家图书馆,让人将书籍送过来。

果然是有用的,这些书籍送过来后,画卷自动读取了其中的内容,将空间内的典籍完善起来。当这些书籍内容填充完毕后,画卷也成型了。

之后夏先衍就连同画卷一起,将这些典籍观想到了紫府之中,随着一部又一部烙印在紫府之中。守护者的虚影再次出现在识海。

接下来的时间就由华夏守护者的虚影接管了夏先衍的身体。大量的灵气开始在汇聚在他周围,而他自身的修为却在散失,直至修为跌落至启灵境。

守护者虚影在识海之中幻化出来的纸笔,创作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人文心经》。

在守护者虚影的引导下,《人文心经》在夏先衍的紫府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修行路线,然后他借助《人文心经》修为重新恢复到了通灵境。

守护者虚影帮助夏先衍完成新功法模拟修行之后,从紫府画卷之中选出来的五部典籍,化作一道流光重新回到了画卷之中。

紫府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画卷则是飘荡在了紫府之中。

《人文心经》,其中蕴含的玄妙修行之法,是在紫府之中构建五行,利用五行承载修行法则。华夏守护者在夏先衍体内模拟的功法运行路线,是利用这一幅画卷为基础,来完成的。

怎么才能将画卷观想到紫府中呢?要将画卷观想到紫府中,确实需要修行者对明朝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与画卷产生共鸣,与画卷建立联系。这样才能将其观想到紫府之中。

这幅画卷观想到紫府后宛若一个小世界,从画世界里面选取出来五本典籍,分别对应五种属性的灵气。例如《本草纲目》可以对应五行灵气中的木属性;《天工开物》可以对应五行灵气中的火属性;《徐霞客游记》可以对应五行灵气中的土属性;《武备志》可以对应五行灵气中的金属性;水载万物,以其生为,《永乐大典》虽然残缺但是可以对应五行灵气中的水属性。

人文心经就是凑齐五行,作为压胜,进行修行的,而且这些五行之物在紫府之中会被具象化成为实物存在。

什么是具象化?就是将这部典籍的内容完全刻画在紫府的画卷之中,让它形成一部真正的典籍,可以翻开阅读内容。怎样将典籍的内容映照在紫府的画卷典籍印记之中?那就需要修行者,读懂这些典籍,除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外,修行者还需要深入领悟典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永乐大典》的存在证明了,无论典籍是否残缺,只要是留存于世的典籍,哪怕典籍现存的只有一页内容,将其具象出来,就可以作为五行压胜之物。

修行《人文心经》,每个大境界,可分为五个小的境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紫府之中五行修炼圆满后,就可以开辟识海,修为晋升到通灵境。

《人文心经》修炼者注重五行之道,与人体的五行交相辉映,相生相成。

五行学说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的结果。五行在人体来讲,代表五脏六腑,各有所属。人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体的五行。

五行的起源——“天成象,地成形”

五行的来源之一是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从五星的出现,对应地上生物的生长和衰退规律,古人总结了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的运动规律,这是金、木、水、火和土的五要素文化。

五行运行,以二十八星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的河图。

在北极星的天空中,北极星的天空中出现了五星,依次是木、火、土、金和水,这影响了地面生物的变化。

木星:色青,每天三时(寅时)和八时(未时)见于东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每年三月、八月夕见于东方。故曰:三八合木,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火星:色赤,每天二时(丑时)和七时(午时)见于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每年二月、七月夕见于南方。故曰:二七合火,或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土星:色黄,每天五时(辰时)和十时(酉时)见于中央;每月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天中;每年五月和十月夕见于中宫。故曰:五十合土,或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金星:色白,太白金星。金星每天四时(卯时)和九时(申时)见于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每年四月、九月夕见于西方。故曰:四九合金,或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水星:色黑,水星于每天一时(子时)和六时(已时)见于北方;每月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每年十一月、六月夕见于北方。故曰:一六合水,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文字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古人观察到的星象,用黑白子来记录。黑白子表示行星也最为形象直接。白子奇数为阳,黑子偶数为阴。

此无字天书叫河图。河图白子25个,为1、3、5、7、9之奇数和;黑子30个,为2、4、6、8、10偶数之和。

所以河图是古人用黑白子记录五大行星出没规律的时间方位图。古人比较严谨,天上有五星出没,地上有龙马负图。天垂象,地成形。天有星图,地有河图。

华夏文明之根,从河图洛书始,为《易经》之源头。《易经》又为群经之首,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行地理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