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什么历朝历代非要承认自己是华夏,而不是另立国统

这归功于,秦王政横扫六合以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嬴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奠定了华夏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朝统一华夏的历程虽短暂,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相比,秦帝国的寿命可谓匆匆。然而,这短暂的历史却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的制度遗产。

一统六国之后,始皇帝除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政策外,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举——他使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并宣称得玉玺者得天下。

虽然始皇帝的初衷是为了彰显自己受命于天的权威,但这一举动间接地为全华夏的诸侯们确立了“天下”这一观念。

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玉玺落入自己手中,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更是将这个观念强调了数百年之久。

最终,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为华夏人所普遍接受。

汉朝末年,袁术凭借一块玉玺就敢于称帝,声称玉玺在手,天下我有,然后最终遭到了诸侯们的合力剿灭。

尽管袁术的行为显得过于自信,但这从侧面反映出,他确实深信得玉玺者得天下的观念。

实际上,经过秦朝和汉朝数百年的大一统宣传,这块玉玺已经演化为一种象征,一种永久性的虚拟玉玺。

每当一个朝代衰落,只要有人能用事实和实力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就能从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仿佛真的掌握了那块虚拟玉玺。

于是,天下诸侯纷纷归顺,传檄而定。新皇登基后,会继续强化天命所归的宣传,宣布自己从法理上继承了前朝的一切,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天下大乱之际,每个自认为能够胜出的诸侯都会大力宣传大一统观念。然而,当形势逆转,他们往往来不及改变口风。

而新皇为了稳固统治,更是会不遗余力地强调大一统概念。

秦朝开创了这一伟大传统,后续的皇帝们严格遵守并强化了这一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之久,最终形成了华夏独特的文化传统。

正如主席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相比之下,欧洲的帝国却未能形成类似的传统。它们更多地依赖于血缘关系和宗教关系来凝聚国家力量。而华夏则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凝聚力,这使得华夏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虽然偶有衰落,但始终能够复兴。

从秦帝国到清帝国,虽然这些王朝更替频繁,但在华夏文化中,它们都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只不过皇帝有所不同而已。

华夏从未有过崛起的概念,一直在追求复兴。华夏一直在巅峰,只是偶尔遭遇挫折,但终将重回辉煌。

这是拿破仑、基辛格等历史名人的共识,也是欧洲主流思想家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华夏的这种独特性无人能及。

华夏的凝聚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一个省份的面积和影响力,就足以与欧洲的一个国家相提并论。

尽管南粤人和荆楚人之间方言不通,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华夏人。如果有人提议他们分别成立国家,他们可能会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你。

欧洲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华夏如此多的省份能够和睦相处,而华夏人也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像爱尔兰和英国这样的邻国,明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却会选择分裂。

在民族融合和凝聚民心方面,华夏文化无疑是世界第一。鹰酱等国的努力,在华夏文化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

如果一个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不足,那么它早晚会走向分裂。但在华夏,从东北到海南,整个大陆的人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让西方人感到难以置信。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可能会将华夏视为一个异类,认为华夏的统一强大到令人恐惧。但这就是华夏的传承,这是华夏文化、历史留下的独特遗产。

尽管有人可能会嫉妒,但想要复制这样的传统,至少需要千年的时间。华夏文化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只要认同华夏文化,你就是华夏人,无论你的血统和宗教如何。

如果有一天地球能够实现统一,那么统一者必将是华夏。因为其他国家,即使再强大,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即使它们占据了半个地球,稍有衰落,也会立刻分裂。而分裂后的国家,往往没有再度统一的意愿。

这就是华夏源远流长,文明从未断绝的原因!

灵源诞生的标准,以文明为尺度。在这个世界天道的标准里,认同华夏文明,所以灵源率先诞生在华夏。

华夏文明,是天道文明!

华夏文化里,是把人置于宇宙天地这个大系统中,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天人合—’,是华夏祖先的智慧。

为什么要锚定天道,因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运动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历法为根据天道的规则所创立,计时规则高度契合天文。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夏先衍此刻无比的激动,灵源之地才最先诞生于华夏。也必定先诞生于华夏,华夏必将复兴,属于华夏主导的新时代开启了!

不知不觉夏先衍绕着观星台走了许久。最后他上了观星台,开始观察起周天的星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造古人。

这夜空是西周的星空,是盛唐的星空,也是郭守敬在观星台之上观测天文,那一晚的星空。

华夏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称为“黄道”,并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故称“二十八宿”。它广泛应用于华夏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

奎、楼、胃、昴、毕、觜、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

道教认为每个星座都有一位神将执掌,共有二十八位,故也称做“二十八宿”。并按东、南、西、北四方把二十八宿分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组天神,也称“四象”。

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夏先衍站在观星台上,仰头望着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星空,心动神驰。他渐渐地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载营魄抱一,他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然后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他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剩下眼前无尽的星辰和无尽的深邃。

他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意识仿佛化身为天地,融入了星空。看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化作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星图,高悬在虚空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他真的感悟到了东方苍龙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北方玄武之象的虚影。此刻,它们在他的眼前呈现出如此真实的模样。

紧接着,星图之中爆发出璀璨的星光,穿透了夏先衍的眼眸,映照进了他的识海之中,并在识海中成型。

与现实中的星图不同,识海中的星图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轮廓和结构。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组成的星图。

紧接着星图之中爆发出璀璨的星光,穿透夏先衍的眼神,映照进了识海之中。不同于现世之的星图清晰可见,识海之中的星图一片模糊。

就在这时,夏先衍的识海之中出现了一道身影,华夏守护者的虚影从识海之中现身,他的到来,让夏先衍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守护者虚影微微一动,便开始调动起夏先衍体内的元气。随着元气的流动,识海中的星图开始缓缓转动。而在星图之中,北斗七星的位置逐渐被点亮,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当最后一颗星辰瑶光被点亮时,整个北斗七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紧接着北斗七星遥指北极星的方向,北极星也被点亮,整个星图仿佛是活了过来,散发出强大的气息。

与此同时,夏先衍的神识也被带动起来。他发现自己已经退出了天人感应状态,正在专注地观察着识海之中的变化。随着北极星的点亮,识海与紫府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

识海之中,那璀璨夺目的北斗七星与孤悬天际的北极星,化作了星辰印记,带着它们独有的光辉与力量,深深烙印在了紫府之内。

紫府之中北斗七星遥指北极星,观星台基地的灵气和星空的灵气也开始向着夏先衍所在的位置涌动而来。夏先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浓度的灵气。

元气在天,日星系焉。

终于明白了这些星辰灵气的来历。原来,这一切都是天道的杰作。天道以其伟大的力量,将这些星辰中的灵气传送至地球。

这些灵气并非自行来到地星,而是地星上的存在主动与之沟通,从而引导它们降临。就比如现在,夏先衍沟通了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星台上的灵气不断积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灵气旋涡。而在这个旋涡的中心,夏先衍不知何时已从站立改为盘坐,他正疯狂地吸收周围的灵气,以弥补自身元气的损耗。

当体内的灵气得到充分补充时,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开始迅速上升,与云雷纹印记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此时,紫府内不再是一片混沌,而是开始出现了空间的概念。

最终,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上升到了对应现实中其所在的位置,便停止了继续上升。与此同时,外部的灵气也迅速消散。

此时此刻,李风禾等一众强者都在观星台下静静等待着夏先衍的悟道结束。

此次所引发的并非天象异动,因此从表面上看并无异常现象,但对于修行者而言,他们能明显感受到灵气的剧烈波动。

夏先衍完成感悟之后,他简要地向众人讲述了自己的感悟心得。

更深层次的东西,夏先衍并没有多讲。因为如果没有华夏守护者的正确引导,自己所走的道路可能会对这些人产生误导。与其如此,倒不如等到最后再直接将完整的修行功法传授给他们。

《周易》、《易传》、《南华经》、《黄帝四经》、《冲虚经》、《道德经》、《通玄真经》、《太玄经》、《阴符经》、《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黄帝内经》、《奇经八脉考》、《荀子》、《中庸》、《太平御览》……这些都是华夏古代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对于天道和人道的深刻思考。而夏先衍脑海中的功法雏形,正是从这些华夏典籍中汲取灵感而来。

在未来的修行之路上,那些具有极高天赋的人们也许能够通过深入研究华夏典籍,领悟出属于自己的修行功法。

听完夏先衍的讲述后,李风禾用崇敬的目光望着他,赞叹道:“真是太厉害了!竟然真的创造出了修行功法!”

夏先衍微微一笑,谦虚地说:“只是侥幸而已,我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一些进展。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队长厉害!”石韫玉满脸崇拜地拍着手喊道。

“队长威武!”王言也不甘示弱地叫好。

李风禾听了夏先衍的话后,若有所思地歪着脑袋,疑惑地问:“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通晓这些典籍,来帮助感悟修行呢!”

夏先衍看着李风禾可爱的模样,忍不住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脑袋,宠溺地夸赞道:“是啊,真聪明啊,风禾。很多典籍之中都蕴含着华夏先贤对于天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外养其形,内养其神,神形兼具,形神本为一体,不可分割。古人从一开始便已经洞察到了修行的真谛。”

然后不禁感叹道:“这其中的道理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