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请大家打开讲义224面,

我们讲到「三渐次」,三渐次蕅益大师是认为,你整个修学的过程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主要的内涵就这三个内涵,你要调饮食、调睡眠,做修道的基础,远离邪恶的因缘。其次,你要持戒清净,远离身口的过失。第三个就修圆顿止观。所以蕅益大师他的判定是认为前面两个渐次是一个助行,第三个违现业这个渐次是真实的真修,念念之间回光返照,在六根当中「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慢慢找到它最初根源,最后是成就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也解释一下: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也提到,这个“忍”不是忍辱的忍,这个“忍”是智慧的意思;「忍」开出来有五种忍,五种浅深差别的智慧:一、伏忍。伏忍指的是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依止对真如的信心,调伏烦恼使令不起,这叫「伏忍」。二、信忍。初地到三地以上的菩萨,他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不退转的信心,叫作「信忍」。三、顺忍。四地到六地的菩萨,他念念之间能够随顺真如佛性,念念观照真如的佛性叫「顺忍」。四、无生忍。无生法忍,七地到九地的菩萨,了知诸法悉皆无生,一切生灭的因缘,当下就是无生,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五、寂灭忍。十地到等觉妙觉,这时候他惑业断尽,身心寂静,清净无为。寂灭忍十地以上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讲「无生法忍」是七地到九地,了知诸佛悉皆无生。这地方是讲到能转的三渐次。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分四:庚一、观行转依号。庚二、相似转依号。庚三、分证转依号。庚四、究竟转依号)“诸位次”前面讲到六十个位次,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一下,这六十个位次前面三个「三渐次」,它不是修行的位次,它是方法,所以事实上是五十七个阶位。但是佛陀在后面会讲到五十五个菩提路。为什么会变成五十五个呢?因为“干慧地”它只是因,所以它不算,“妙觉”它是果,它也不算;中间的话才是真正菩提的路,必须把“干慧地”跟“妙觉”删掉,剩下五十五个菩提路。分四段:一、观行转依号。二、相似转依号。三、分证转依号。四、究竟转依号。

庚一、观行转依号

【图一】

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从观行位开始叫「转依号」,之前的都不算呢?因理即佛是众生,名字即佛虽然大开圆解,但是他内心的观行没有正式的生起,还不能调伏五住烦恼。所以从观行位开始才正式的,念念之间观照真如,调伏五住的烦恼,所以他才有资格叫「转依号」。这地方的六即佛都是约圆教来说的,诸位要知道都是约圆教。

依德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我们先看「干慧地」修行的因地:蕅益大师解释「善男子」,就是他修学三渐次以后。为什么叫“善”呢?内心调柔而正直,一方面正直一方调柔,一方面调柔一方面正直。

他的功德有第一个:「欲爱干枯」,这地方是指着他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也是经过持戒清净以后,对于贪欲的烦恼已经调伏而不生起,这地方主要是约着持戒来说的。「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正式的违现业,修习圆顿止观使令六根不再攀缘六尘。「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所以他整个今生的生命,在残余的生命当中,他已经不再造作生死的业力,把今生过完就算了,他今生当中都是在积集资粮,他不再去造作生死的业力。

所以他这个人他的功德相:「执心虚明,纯是智慧」。他以“虚明”的智慧来执持他的内心;“虚明”指的是他我空法空的智慧,叫「虚明」。所以蕅益大师说:虚明者,了知一切法皆如来藏,内心虚通明朗无有障碍。但是这地方的「虚明」我们要解释一下:它这个「虚明」主要的是一种胜解的力量,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没有真实的证入,只是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所以内心当中「纯是智慧」,表示这个人烦恼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调伏,平常当中起烦恼活动的范围很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智慧现前。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他的观照的智慧,能够很清楚光明圆满现前,而且照了整个十方的身心世界,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真实的法可得。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干”字?

出其所以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干”有两层意思:一、对治烦恼来说,这个人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了,欲爱的水已经完全被他的烦恼火烧干了,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贪爱烦恼,很轻薄,所以叫作「干」,从破恶的角度叫作「干」。从生善的角度也叫作「干」,因为他也还没跟如来真如的法性之流正式的相接。他的内心状态是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但是他真如的法性还没有真实的生起;杯子里面装了很多脏水,脏的水已经倒掉了,但是干净的法水还没有正式的倒进来,所以叫「干慧地」,他依止他的智慧,把烦恼的水烧干,但是真如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进来。

所以在古德的注解说:这个人调伏烦恼是怎么回事呢?欲爱初干。海公说:这个人是大石压草,观慧的力量把烦恼缚住,只是使令种子不起现行,种子没有断,所以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所以五品观行位,它这地方是生死凡夫,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根境不偶」这四个字是个关键。

我们从一个公案来看这四个字的意思:六祖大师有一个弟子叫神会禅师,因为六祖大师往生以后是「南顿北渐」,北方是神秀大师的渐教禅,南方是惠能大师的顿教禅。惠能大师往生以后,真实把惠能大师的法发扬光大的是神会禅师。这个人他十三岁就亲近六祖大师,非常聪明,悟性很高,六祖大师对他非常器重。有一天,六祖大师在打坐的时候,神会禅师就过去做他的侍者,大师打完坐要出定的时候,神会禅师就问六祖大师一句话:师父!你在打坐的时候,「是见还是不见?」打坐时候的“见”当然是六根的功能,你到底是有用六根去见闻嗅尝觉知,还是完全不用六根?六祖大师就用手拍了一下神会禅师的头说:我打你,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禅师悟性很高,说:我是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师也回答:我是亦见亦不见。这地方就是「根境不偶」。

“亦见”是我们的六根是有在活动的,你眼睛也是要去看,耳朵还是要去听。我们讲「六根不行」,好像是整个六根都关掉,不是这个意思!你平常当中眼睛还是去看,耳朵还是去听,第一个叫作「亦见」;「亦不见」见相当下离相,观照力要现前。所以见当中旁边多一个光明的智慧出来,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是在见相当下离相,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他的心是不动的,一念不生,但是他对整个外境是了了分明,这叫「根境不偶」。

在《楞严经》它是绝对不允许六识生起来,你可以用六根,但是你不能够「仁者心动」,你不能动,这就是所谓的「亦见亦不见」。你完全没有见,那你这个人就完全没有作用了,全断灭了。那你见了以后心随妄转,那就产生六识又带动了惑业苦,那就完了!造生死业。所以「根境不偶」是整个修行圆顿止观的思想。他根据「根境不偶」的思想,慢慢的把欲爱的水烧干了,但是他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生起,叫「干慧地」,这是第一个位次。

庚二、相似转依号

【图二】

前面观行位是形容他观照的智慧念念的现前调伏烦恼。这地方的“相似”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对真如佛性已经有相似的理解,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他俱足圣人的一种相似的相貌,因为这地方他都是已经断惑了,起码断见惑以上。他有圣人相似的相貌,他对真理有相似的理解,这叫「相似」。因为他虽然没有破界外的无明,但是他三界里面的见思已经慢慢慢慢被他断除了,所以叫「相似」。他在判教当中是圆教当中的十信。「信」就是对真如理,念念的能够随顺忍可。在天台宗的判教,把这个位子判作六根清净位,六根里面见思烦恼的垃圾都打扫干净了。

信 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这地方的“心”,指的是前面的干慧地的那一念观照的智慧之心。前面观照的心它不断的加强,「中中流入」,他继续的用功,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念念之间能够生起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念念的观照真如,生起中道的智慧,它会产生一个功德相,叫作「圆妙开敷」。前面的观行位,他对真如理的理性还没有真实的契证,然后到这个地方「圆妙」,“圆妙”就是讲真如佛性,他是圆满而不可思议。真如佛性在十信位初信的时候,他的中道智慧慢慢的增长,他慢慢的契入真如佛性,就像「开敷」,就像莲华一样一层一层的渐开,一层一层的深入。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圆就是前面的圆妙,从这真实的妙圆真理当中,开发他一个心真妙的佛性。「重发真妙」就是前面的「开敷」;「从真妙圆」就是前面的圆妙。他对真理的了解一天一天的深入,一天一天的深刻。最后「妙信常住」,对于佛法僧三宝,还有对真如这四个法,产生真实不可破坏的信心。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妄想”指的是他界的见惑,三界的见惑被他灭尽无余,中道纯真的智慧念念的现前,叫作「信心住」。「信心住」也就是他已经断除三界的见惑,在小乘的阶位当中已经算是初果的阶位。

「信心住」在『摄大乘论』当中说:一个人到了信心住,他的三大阿僧只劫就正式算结。这菩萨内心俱足三种功德力:

第一、清净力,他菩萨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的信解,信解大乘实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内心有这种清净的信解力量。

第二、坚固力,他对于整个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坚固不可退转,产生坚固的菩提心。第三、增上力,他不断的继续的修学止观,使令内心止观的力量不断的增上。

这是十信位,初信的菩萨的三种功德,清净力、坚固力、增上力。

念 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这是承前面初信的功德,他对中道实相的信心可以说是俱足成就;「一切圆通」,对身心世界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已经是圆满通达,他对整个当下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它整个根尘识交互作用当中,他整个根尘识的作用已经不会障碍他坚固的菩提心。如是乃至对无始劫过去未来无始劫当中,他舍掉一个旧的身接受新身,他对内心的烦恼习气,都能分明的现前在一念心性当中;对于整个过去现在未来的烦恼习气,这个善男子都能够忆念而没有忘失。

这段是什么意思?他的观照力已经超越整个时间相,我们讲这是过去的烦恼、这是现在、未来的烦恼,他能够知道实是古今不离当下的一念,他对整个烦恼的调伏是念念的现前。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叫「念心住」,也就是说,他整个智慧的观照力更加的深入了,更加的圆通。

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纯真」是指的前面的信心跟念心,他对于中道实相的智慧,虽然产生信解,但是前面两位还没有真实的纯真,智慧力比较薄弱,还有带一点信仰的成分,到了三信位,他的智慧相对来说比较纯真。所以依止纯真的智慧能够发化无始习气,它慢慢的去融化他三界的思惑,对三界贪瞋的烦恼慢慢的调伏,通一精明,他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到一切的烦恼都是一念的妄动熏染而有,当下是无生的。所以他以这种精纯的智慧,念念来观照而进趣真如佛性,叫作「精进心」。「精进心」是有不退的意思,就是他的止观的力量,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他这时候止观的力量不断的在进步当中,不断的在精纯当中而且开始在调伏烦恼。

慧 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现前」指前面的精进心,承前面而来。他的精纯的智慧念念的现前,而且能够把心中的智慧,把贪瞋痴转化成智慧,名「慧心住」,转烦恼为菩提。我们看前面的信心跟念心这两个智慧,主要是要改变思想,改变见惑,到了真实调伏烦恼,是在精进心跟慧心这两个,烦恼融化成智慧。到这个地方都是属于智慧所收摄,后面的定心、不退心、护法心跟回向心,他就产生禅定了。

定 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执持”,菩萨开始加修禅定,前面的定可能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这时候他加强禅定的力量来执持前面这个精纯的智慧,使令这个智慧因为禅定寂静力量的摄持,使令这个智慧更加的周遍圆满、更加的寂静。「寂妙常凝」,前面的周遍寂湛是讲禅定帮助智慧,这地方讲智慧也帮助禅定,智慧摄持禅定,使令禅定更加的坚固,名定心住。古德说前面的四信,基本上是慧多定少,到了第五信以后,他才慢慢的把不足的定力慢慢的补强。

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指的是菩萨的禅定,“光”指智慧。这个菩萨禅定智慧这两个均等的发明,所以他能够止观的均等,明性深入,对于真如佛性慢慢的深入,而且他惟进无退,名不退心。这地方蕅益大师说:他的“不退”主要是他能够「善修道品」,他把前面戒定的道品又加强,他不像前面的四信,偏重在止观调伏烦恼,他把持戒跟禅定这两部份加强,所以他更加的不退。

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进」的心是定慧二心,定慧二心念念之间,它慢慢的进趣真如而且是安然;这地方“安然”就是任运的成就。前面的定慧均等不是那么的自在,这时候他的定慧能够任运的现前,他禅定当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禅定,而且保持不失,对止观的两种功德任运的保持不失。所以可以跟十方如来真如佛性的气分互相的交接,名护法心。

他的「护法心」护的是什么?护的是真如之法,也就是说,随着他定力的转深,他对真如佛性的护念,更加能够任运自在的现前,叫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前面的菩萨他要保护真如佛性不忘失比较困难,因为定力薄弱;他禅定转深以后,他念念之间就可以把真如佛性在他的妄想心中,慢慢慢慢的相续的保持不失。

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这一段是承前面的护法心而来的;“觉明”,以定来摄持智慧的菩萨,他能够使令「止跟观」两种功德,能够保持不失。进一步他能以「妙力」,“妙力”指的是定慧二力,他可以禅定跟智慧两种功德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他能够回转他佛的慈光,而向自己内心来安住,向自己的心光安住,他佛而回自佛。这种情况就好像两面镜子,他佛跟心佛,佛光跟心光这两个镜子光明相对,彼此互相的对照,两个之间的影子互相的摄入,菩萨的心入佛的心,佛的心也入菩萨的心,名回向心。

「回向心」蕅益大师说:他从自他不二当中建立了回向,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照当中,回转他佛的功德而趋向于自佛。这地方的回向是回向「真如法性」,把一切三宝的功德回向一念的真如佛性,把外在的三宝回归到内在的三宝,叫回向心。

戒 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回」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冥冥当中彼此感应道交。为什么叫“密”呢?他的感应道交,他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彼此间的互相摄入,互相感应的时候,是别人所不知道的,所以叫作「密」。在心光跟佛光彼此感应当中,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什么加持呢?常凝不动,清净微妙的大乘的戒体,他得到诸佛菩萨所受大乘三聚净戒的戒体。这戒体指的是本元自性清净,所以他能够安住在真如无为的戒体当中,得无遗失,对于整个持戒的功德没有一念的妄失,他的念头不落于有为,名戒心住。如果以真如为戒体的,那一念的妄动就算犯戒,因为你违背了戒体,真如本来就没有妄动。前面的初四信叫作「智慧」,第五到第八是「禅定」,这个地方是讲持戒,大乘的戒体生起了。

愿 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住戒自在」他安住在大乘的戒体能够任运的现前,而且他依止戒定慧的功德,身心世界游于十方国土,所去随愿,他到哪一个国土去,他心中有任何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都能够自在的成就,叫作愿心住。他整个十信,整个转凡成圣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菩萨的功德先成就智慧。你看“四信”,他完全是观照自己的心念,从五到八的时候他再加修禅定,以定力来帮助智慧,最后成就大乘的无作戒体,最后成就他菩萨的广大愿望,他的十信是这样。

整个十信当中,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说:初信到七信,是先观真谛之理,到七信的时候断了四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所以在初信到七信,是念念观照随缘不变的真谛之理,到八九十的时候是观俗谛理,破尘沙惑修假观,再观不变随缘的妙用。所以他整个修学当中,主要是先成就真谛,再成就俗谛。

庚三、分证转依号(分五:辛一、明十住。辛二、明十行。辛三、明十向。辛四、明十地。辛五、明等觉)前面的相似,其实他没有真正的证入真如佛性,虽然观照力很强,断除了见思烦恼,但是他只是相似的证入,没有真正的证入,有那个相貌,但是没有真实的证入。要一直到分证,真实的分破一品的无明,分证一分法身。这时候他转依,转相似的阶位而依止分证的阶位,叫「转依」。分五段:一、明十住。二、明十行。三、明十向。四、明十地。五、明等觉。

辛一、明十住

【图三】

“住”对实相理真实安住,破无明证法身,住于真如佛性当中。

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的菩萨,以真方便,他大开圆解以后他称性起修,以空假中三种智慧的方便成就了十信的功德。进一步,心精发晖,因为他前面的智慧又加上禅定,又加上菩萨三聚净戒当帮助,所以使令他的「心精」,他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发晖增长广大;「十用涉入」依止十信所成就戒定慧的功德,涉入于初住的本位。

前面的十信是修智慧、修禅定、修菩萨的戒法,这时候用十信里面所累积戒定慧的功德,慢慢的涉入初住的本位,而圆满成就一心真如,名发心住。发什么心呢?发起一念的清净心,也就是说他整个无明黑暗当中,他出现了一丝的光明,正式的破一品的无明,就是发心住。「心精发晖」指的是空假中三观,他以空观来破见思惑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尘沙惑成就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成就法身德;空假中三观转三障而为三德。

我们看看整个菩萨的阶位,菩萨道的整个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智慧观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修行是你自己要修行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你修行。说实在你一个人要跳火坑,谁都救不了你,佛陀在你的旁边也没有用。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你跟佛出家都堕三恶道,佛陀也没办法。

你整个修行是你自己愿意修行,我自己愿意断恶,我自己愿意修善,我自己愿意度众生。那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你来自于觉悟,你内心觉悟了以后,你主动的去断恶修善,主动的去修学圣道。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别人不能帮你改变。

当然这个智慧的观照,我们前面讲的三渐次二段,第一个你要先从业果觉悟,你要很清楚的知道造恶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造善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要从业果的觉悟来持戒。很多人持戒他不知道为什么持戒,他都是在事相上做,你要从觉悟的心去产生持戒,这个持戒才有解脱的力量。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持什么戒嘛!

你为什么持戒?因为我要离苦得乐,我要断恶修善。所以你看它每一个法都跟智慧观照,它是用智慧来推动戒定。我们要相信世间上真的是有因果,你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造善招感安乐的果报,所以从深信业果而产生断恶修善,这是第一个,觉悟因果的道理。

第二个你觉悟真妄的道理,你要相信「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根本就没有烦恼。你心中一动才有烦恼,从没有烦恼当中观一切法无生,破除我们无始的颠倒妄想,这第二个。先觉悟业果再觉悟真如之理,以这个觉悟来带动你的持戒,带动你的禅定,带动你所有的波罗蜜,菩萨的阶位是这样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