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闺门秀 > 第五百零四章 慈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琇有这个念头并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自从海啸过后,各地受灾情况传来,她想起了现代社会面对同类事件的反应,就觉得应该为救灾重建出一份力。至少,得捐点儿款吧?

虽然赵家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比起一般灾民,并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全家上下依然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手拿出几千两银子都不是问题。当然,做慈善不是这么个做法的,得有个周全的章程,不是说有钱人只要拿钱出来就行。没有可靠的执行人,最后赵家很可能会落得个“花了钱却便宜了贪心的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一点都没沾到光”的结局,那就太傻了。

在这古代社会里,她不指望能象现代那样有大型的慈善机构,有专门的银行账号接受捐款,又或者可以往灾区寄送赈灾物资。采购些粮食用品送去是可以的,但须得找到可靠的人手,能将东西分发到灾民手中才行。可若是贸然派自家仆人去做,说不定还会给别人添乱,影响人家灾区的正常秩序。最好是事先知会过官府,得到他们的允许和配合,还得确保官府的人不会把东西与钱贪掉才行。

还有一件更麻烦的事,在这个年代,兴许连施恩百姓这种事,都不能随便做。需得提防有人在背地里眼红使坏,栽他们一个收买人心的罪名。

考虑到种种顾虑,赵琇只能先行观望,等上海知府返回衙门,再想办法跟他搭上话。从他这些日子以来的表现看,他应该是个挺靠谱的官员。如果把钱和物资交给他,他应该能把东西送到最需要它们的人手上吧?

目前上海知府还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汇。赵琇只能先吩咐奉贤老宅的家人,依照往年涝灾时定下的章程,尽力救助赵氏族人与县中百姓。赵氏族人都有经验,虽然这回受的损失又更大一些,但人命都保住了,就是万幸。

大家先帮官府的忙,把不幸遇难的死者安葬好。寻大夫为伤者治疗。给缺粮的人家送去救急的粮食,疏通水道将积水排走,抢救庄稼看能挽回多少损失。被海水冲塌的房屋、被积水泡坏的房舍,都可以陆陆续续帮助重建了。还有刚修好不久的堤坝,因受了海啸冲击,也不知道是否有破损处。得尽快派人加固。赵氏族学也停了课,八老太爷不顾自己老迈体弱。带着族中小辈与学生们四处劝说其他大户出力,救助县中灾民。奉贤全县在县令陶澄的带领下,所有世家大户富家都出钱出人出力,自救的局面日渐形成。给上海知府省了好大的力气。赵氏一族,也开始被公认为是县中的望族翘楚,士绅名门。

赵琇得知家乡一切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心中也松了口气。不过如今她又有了个新想法,如果她能说动广平王出手。兴许救助的规模还会更大一些。上海一府,既是皇室的原籍,也是赵家人的故乡。故乡遭此横祸,大家都应该尽一份力量。赵家凭着建南侯府的名头,在别处可以做个领袖,在嘉定却不好越过众多宗室出头。但如果广平王加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哪怕是为了避免皇帝再次猜忌,广平王不好为自己赢得太多民心,只能在背后出力,他能发挥的能量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建南侯府可比的。

赵琇与高桢没花什么力气,就说服了广平王。广平王一直希望能做点什么,如今有了机会,岂有不应之理?

他直接问赵琇:“琇姐儿打算怎么做?若只是从自家账上取一笔钱,用于救济灾民,你自个儿就能做,也用不着叫上我了。”

赵琇笑道:“王爷英明。我是觉得,只凭我一家之力,太过渺小了,能做什么事呢?就算我家财万贯,家里人也不可能让我把钱都捐出来的。但我又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帮助别人,所以少不得要汇集群众的力量了。我想上海府这么大,达官贵人、世家望族都不少,哪怕每家每户只出一百两银子呢,也是好大一笔钱,买到的粮食足够受灾的民众吃了,买来的衣裳被褥也能保证他们今年不受寒风侵袭,说不定还有余力给他们建造新家呢。只是,若没个身份、地位、名望都够高的人出面,只怕未必能说服众人慷慨解囊。”

广平王略一沉吟:“也罢,我来做这个人好了。虽然我是个瞎子,大约还有几分脸面。”

高桢忙道:“父王,若是皇上那边……”

广平王伸出手阻止了他的话:“皇上不至于如此不分轻重。至于我自己,倒是无所谓那些虚名。用不着四处宣扬我做了什么,就算那些捐款的人心知肚明,他们难道还会感激我不成?万没有告诉百姓的道理。”

赵琇眨了眨眼:“其实我觉得,王爷不一定要独个儿去做这个事儿。汾阳王也是明理之人,不如算上他如何?汾阳王太妃也很和气。我再去说服祖母好了。有您二位贵人在前,祖母再以建南郡公夫人的身份附和,应该不算出格。”

广平王听得笑了:“你这丫头倒是机灵,竟然能想到汾阳王太妃身上。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汾阳王是一定会答应的。”

汾阳王当然要答应了。并不是因为这件事会给他的名声带来大大的好处,而是因为广平王往京中送急信时,曾提过嘉定宗室们在潮灾到来之时的表现。汾阳王母子都是其中的正面典型,可汾阳王妃与老王妃就是反面例子了。此外还有许多跟守城门的官兵争吵不休、又或是闹着要躲进行宫里的宗室,皇帝肯定会生他们的气,还不知道要如何责罚呢。为了向皇帝求个饶,他们一定不会吝于出点小钱来弥补曾经的过错。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广平王总揽全局,也负责在背后策划。他动用自己的名帖,命世子高桢与几位属官做使者,往知府衙门、本地官员、宗室府第、皇亲贵族、世家大户等送去书信。邀请众人坐到一起商量协助救济百姓之事。他建议每家出一笔钱,也可以是粮食、药材、布料或建屋材料等物资,再由各方面选拔出几位代表来,负责分配钱财物资的使用,各家家主再从旁监督。他还迅速得到了上海知府的配合,知道了各灾区最急需的物资名单,并率先捐出二千两银子。购买粮食与药材。由官府派出差役用最快的速度送往灾区,分发到灾民手中。

赵琇则紧随其后,说服了祖母张氏。也捐出了一千两银子并六千斤的粮食。粮食是她出钱向六房收购的。六房如今生意做得大了,很容易就从湖广等地采购到足够的粮食。赵琇要买,他们没有二话,八折卖了。转头又再去产粮区买粮。赵琇这头捐出钱与粮食,那头又派赵游回奉贤去见赵璟与八老太爷。把族中自救救人的章程详细写下,再送回嘉定,给广平王做参考。

高桢从广平王与赵琇处得到了指示,亲自前去说服汾阳王。不到半个时辰,汾阳王府就捐出了一千八百两银子的款项,还主动将王府位于南汇的所有空置房产拿出来。给官府做临时安置灾民的场所。王府养的府医六人,也被汾阳王派到了各个灾区去救治伤员。

汾阳王太妃顾不上去接回滞留外地的婆婆与媳妇。反而下帖子请了张氏过去茶叙,商议两人要如何在嘉定的贵妇圈子里带头捐脂粉银子一事。等赵琇陪着张氏过去跟她见了面,才知道原来她想做的还有更多。汾阳王太妃可不想只是捐银子而已,她认为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与失去儿女的老人,都需要别人照顾扶养,而这种事,正是她们这些贵妇人可以帮得上忙的。她们完全可以出钱出人,弄出个跟善堂一样的机构,使这些受苦的人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还有受灾的妇人女子,若是失去了支撑家计的依靠,可以利用技艺养活自己与家人儿女。贵妇人们完全可以给她们提供工作机会,纺纱、织布、编织、浆洗……谁说除了捐钱和买下灾民为奴,就没有别的法子能帮到他们了?

赵琇对她的想法十分赞同,张氏则是从未想过还有这样的法子。她素来觉得,救济别人,要么是给寺庙捐香油钱,让出家人去施粥赠药,念经超度亡者;要么是象家族内部互助一般,亲友间彼此援手。所有贵妇人们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去帮助别人……她以前从未想过,不过似乎很有意义?

张氏有些心动,却又担心自己做不好。赵琇便道:“祖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若是怕做不来,孙女儿陪您去做如何?”她还向汾阳王太妃自荐,“我能写会算,身体也不错,能吃苦的,也不怕抛头露面。”

汾阳王太妃有些惊奇:“赵姑娘这样花一般年纪的女孩儿,原来竟有这样的胆识?”她非常欣赏赵琇,也不想追究赵琇是真心想帮忙,还是仅仅说好话而已,当即就给她分配了任务:算账。

赵琇也知道,汾阳王太妃不可能真叫她去抛头露面做苦力,不过会计工作也很重要。她立刻就接手账务,将贵妇人们捐出的款项理得清清楚楚的。何时何人捐了钱进账,何时何人为何事支出了多少银子,也都记录得清晰详细,数字全用大写汉字,字迹端正娟秀。汾阳王太妃看了十分满意,当场就拍板,聘用了她这位账房。至于张氏,她只需要跟在太妃身边帮着摇旗呐喊就好了。

为了行事方便,赵琇每日到汾阳王府来议事,早出晚归,看着汾阳王太妃接待一位又一位的贵妇人,高兴的,沮丧的,愤怒的,怨怼的,什么样情绪反应的人都有。但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离开汾阳王府时,都必定会留下一笔银子,嘴上还要说这是她的荣幸。赵琇不动声色,暗暗观察着,将每个人的身份名字与反应记了下来。

至于张氏,她没有孙女这么健壮,无法天天过府。但是跟在汾阳王太妃身边多日,她似乎学到了不少,还悟到了什么,倒是越来越沉默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