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郡主不可以登基吗? > 第三百八十三章 献俘大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阳书院?”

“不是,是朝颜。朝颜花的那个朝颜!”

“朝颜花啊?咱们这边儿可不多见,怎么会叫这个名字?”

“你问我我问谁去?反正书院嘛,人家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只要能教你家孩子不就成了?”

“这说的也是。不过只有女孩子才能进去读书?我家男娃儿能去不?”

“就知道你会这么问,男娃娃当然可以去读书,只不过男娃娃可没有前三个月不要束修这一说,男孩子的束修比女娃娃还要贵一倍。”

“这是为什么?凭什么男孩子的束修就比女孩子的贵?”

“我怎么知道人家书院自己愿意呗。你管那么多做什么,要是不愿意的话,别把你家孩子送去啊。”

“瞧你说的,我又不是傻,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把我家孩子送去?不过我得先去看看,瞧瞧那里边儿是不是正正经经教孩子读书的地方。万一是个坏人办的学院,我们家孩子可不去。之前无忧洞那是好不容易有个了结,我家闺女可宝贵着呢。”

“说的也是,到时候咱一起呀。”

“行行……话说那草原蛮子们怎么还不出来?”

“应该快了。瞧,有人过来了。”

众人闭上嘴,安静的瞧着那一大帮人缓缓走来的模样。

那是聚集起来的朝臣。他们总得在陛下来之前赶到朱雀门。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臣子,就算有些年轻的,那官位也绝不低。因此就算旁边有百姓们的平凡注释,众人也没有惊慌失措。在这么多人的注视之下,他们的脊背反而挺得更加笔直,行走起来更加端庄肃穆了。

一方面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围观的威严,另一方面,礼仪官还在旁边虎视眈眈的盯着呢。但凡他们敢在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里失仪,绝对会被礼仪官狠狠记上一笔上奏陛下。今天这样的盛事,绝对能记在史册之上,若是在顺笔记上某个失仪臣子的名字,那可真要遗臭万年了。

因此在众人的目光中,这些臣子一个比一个仪态端正,威严肃穆。原本只是过来看热闹的百姓们,这会儿竟忍不住心生艳羡,他们是不成了,只能指望下一代。

这会儿一个个的对着跟在身边的小孩子们殷切教诲。

“耀礼,看见那些大臣们没?他们可都是辛苦读书一路走到这里的大人物。你也得好好读书,学习本领,以后也能走到他们中间,那才叫光宗耀祖呢。”

“桃花,以前老是叫你学做饭女红,现在想想确实不对,你瞧瞧那大臣中还有好几个女官呢!咱们家几个孩子里就属你最聪明机灵,日后把你送到书院去,你可得好好读书,不要辜负咱们家人的期待。你不是不喜欢隔壁家的狗蛋吗?他总是拽你辫子欺负你,你要是当了官儿,以后他再敢欺负你,直接让人把他拖出去打板子!”

“真的吗?”

“娘什么时候会骗你?你瞧瞧那几位女官大人多威风啊,她们的官袍好像会发光,真好看。以后你要是当官儿了,也让为娘凑近了看看那衣服上的金丝银线是怎么绣的,竟这般好看。”

“娘,你放心吧,我一定好好读书,以后当大官儿!好好孝敬你。”

“哎,这才是娘的好闺女……”

虽说中间有巡城军金甲卫隔着,但其实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至少人群之中的淳于霜就听到了这段有趣的对话,这让她原本不怎么美丽的心情也舒缓了许多。

朝中那些个古板臣子当真叫人厌恶,明明是这样足够进入史册的盛事儿,而且亲自带兵打败草原的还是九阙这样的女子,可他们偏偏就拼死抵抗,不让所有的女官一同参与。还说什么必须得有足够的官位和经验,才不至于在这盛世大典上出错。

屁!

大景朝建国才十三年,整整十三年就没发生过这样的盛事儿。这些个老臣难道就比自己有经验?他们不也没有参与过吗?哦,对了,他们确实参与过。不过参与的是前朝屡次战败的商讨。

不过就算他们再抗拒又如何?如今女子崛起之势已然不可抵挡。他们此刻的阻拦也不过是平添一点儿笑料而已。淳于霜倒是要看看,等到时候女子可以正大光明入仕为官之际,他们家中那些不甘于称作联姻之用的女儿们奋起反抗,这些个一向秉持男女大防的老酸儒们会如何应对!

总是这样,怪不得陛下看不上他们。总是想着把女子踩在脚下的人能有什么广大的胸怀?而陛下需要的是能立足现在,着眼大局,奔向未来之人!

就在淳于霜忿忿不平之际,诸位臣子已经就位。景泰帝也一身庄严龙袍出现在了城楼之上。在他身边站着的,赫然正是近些时日以来出尽了风头的瑞亲王应九阙。

当看到应九阙站在景泰帝身边之际,众人都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虽然早就想到陛下对她十分信任,但今天这样的大场合还把应九阙带在身边,实在让人无奈。今天这样的日子,陛下应该将自己的皇子带在身边向世人展现才是,怎么会将瑞亲王带在身边哦对了,他们突然想起来陛下身边只剩下一个被幽禁起来的皇子,而且四皇子还不知道被关在哪个犄角旮旯里。

这样一想将瑞亲王带在身边好像也可以理解了,毕竟如今宗室里就剩下瑞亲王一个。但不管如何解释,瑞亲王不仅是个女子,而且她并不是陛下的子嗣啊。

只是在此之前大家其实心中已经有过预想,因此这会儿并没有人触陛下的霉头。

不管怎么说,先将这场献俘大典安安生生的办下去,不要在史书之上留下不好的场面,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因此,众臣子难得没有唧唧歪歪,干脆利落的行了大礼,然后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手捧一幅明黄圣旨,卯足了劲儿大声诵读这次献俘大典的祭文。

是的,这场大典不仅仅是为了接收草原蛮族的投降,更是为了祭奠那些死在战场之上的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