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尽管年幼却胆大妄为,拉着隔壁的小男孩一起去派出所报案。
幸亏民警们没有轻视我们,跟随一起来到店里将正在胡闹的疯女人大声制止,并带走接受审讯。”
“疯女人连续几天都没再来闹腾,我很开心。
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便兴奋地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了父母。”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父母听了并没有表扬反而面露难色,两个人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久久无语。”
讲到这里时,她眼中略带悲戚,旁边的警员递给一杯水让她稍作舒缓,接着讲述下去:
“母亲后来偷偷告诉我,这位妇女实际上并不疯狂,只是遭受过巨大的创伤无法自我解脱才会表现出如此行为。”
“当时的我根本不懂母亲的话,甚至怀疑她是同情对方。
母亲见我伤心欲绝,只得解释说其实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导致对方家庭破碎,并告诫我要尽量远离这个疯女人。”
听罢此言,鲍钧若有所思,问:“具体是怎么样的过错导致对方失去家庭的?这些都是你妈原话说的吗?”
“的确如此,我妈这么说过,让我十分震惊,同时也开始同情起那位女士来。
但我多次追问具体缘由时母亲都不愿详谈;而父亲则表现得非常烦躁,完全不允许我再多问半个字。”
鲍钧想了想,接着问:“既然跟她家有过节,为啥还要去其他店里闹呢?”
“谁知道啊,可能她这个人就爱胡闹吧。
反正我记得,周围的店基本上都让她给烦过。”
死者的女儿说:“我知道的就是这些了,其他的我也不太清楚。
虽然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查这件事,但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尽管问我。
要是你们查到了关于我爸妈的事,也记得告诉我,我真的很好奇。”
鲍钧当然答应了。
询问结束后,鲍钧回到办公室,立刻问刘凯东调查进展如何。
刘凯东满脸为难地说:“那条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几年发展得不错,租金都涨了很多,很多店铺都换了主人。
问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人记得那里曾经开过一家水果店,更不用说被一个疯女人搅和过了。”
“那你有没有试着找到以前开店的人?”鲍钧问道。
“找了是找了,水果店旁边的是一家餐厅,老板夫妇搬家去别的地方开店了。
我们好不容易弄到了地址,但还没去那边看看。”
鲍钧想了想,站起身说:“这样吧,把地址给我,我自己去一趟。”
“啥?鲍队,您一个人吗?”
鲍钧有些生气地看了看他,“你跟着一起去。”
刘凯东憨笑了一下,连忙点点头,兴冲冲地跟了上去。
出门时,正好遇到牙医。
牙医要去给人送药,顺便帮房东带了个包裹过来。
据说寄错了地址,牙医正好顺路,就帮她取来了。
离开警局后,鲍钧直接把车钥匙扔给了刘凯东。
“认识路吗?”
“认得。”
刘凯东手忙脚乱地接过钥匙,坐上驾驶座。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跟鲍钧外出,心里非常激动,系安全带时几次都没成功。
鲍钧一巴掌拍在他背上,“怎么怕我?我还吃人不成?”
“不……不是……”刘凯东有点洁癖,不喜欢别人靠得太近,鲍钧这一下直接让他尴尬地挺直了腰,额头上的汗珠都出来了。
鲍钧见状,笑了笑,本来要坐副驾的他也去了后座。
即便如此,刘凯东还是绷得很紧,连看鲍钧都不敢正眼瞧。
还好鲍钧对刘凯东算是有些了解,并没再说什么,只是吩咐道:“开车吧。”
刘凯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平稳地踩下油门启动车辆。
上了路后,刘凯东才说话:“鲍队,我真不紧张,刚才我只是太激动了。”
坐在后座的鲍钧正准备躺下休息,一听这话,笑着调侃:“这激动得够奇特的。”
刘凯东尴尬地笑笑,没好意思提自己的洁癖,赶紧换个话题:“鲍队,这个案子接下来是不是主要追查那个疯女人?”
鲍钧笑着问:“你怎么看?”
“也没有特别想法,就是觉得宗建波死得很奇怪,刚好这个疯女人和他们家有过节,让人不由得往她身上联想。”
“不过……”刘凯东犹豫了下,总结道,“我觉得这个疯女人不像是真正的凶手。”
“哦,为什么这么说?”鲍钧问。
“从目前的证据和分析来看,宗建波及其父母、还有翁慧宁的父亲和他的叔叔文明仁、姚二海的死亡事件有关联,应该是同一个凶手或者同一批人所为。”
“如果真是同一个杀手或同一团伙,要杀人,肯定是有必须的理由。
可据宗建波妹妹所说,那个疯女人只和他们家有仇,跟文明仁、姚二海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是那么多年前的事了,这么多年过去,如果是真的想要报复,为什么要等到现在?”
刘凯东有条不紊地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在他的眼中,疯女人并不是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更何况,疯女人一直也没出现。”刘凯东补充了一句。
说完他又看了一眼后视镜中的鲍钧,刚好与鲍钧的视线对上,急忙移开了目光。
鲍钧看了他一眼,说:“你怎么知道疯女人没有出现?说不定她已经出现了呢?”
“可是一直都没有消息啊。
而且你之前说,宗建波当天误把租户当成了疯女人,他的妹妹也说过,根据照片,那个房东并不是她记忆里的疯女人。”
刘凯东之前跟随鲍钧,自然也看过那位房东的所有信息。
房东名叫钟小蓉,有个绰号叫包租婆,有过一段婚姻,但丈夫已经去世,没有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个结仇的人。
而这时,后排坐着的鲍钧却突然笑了。
刘凯东被笑声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哪里说得不对,不由得紧张起来。
只听鲍钧问道:“你说,如果你十几岁时见过的人,长大了还能准确分辨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