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简介

李牧(?-前229年),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中国战国末期赵国的着名将领。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略眼光,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保卫了赵国的北部边境,并在多次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的军事实践和思想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边防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物生平

1、大破匈奴

李牧早年事迹不详,但他被称赞为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久居赵国北边代(今河北蔚县)、雁门(治今山西右玉县南),防备匈奴。他根据边防军事需要,调整地方官吏的设置,使之能适应战备体制,并将“军市”收入全部划归幕府,充作军费,以提高边防官兵的生活水平。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优待战士,并狠抓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他加强烽火报警及通信联络设施,组建侦察情报网络,以便及时掌握匈奴动态。

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李牧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他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赵军都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匈奴却认为李牧怯懦,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孝成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孝成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在李牧离开后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就出兵交战,屡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畜牧。赵孝成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称自己患病。赵孝成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孝成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后,重申旧约。匈奴好几年入侵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认为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以及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组织起来演习战斗。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当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时李牧就假装兵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令人难测的阵势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击败匈奴后他趁势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2、使秦破燕

李牧在边境取得辉煌胜利后,被调回朝中任职。他曾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乐乘相继离开赵国,田单、赵奢、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于是李牧成为了朝中重臣。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次年(前243年),李牧攻下燕国的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遂城镇)、方城(今河北固安南)。

3、两却秦军

肥之战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杀赵将扈辄,号称“斩首十万”。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深入赵的后方,造成包围赵都邯郸的形势。危急之下,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进行反攻,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桓齮逃走。此役后,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番吾之战

赵王迁四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一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一军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邺进军的秦军在北抵南番吾(今河北磁县)时再度为李牧所大败。李牧在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二国保证了赵国的安全。

4、蒙冤而死

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兵力的损失也是严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王迁五年(前231年)代地发生大地震。次年(前230年)赵国又发生大旱灾。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王嬴政在灭亡韩国后大举兴兵伐赵。秦军分三路进军:王翦作为战役统帅率上地(即上党)之师越太行山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塞攻赵国的中部;杨端和率河内之师北上临漳、邺由邺进围邯郸羌廆也进攻邯郸周围这是南路军;李信出云中、太原攻赵的代郡一带作为北路军。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据《战国策》记载李牧数次击退秦军进攻还杀死了桓齮(有学者认为《战国策》所记“杀”应是“走”之误写)。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不受命赵王迁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将他杀害(以上说法主要见载于《史记》《战国策·赵策四》。对于陷害李牧者为谁除郭开外还有不同说法。而关于他的死因也有赐死之说。)。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李牧死后第二年即在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势发起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约今河北邢台地区)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将王贲带兵灭燕后虏代王嘉赵国自此灭亡。

三、主要影响

1、边防思想的贡献

李牧主张建立边防地区的战备体制,根据边防形势的需要开设军市,以军市的收入补给军用。他重视采取严密的边防措施,建立边防预警报警体系,严令军民“谨烽火”,每当匈奴入侵时则必须躲入收保,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为后来的反击积蓄了力量。这些做法对后世边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练兵之道的创新

李牧讲求练兵之道,重视厚待战士以鼓舞士气。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每日宰牛数头犒赏军士,并常加赏赐,使将士用命,锻造出一支素质高而又士气振奋的边防军。这种练兵之道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对后世军队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军事指挥自主权的坚持

李牧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坚持军事指挥的自主权。当赵孝成王强令李牧再次出守北部边境时,他要求授予自主行事的权力。邯郸之战时赵王迁听信谗言下令解除他的军事指挥权为战争大局计他拒不受命。这种对军事指挥自主权的坚持体现了李牧作为杰出将领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断。

4、攻守结合的战略思想

李牧主张弱守强攻攻守结合为攻而守攻中有守。为了解决匈奴犯边问题他一方面蓄积力量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固守示弱助长匈奴轻敌情绪。再用计诱敌深入至预设战场迎头痛击。宜安之战中他避秦军锐气筑垒固守拒不出战使得敌人失去戒心而分兵进攻别处。当战场上出现秦弱赵强的局面时他便果断进攻大破秦军。这种攻守结合的战略思想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对后世军事战略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5、各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视

李牧重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破匈奴一战中他“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步骑车弩密切配合大破匈奴十万余骑。这种重视发挥不同兵种特长令其协同作战而取胜的做法对后世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轶事典故

1、李牧治军严明

李牧在治军方面以严明着称。他深知军纪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因此他对士兵的要求极为严格。据史书记载李牧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使得士兵们既敬畏他又信服他。在他的领导下赵军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铁军。这种严明的治军风格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

2、智退秦军

在肥之战中李牧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故意示弱于敌诱使秦军深入赵国腹地。当秦军疲惫不堪之际他突然发动反击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此战不仅展现了李牧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果断决策力。这种智退秦军的策略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对后世军事战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忠贞不渝

尽管晚年遭到了赵国权臣的嫉妒和排挤但李牧始终保持着对赵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明知自己遭到了谗言所害却仍然坚守着军人的职责和信念。他的忠贞不渝令人敬佩也让人感叹英雄末路的悲凉。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李牧作为杰出将领的高尚品质也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五、后世纪念

1、历史评价

李牧作为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和战略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略眼光为后世所称颂。他成功抵御匈奴入侵保卫邯郸城免遭覆灭多次击败秦军入侵为赵国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深远的影响。

2、文学作品

李牧的故事和事迹被后世广泛传颂并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和灵感来源。例如《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李牧的详细记载和描述;而现代作家也创作了许多以李牧为主角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李牧的形象和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牧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3、学术研究

随着历史学和军事学等学科的发展李牧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李牧的军事生涯和贡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这些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牧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战国时期的军事实践和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