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孔子之仁》第三章:问道老子

在鲁国,孔子已然是声名远扬的大学问家,门下弟子众多,每日讲学论道,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孔子心中却总有一团迷雾,久久无法驱散。对于“仁”的真谛,他觉得自己似乎触摸到了一些边缘,但又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怎么也看不透。这团困惑在他心中日益膨胀,恰似一只小猫在不停地挠着他的心窝,让他坐立不安。

一日,孔子正在庭院中踱步沉思,子贡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喘着粗气说道:“老师,听闻周都的老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对天地万物之理有着超凡的见解,说不定能解答您心中的困惑呢!”孔子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犹如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猛地一拍手,大声说道:“好!子贡啊,你这消息来得正是时候。为师这几日正为这‘仁’的道理辗转反侧,看来我们得去拜访一下这位老子先生。”

说走咱就走,孔子简单收拾了行囊,挑选了子路、颜回等几个得意弟子,踏上了西行之路。这一路上,可谓是状况百出,笑料不断。刚出发没多久,子路就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泥坑里,弄了个满身泥泞,活像一只刚从泥塘里爬出来的大花猫。孔子站在一旁,哭笑不得地说道:“子路啊,你这走路可得看着点,莫要还没见到老子先生,自己就先摔得找不着北了。”子路挠挠头,嘿嘿一笑,从泥坑里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说道:“老师,这路也太欺负人了,我看它是嫉妒我比它长得帅。”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旅途的疲惫也减轻了不少。

走着走着,他们又遇到了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河水湍急,波涛汹涌,看起来十分凶险。孔子站在河边,皱着眉头,心中暗自思忖:“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我们的问道之路就要在此夭折了吗?”颜回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说道:“老师,我们可以找些木材,扎成木筏,渡过大河。”孔子一听,眼睛一亮,赞许地说道:“颜回啊,还是你机灵。大家动手吧!”于是,众人齐心协力,找来木材,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扎成了一个木筏。孔子站在木筏上,看着波涛起伏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这求学问道之路,就如同这渡河一般,充满了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智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抵达彼岸。”

经过一番千辛万苦,孔子师徒终于来到了周都。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老子的住处,却被告知老子正在闭关修炼,不见外人。孔子一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带着弟子们在老子的住所附近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每天都去老子家门口等待,希望能等到老子出关。这一等,就是好几天,周都的人都对他们这群奇怪的外乡人议论纷纷。有人说:“看这些人,天天在这儿傻等,也不知道图个啥。”还有人说:“听说他们是从鲁国来的,大老远跑这儿,就是为了见老子一面,真是吃饱了撑的。”孔子师徒们听了这些风言风语,却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在意。孔子对弟子们说:“求学问道,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有耐心,相信老子先生出关后,一定会见我们的。”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子出关了。孔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像个孩子,连忙带着弟子们前去拜见。老子看到孔子师徒,微微点了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孔子见到老子,心中激动不已,赶忙上前行了大礼,说道:“久闻老子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特来向先生请教关于‘仁’与‘道’的问题,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老子微笑着说道:“孔丘啊,你千里迢迢而来,想必是心中有诸多困惑。你先说说看,你对‘仁’的理解吧。”

孔子整理了一下思绪,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先生,我以为‘仁’乃是人之本心,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德。我们应当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的标准,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然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有许多困难和疑惑,不知该如何是好。”老子静静地听着孔子的讲述,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闭目沉思。等孔子讲完后,老子缓缓地说道:“你所说的‘仁’,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如同这天地运行,自然而然,无需刻意为之。你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自然之道的力量。真正的‘道’,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犹如被一道闪电击中,心中大为震撼。他原本以为自己对“仁”的理解已经颇为深刻,但在老子的这一番言论下,却发现自己的认知是如此的狭隘和肤浅。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先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但我还有一些疑问。如果我们都顺应自然,那么社会的秩序该如何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呢?”老子微微一笑,说道:“这便是你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你所追求的‘仁’,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你要学会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去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强行去改变他们。就像这水,它可以滋养万物,但它从不强求,只是顺着地势流淌。”

孔子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下来的日子里,孔子师徒便留在了周都,与老子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他们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天地万物、人生哲理、政治治理等诸多方面,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思想,他的心境也逐渐变得更加开阔和平和。

然而,好景不长,孔子师徒在周都的生活并不平静。有一天,他们突然遇到了一群地痞流氓的挑衅。这些人看到孔子师徒穿着朴素,以为他们是好欺负的外地人,便围了上来,嘴里说着一些不三不四的话。子路见状,顿时火冒三丈,他握紧拳头,就要冲上去与这些人理论。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道:“子路,不可冲动。我们是来求学问道的,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坏了大事。”颜回也在一旁劝说道:“子路师兄,老师说得对。我们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武力。”子路虽然心中不情愿,但还是听了孔子的话,退了回来。

孔子走上前去,对着那些地痞流氓拱手说道:“各位壮士,我们是从鲁国来的,初来乍到,如有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我们在此并无恶意,只是想向老子先生请教一些学问。”那些人听了孔子的话,却不以为然,其中一个领头的人冷笑着说:“什么学问不学问的,老子听不懂。你们要想在这儿待下去,就得给我们交保护费。”孔子心中暗自叫苦,但他表面上却依然镇定自若。他想了想,说道:“壮士,我们出门在外,身上并无多少财物。但我可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如果你们觉得有趣,就放过我们,如何?”那些人听了,觉得新鲜,便答应了。

孔子便开始讲起了一个关于仁义道德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那些地痞流氓听着听着,渐渐地被故事中的道理所吸引,脸上的凶相也缓和了许多。讲完故事后,孔子说道:“各位壮士,这便是我所追求的学问。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善念,遵守道德,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那些人听了孔子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他们相互看了看,然后对孔子说:“先生,您说得有道理。我们今天就不为难你们了,你们走吧。”孔子师徒们听了,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向这些人道谢,然后离开了。

经过这次事件,孔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仁”的思想不仅仅是在书本上,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播和践行。他决定带着弟子们离开周都,回到鲁国,将自己在老子那里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仁”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离开周都的那天,老子前来送行。他送给孔子一本书,并对他说:“孔丘,你是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人。这本书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孔子接过书,感激地对老子说:“先生的教诲,丘铭记在心。此次问道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日后如有机会,丘定当再来向先生请教。”说罢,孔子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归程。

这一路,虽然依旧充满了艰辛,但孔子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很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仁”的真谛,就一定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而他与老子的这次相遇,也将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为他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