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隆十六年 七月二十五
马蹄声由远及近地传来,京城德胜门城门口的来往百姓全都被马蹄声吸引了注意力,纷纷驻足看去。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匹骏马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来,马背上的骑手身着醒目的红色翎服,正是朝廷的红翎信使。
那骏马嘶鸣着,四蹄生风,每一次踏地都扬起一片尘土。
红翎信使身姿矫健,伏在马背上,手中的马鞭不断挥舞,口中高呼:“报——蜀地大捷——”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尖锐而急切。
百姓们听到这呼喊,纷纷自动让开道路,眼神中满是好奇与紧张。
随着信使的靠近,人们能清晰地看到他脸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领口,他的神情却无比坚毅。
骏马一路狂奔,带起的风刮得路边的旗帜猎猎作响。
信使目不斜视,直奔城门而去,守城的士兵早已得到通报,迅速让开道路,放信使入城。
一进城,信使没有丝毫停留,继续策马疾驰。街道上的行人、商贩纷纷避让,
一时间,原本热闹的街道被这突如其来的紧急气氛笼罩。马蹄声在青石板路上敲出清脆而急促的声响,回荡在大街小巷。
沿途的百姓们交头接耳,猜测着到底是什么紧急军情。
有的说:“看这架势,怕是前线打了大仗!”有的回应道:“但愿是个好消息啊!”
孩子们则兴奋地跟在信使后面跑了一小段路,眼中满是对这紧张刺激场景的好奇。
红翎信使一路畅通无阻,穿过大街小巷,朝着皇宫方向飞奔。
皇宫的守卫远远看到信使,立刻做好接应准备。信使来到宫门前,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等候的侍卫,然后大步流星地朝宫内走去。
他脚步匆匆,穿过重重宫门,一路上的太监、宫女们看到他严肃的神情,都纷纷避让。
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走廊里回响,仿佛在诉说着军情的紧急。终于,信使来到了丽政殿外。
此时,昌隆帝正在丽政殿内批阅奏书。殿内安静异常,只有毛笔在纸张上摩挲的沙沙声。
突然,殿外传来太监尖锐的通报声:“红翎信使到——”昌隆帝微微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毛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凝重。
信使快步走进殿内,躬身行礼:“陛下,秦王杨起收复蜀地布政司十二府,如今只剩下成都府!”
声音洪亮而清晰,在寂静的殿内回荡。昌隆帝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惊喜之色,龙颜大悦。
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握拳,大声说道:“好!好啊!破虏果然不负朕望!哈哈哈哈哈……”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昌隆帝,立刻吩咐太监:“速召内阁大臣前来议事!”
戴权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及近,内阁大臣们纷纷赶来。
大臣们进入丽政殿后,纷纷向昌隆帝行礼。
昌隆帝满脸笑容地说道:“诸位爱卿,秦王杨起在蜀地大获全胜,已收复十二府,成都府指日可下。这是我朝的大喜事!”
大臣们听闻,纷纷面露喜色,向昌隆帝道贺。
首辅大臣林荀率先开口:“陛下,秦王此次立下赫赫战功,实乃我朝之幸。如今成都府尚未收复,还需早做谋划,确保战事顺利结束。”
昌隆帝点点头,沉思片刻后说:“朕意已决,即刻调派粮草辎重,全力支持秦王。
另外,对于蜀地收复后的治理,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其他的四位内阁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建议派遣得力官员前往蜀地整顿吏治,有的提出要安抚当地百姓,恢复民生。
一时间,丽政殿内气氛热烈,君臣们围绕着蜀地的战事与治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昌隆帝坐在龙椅上,认真倾听着大臣们的建议,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他深知,蜀地的收复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固统治,让这片土地真正为朝廷所用,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次辅礼部尚书刘晨突然想到什么?出列问道,“陛下,那…蜀王如何处置?”
昌隆帝低下头,沉默了许久,说道,“到时候再说吧!”
昌隆帝神色一转,突然想到什么,随即补充道,“对了,昨日,收到冯唐的信,希望再派一路援军入河南相助,你们怎么看?”
内阁大学士侯敬闻听此言,面露难色,发愁着说,“陛下,朝中此时无人可派呀!”
旁边新上任的内阁大臣秦业,心里暗暗想着,这种立功的机会怎么能便宜别人,以破虏的本事,
收拾那蜀王应该也就是几天的事,于是鼓足勇气出列,“陛下,老臣认为此事不难!”
昌隆帝一听这话,心情放松下来,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胸有成竹的秦业,“哦?秦爱卿,有何良策?”
秦业一脸骄傲的说,“陛下,如今破虏在蜀地可以说是胜券在握,收拾那蜀王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陛下,可下一道圣旨,命破虏十日内平定蜀地,同时分兵前往河南相助冯将军,如此,有破虏相助,鲁王的叛军相信不日便能平定!”
“哈哈哈哈!~好!爱卿果然不负朕望!”昌隆帝开怀大笑,紧接着,
收敛笑容,对着戴权吩咐,“戴权,就按秦爱卿所说拟旨,用印后,直接让红翎信使给破虏传令!”
戴权口称遵旨,三步并作两步的离开了正殿。
……
秦王杨起收复大半个蜀地的消息,像一阵疾风迅速席卷了京城。
大街小巷瞬间热闹得炸开了锅,到处都在谈论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好消息。
在热闹的集市上,卖菜的张大婶兴奋地跟旁边卖布的李二娘说:“你听说了没?秦王在蜀地可威风啦,收复了好多地方!”
李二娘眼睛笑得眯成缝,手里的布都顾不上卖了,忙不迭回应:“那可不,秦王可是咱大英雄!这下咱老百姓能过安稳日子喽!”
而在京城的秦王府中,喜讯传来,整个府邸都沸腾了。
下人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消息很快传到了梅老太妃的耳中。
此时,梅老太妃正在花园中逗弄着鸟儿,听到这个喜讯,她激动得双手一拍,鸟儿都惊飞了。
“我就知道我儿杨起有出息!”梅老太妃笑得合不拢嘴,立刻把管家福伯叫到跟前,
说道:“阿福,去,传我命令,府里要多做善事,为我儿积福。”
福伯恭敬地弯着腰,问道:“老太妃,您看具体做点啥善事呢?”
梅老太妃琢磨了一下,说道:“你瞧瞧,这天气越来越热,穷人看病抓药都困难。
你去把府里的几个管事叫来,让他们去请京城有名的郎中,在城外的破落巷设几个义诊点,给那些穷苦百姓免费看病、送药。”
福伯点头称是,刚要转身去办,梅老太妃又急忙叮嘱:“跟郎中们说,一定要仔细着点,可别糊弄那些可怜人!”
杨福连忙应道:“老太妃放心,小的一定交代好。”
梅老太妃接着又说:“还有,让人打开府里的粮仓和库房。挑些好粮食,再找些厚实耐穿的旧衣物。
在城门外摆上粥棚,给那些吃不上饭、没衣服穿的百姓放粮赠衣。”
杨福忙说:“老太妃慈悲,这事儿小的这就去安排。不过,需不需要跟百姓说明是秦王的心意呀?”
梅老太妃眼睛一瞪:“那自然要讲清楚,让百姓们都知道,秦王在外打仗,心里还念着他们呢。”
没过几天,破落巷和城门外就热闹起来了。在破落巷的义诊点,
郎中一边给一位老大爷号脉,一边安慰道:“大爷,您这就是累着了,没啥大毛病,吃几副药就好。”
老大爷感激得眼眶泛红,拉着郎中的手说:“哎呀,多亏了秦王和秦王府啊,不然我这老骨头哪看得起病哟!”
城门外的粥棚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个小孩子捧着一碗粥,
狼吞虎咽地吃着,旁边的母亲笑着说:“儿啊,慢点吃。秦王是大好人,咱以后可得记着人家的恩情。”
发放衣物的地方,一位老大娘摸着崭新的棉衣,嘴里念叨着:“秦王真是菩萨心肠,这么好的衣服,我这辈子都没穿过这么好的哟!这回冬天,不会挨冻了!”
梅老太妃在府里听到下人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嘴里喃喃道:“我儿在外征战,娘能做的,就是为他多积点德,为我杨家的子孙积德行善,也算是力所能及的为百姓们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