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标重生 > 第6章 兴教育,铸国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论教育:百年育树,千年育人》

在一个庄严肃穆的朝会上,朱标端坐于龙椅之上,群臣分列两旁。

朱标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今日朝会,朕欲与尔等共论教育之重。常言道,百年育树,千年育人。教育乃国家之根本,关乎社稷之兴衰,民族之未来。”

群臣皆俯首聆听,神色庄重。

一位老臣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教育乃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之关键。唯有重视教育,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朱标微微点头,说道:“朕深知,教育可开启民智,使百姓知礼义、明廉耻,从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又有一位大臣进言道:“陛下,如今当广设学府,延请名师,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朱标沉思片刻,道:“此言甚是。然教育不应只限于学府之中,亦当普及于乡野之间。需派遣学官至各地,教导百姓,使耕读之风盛行。”

众臣纷纷称是。

朱标继续说道:“再者,教育之内容当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经史子集,亦要教授实用之学,如农桑、工艺、算学等,以培养各类人才,适应国家发展之需。”

一位年轻的官员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说:“陛下,还应改革科举之制,选拔真才实学之士,而非拘泥于刻板之形式。”

朱标眼中闪过赞赏之色,道:“爱卿所言有理。科举乃选拔人才之重要途径,当不断完善,使之公正、公平、合理。”

朝会之上,群臣各抒己见,纷纷为教育之事建言献策。

朱标最后总结道:“教育之事,任重而道远。朕望诸位爱卿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教育之发展,为我朝培育更多栋梁之才,奠定千秋基业。”

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力而为!”

在朱标的英明决策下,朝廷正式组建教育部,任命方孝儒为教育部长,宋濂为教育副部长。一时间,这一重大举措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广泛关注。

方孝儒和宋濂接下重任,立即着手规划全国教育的宏伟蓝图。首先,户部按照旨意拨款专项钱财,用于在全国各地修建省级学府、县级学院以及乡村学校。工程迅速启动,工匠们日夜劳作,一座座崭新的学府在各地拔地而起。

各地官员积极响应,组织秀才、童生就近编入教育部担任老师、助教的职位。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朝廷下达严令,各地方适龄儿童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阻挡者按大明律法处理。这一法令犹如一道惊雷,震撼着每一个角落。地方官员们纷纷行动起来,挨家挨户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堂。

为了让更多错过学习机会的人有机会识字明理,各地方还纷纷开设夜校,进行简易化扫盲。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人们纷纷走进夜校,在微弱的灯光下,汲取着知识的滋养。

方孝儒和宋濂深知,要想让教育事业长久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晋升管理办法。他们精心制定规则,根据教师的教学成果、师德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优秀的教师提供晋升机会,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州府设立了教育厅,县设教育局。各级教育机构紧密协作,层层落实教育政策。教育厅的官员们时常深入基层,检查学校的建设情况、教学质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乡村学校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曾经目不识丁的百姓,也能在夜校中学会认字算数。

教育的春风吹拂着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百姓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开启了一个重视教育、兴学育人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