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李立文工作室发布公告,《霍乱时期的爱情》将于11月1日,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部作品独特展现了李立文对现实主义法风格的描写,更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爱情的坚韧与无畏。
李立文先生用他最独特的文笔告诉我们所有人:“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一场霍乱!”
与此同时,G伦比亚官方开始正式宣传。
“发生在G伦比亚的爱情故事。”
“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比爱情,更让人难以捉摸的了。”
“走进G伦比亚,走进霍乱时期的爱情。”
“与李立文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家。”
在华国和G伦比亚官方的鼎力宣传之下,《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快就登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热搜,以及最期待书籍的榜单。
“离谱,G伦比亚这是给了李立文多少钱,让他过去写一部爱情小说?”
“对啊,李立文怎么突然就跑哥伦比亚去了?”
“听说那边现经常发生恐怖袭击,好可怕。”
“不会又是傲慢与偏见那样的霸总文吧。”
“从名字上看,在那个时期应该是军阀爱上我。”
“太好了,李立文终于出新书了。总算能洗一洗眼睛了。”
……
因为这个时期的原因,有许多宣传活动无法展开,所以在曹建林的强烈要求下,李立文需要在直播中宣传一下《霍乱时期的爱情》。
面对这个越来越强硬的老头,李立文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接受了直播的请求,
晚上7点50分,他打开电脑,调整好摄像头,打开直播间,开始这个月的直播。
“哈喽哈喽,大家晚上好。”李立文对着直播间里的人打了声招呼:“公告大家都看了吧。”
“所以啊,今天晚上的直播我是带着任务来的……嗯,就是和大家聊一聊《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
李立文举起了样书,在镜头前挥了挥。
“现在样书现在就在我的手上,大家应该能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的还是挺不错的。”
“先简单和大家聊一下这本书。”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根据G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一个老人的故事改编的。”
“……具体内容,就是如宣传上所说的那样,是关于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对于书中的各种描写我是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因为,对于故事原型来说,小说主人公明显是幸运的……”
“为了不影响大家对这本书的感观,再多的话我就不说了,以防剧透。”
“现在,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一问,我看到后回答一下。”
说到这,李立文拿起水喝了一口,随后拆开一包瓜子嗑了起来。
“为什么要选择哥伦比亚?”
李立文想了一下,然后解释道:“其实这个说来话长了,我在去年的时候,不是写了一本《巴黎圣母院》嘛,后来这本书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于是,哥伦比亚政府就找到我,希望我能以他们国家为背景,写一部小说,具体题材不限制,然后我就答应他们了。只不过因为今年这个国际形势,所以这个计划就一拖再拖,直到前段时间,才有空过去一趟。”
“有馒头吗?”
李立文磕了颗瓜子:“有馒头。不过具体多少馒头我就不和大家说了。”
“是霸总文吗?”
“不是霸总文。就是一个穷小子爱上贵族小姐的故事。”
“唉,文哥,什么时候再写一部霸总文啊。还是怀念第一次看《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我全程都在姨母笑。”
“同意!”
“+1”
“文哥,再写一部轻松愉快的霸总文吧!”
看到这个弹幕,李立文乐了,想了一下后说道:“行,等忙完这一阵。再给大家写一个不一样的霸总文。”
“好好好!”
“期待!”
“不是,哥们。你们还真点上了?”
“哈利波特书迷:???”
“最近在忙什么,文哥?”
“最近啊……”李立文拿起放在电脑旁的备忘录,说到:“最近刚办完北大深造的手续,准备进去学习一段时间工科。”
“芜湖。终于到了我最爱的科幻小说的时间。”
“文哥,我非常喜欢《带上她的眼睛》,你什么时候能再写一篇科幻短篇啊!”
“哈利波特第三部什么时候能写完?不会又要等三年吧……”
“福尔摩斯一个月两篇短篇是真的不够看啊,文哥真不打算再写一部关于福尔摩斯的长篇小说了吗?”
李立文回答道:“关于《哈利波特》第三部的话,我会尽快尽快安排的。至于福尔摩斯,我已经解释过很多次了,就不在这里再过多的叙述了。”
“文哥,关于《正正日记》,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弹幕,李立文眼神一凝,随后撇嘴道:“关于这个,我没什么好说道。这就是典型的屁股歪了的公知而已,对于这类人,我在10年前的微博里就讲了。这些所谓的精英人士,总以为自己看清社会本质,以救世者自居,沉迷自己的构造的幻想中。其实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他们就是一群吃着国家红利的渣滓罢了。”
“好好好,说得好。”
“没错!就是一群虫豸!”
“文哥,关于这段魔幻时期,你会写到书里吗?”
李立文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会的。”
……
“一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情史诗,一部穷尽了所有爱情更新的一本书。他包含了忠贞的,隐秘的,粗暴地,羞涩地,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道,这本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哥伦比亚通讯社》”
“他花了五十一年的时间,用了622个情人来证明,他的一生只爱一个人。——哥伦比亚《时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