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夏商是中华、中国概念的萌芽时期,那么周朝则是中国、中华雄壮骨骼和脉络的形成时期,由于周朝先祖的卓越努力,中国的雏形已经展现,始源于周朝分封产生的“华夏”一词,逐渐成为九州大地全域的代名词,一直延续至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高频词、高规格的使用着,这实在令人惊奇。
周朝的先祖名叫“弃”,其母为有邰氏之女,曰姜原。有一天,姜原闲来无事到野外游荡玩耍,忽然看见地面上有巨人的足迹,甚为惊奇喜悦,于是便不自觉的踏上了足迹,没过多久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弃。起初他的母亲感觉很不吉利,便随意扔到了巷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牛马遇到尚在襁褓之中的弃皆纷纷避让;捡起来又扔到了山林中,碰巧山林中有很多人,不方便下手,于是重新找个地方,把弃又扔到了渠水的冰面上,结果奇迹再一次出现了,天空飞来一只巨大的瑞鸟迅速的展开羽翼盖住弃为其取暖。一系列奇异的征兆让其母姜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认为此子暗中必有神灵庇佑,绝不可随意丢弃,思来想去,就给他起名为“弃”。
弃在年少的时候,便有宏图大志,极擅长种植麻、椒等农作物,相地看时的本领很高,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族人,身边的族人纷纷效仿,结果收成大增,族人因此对弃非常敬佩。尧知道了弃的本领之后,任用弃为农师,在全天下推行弃在农耕方面的心得诀窍,结果天下的农作物大获丰收,四方族人得以安居乐业。由于弃卓越的贡献,后来被部落首领封于邰地,成为姬氏族人的一个重要分支。
弃死后,他的儿子不窋(zhu)继立部落首领,晚年的时候,不幸遭遇夏朝太康失国的困境,丢掉了祖传的农师职位,被迫率领族人奔走于戎狄部落周边,在夹缝中艰难的寻找生机。不窋死后,其子鞠立,鞠又卒,其孙公刘立。公刘很好的继承了他的祖父遗志,积极的率领族人垦荒种田,储备的粮食渐渐增多,族民欣喜,纷纷赞其德。《诗经*大雅》有言:“笃公刘,于胥(视察)斯原(原野)。既庶既繁,既顺乃宜(舒畅),而无永叹”。公刘死后,首领的大位一直传了九代至古公亶(dan)父。古公亶父在周朝辉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过渡性的重要作用,上承后稷、公刘之基础,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周武王姬发在得了天下之后,追封其为周太王,由此可见对其祖先古公亶父的崇敬之情。
古公亶父在位期间,戎狄屡屡进犯,古公力排众议将很多的财物、土地和人口给与戎狄,不忍心部落之间相互残杀、流血牺牲,默默的率领族人迁往岐山脚下居住,古公以德服人的高尚品格,在周边的部落族群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纷纷归顺来投。古公还特别注意大力发展农耕祖业,积极营造城郭室屋、设立五官制度,部落的力量渐渐增强,族民爱其德,为文王、武王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从长至幼分别为:太伯、虞仲和季历。季历有一子,名昌,昌素有贤名,仁义宽厚、敬天爱民,深得民心。古公亶父认为周部落的兴盛当应在昌的身上,太伯和虞仲便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便双双隐退到荆蛮一带居住,大约是今天的无锡和常熟一带,文身断发,积极让贤,后来建立起了勾吴王国。二子让贤这件事十分难得,没有造成周部落的内乱纷争,由此也可以清晰的知道二子的让贤境界很高,古公亶父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姬昌继位之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为了招待好贤士们,常常忙碌到没有时间吃午饭。在中华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伯夷、叔齐、太颠、散宜生、闳夭等纷纷前往西岐归附姬昌。
姬昌的贤能引起了崇侯虎的嫉妒,于是便向殷纣进谗言诋毁,说姬昌有不臣之心,将欲叛乱。殷纣随便找个借口便将姬昌囚禁在了羑(you)里监狱,多亏了昌身边的谋士积极出谋划策,用大量的美女和宝马重贿殷纣左右,得以成功逃离魔爪。姬昌在亲眼目睹了炮格之刑的惨绝人寰之后,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土地资源给殷纣,请求其废除此酷刑,殷纣见利眼开,同意了姬昌的请求,姬昌的贤名再次风靡全天下的部落集群。诸侯之间有矛盾不能解决的,纷纷准备进入西岐请昌为之一决,刚刚走进西岐地界,便强烈的感受到西岐的民风民情是何等的淳朴。“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皆深深的为周人的德操所折服,深感汗颜。自此,天下的诸侯便十分清晰的知道,西伯侯姬昌必会成为受命之君,天下终会归于有德之人。
姬昌在位期间,积极的开疆拓土,实力大增,为武王伐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被囚禁羑里期间,心神震动,智慧天启,竟然将上古时代伏羲所创制的八卦演易成了六十四卦,极大的丰富了卦辞的含义,一跃成为可以与古圣先贤并肩的人物!
其子姬发继位之后,秉承父亲遗志,继续选贤任能,拜姜子牙为师尚父、拜弟姬旦、姬高、姬奭(shi)为辅弼大臣。无论是出身草莽的平民,还是宗室子弟,武王都能积极任用、量才授职,为武王时期兴盛的局面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商朝灭亡之后,姬发受天明命,即天子大位。为了稳固建立不久的新朝统治局面,实行了一些列的政策。政治上,封殷纣之子武庚于邺、封管叔鲜于鄘、封蔡叔度于卫,实行三监政策,共同监视殷民;经济上,大散鹿台之财、大散钜桥之粟,用以赈济弱民。人心上,封比干之墓,以敬贤德,释放箕子于囚牢,以爱贤良。
除此之外,武王追思先圣王之德,开始大肆分封。神农氏之后、皇帝之后、尧舜禹之后、皆有分封,师尚父姜子牙的功勋最大,为首封,成为齐国的先祖;封弟弟姬旦于曲阜,成为鲁国的先祖,封弟弟姬奭于燕,成为燕国的先祖.........
武王崩后,太子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再加上立国不久,周公担心诸侯叛乱,于是便摄政当国,代行王权。这个行为引起了武王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的不满,他们联合武庚共同起兵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派兵讨伐,结果大获全胜,对参与叛乱的三位国君或杀或逐,另外选用忠诚可靠的贤能继续执行分封的策略,周公前后摄政长达七年之久,成王长大之后,还政于成王。
成王在位期间,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稳稳的矗立在都城之中,天下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周天子,王权之威甚重。成王还积极的开疆拓土、不断的完善礼乐制度、完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一系列的贤明之举,使得周王朝继续保持着兴盛的局面。
成王临崩之际,担心太子钊不堪承继天子大位,于是命召公、毕公等尽心辅佐,二公劝谏太子钊以先祖为榜样,生活上要节制欲望,克勤克俭,千万珍惜王业获取之艰难。太子钊顺利继位,是为康王。康王确实做到了二公劝谏的那样,周王朝得以持续的兴盛,四十余年间,民不犯法,刑罚没有被使用过,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康王卒后,王位传了五代至厉王。这位周厉王很糟糕,身为天子大王,却极度的贪财好利,自私的将举国的山川森泽垄断为自己所有,大夫芮伯劝谏,不听,国人谤议四起。召公劝谏,又不听,反而用卫国之巫来监视谤议者,一旦发现则杀之,国人莫敢言,皆道路以目。历王不以为悲反以为喜,竟然愉悦的向召公炫耀,召公对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厉王不听,终酿成了“国人暴动”,厉王被国人驱逐到了彘,王权岌岌可危。
厉王的太子姬静藏在召公家中,国人知道之后,就包围了召公欲讨要或杀或逐,召公深明大义,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姬静侥幸逃过一劫,后来被拥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在位期间,由于有召公等众多大臣的辅佐,还注意遵循祖宗法度,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史称为“宣王中兴”。然而好景不长,宣王晚年性情大变,开始独断专行,对外用兵征战屡屡受挫,尤其是在千亩之战中大败于姜戎,几乎全军覆没,周王朝的元气大伤。
宣王崩后,其子宫湦(sheng)继位,是为周幽王。幽王三年,天示灾警,西周三川皆有地震,亡国之兆已显现。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改立褒姒为后,废原太子改立伯服为储,贤臣纷纷劝谏,不从。至此,亡国之祸深入骨髓,崩溃已成定局。褒姒不喜欢笑,幽王便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遗臭万年的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闹剧。
申后所属部落的申侯实力强大,其联合缯国、西夷犬戎共同攻杀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救驾,于是幽王兵败被杀死于骊山之下。申候和其他诸侯商讨之后共立幽王之子宜臼,是为周平王。平王为了避开戎寇兵祸的巨大威胁,将周朝的都城迁往了洛邑,至此,西周灭亡,东周开始走进历史舞台,然而此时的周王朝,伤痕累累,真气大损,王的权威大不如从前,只是勉强可以支撑而已,大厦将倾,任何的力量也很难阻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