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采生平概述
(一)早年经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 1844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普鲁士萨克森靠近莱西比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一位基督教路德宗牧师,母亲弗兰齐斯卡?奥勒也出身于牧师家庭。为纪念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四世 49 岁生日,父亲给他起名 “威廉”。
1846 年,尼采父母生下一个女孩儿,两年后又生下弟弟。但 1849 年,父亲卡尔?尼采因患脑软化症去世,一年后弟弟也去世了。在弟弟去世后,全家搬迁到萨勒河畔的瑙姆堡,尼采和祖母以及姑姑共同生活。祖母去世后,尼采的母亲依靠遗产租了公寓,全家搬离。
最初尼采就读于普通男子学校,后因个人原因被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在那里,他结识了身世显赫的古斯塔夫?克鲁格和威廉?平德,并与他们建立了童年第一段友谊。尼采也首次展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二)求学生涯
1858 年 10 月,尼采考入普夫达中学并获得奖学金。在学校,他结识了保罗?德乌森和卡尔?弗赖赫尔?冯?格斯多夫,多年后他们依旧是老朋友。尼采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能创作诗歌。学校以古典教育为主,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与他家庭的小资产阶级基督教教育环境完全不同,这让尼采开始重新建立关于世界的认知。
在此期间,尼采遇到年长的诗人恩斯特?奥尔特勒普,他的个性和对政治的经验给尼采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尼采数学成绩很差,但凭借在德语和古希腊等语言方面的特殊天赋,他通过了毕业考试。
1864 年冬季,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古典语文学和新教神学,并与威廉?路德维希?克拉夫特等人一起学习。除学习外,他深入研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包括大卫?弗里德里希?斯特劳斯《耶稣的生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和布鲁诺?鲍尔的《福音评论家》。这对年轻的尼采造成巨大影响,一个学期后他放弃了神学研究,这让他母亲非常失望。尼采想完全专注于古典语文学,因对自己在波恩大学的处境不满,他以文献学教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到莱比锡的变动为契机,追随其前往莱比锡大学。
在莱比锡大学的几年里,尼采成为弗里德里希?里施尔的语文学模范学生,并认识了后来成为古典语言学家的欧文?罗德。1865 年 10 月,在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不久前,尼采研读了很多亚瑟?叔本华的着作,逐渐放弃了青年黑格尔主义。1866 年,他读了另一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所着的《唯物主义之历史》。与此同时,尼采仍继续语言学研究,与同学欧文?罗德建立亲密友谊,并一起参与了莱比锡大学古典文学协会的创立。
1867 年,尼采自愿进入普鲁士军队服役,加入位于瑙姆堡的第 55 野战炮兵团。然而,1868 年 3 月,在一次严重的骑马事故后,尼采结束了军旅生涯,只能在养伤期间继续学业,并在此期间认识了理查德?瓦格纳。
(三)职业生涯
1869 年,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尼采因在古代语言方面的特殊能力,在老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当时财政拮据的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他在语言学领域的最重要成就被认为是发现了量化原理,即认识到古代计量和现代计量不同是因为语音的变化。
1869 年,尼采搬到巴塞尔,在自己要求下于同年 4 月解除了普鲁士公民身份,此后一直保持无国籍人士身份。同年 5 月,他在巴塞尔大学以 “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为题发表就职演讲,1870 年 3 月升为正教授。
在普法战争期间,尼采再次参军并担任医护人员,在战争中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和白喉,因此在 1870 年 10 月选择退伍返回巴塞尔大学授课。
二、尼采的主要思想
(一)酒神精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酒神精神,肯定多元和多样的生命,反对传统对生命的否定。酒神精神指在狂醉中忘却生命痛苦、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精神境界,与日神精神相对。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和欢乐之神,尼采认为酒神代表的是一个醉狂世界,象征着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生命意志。
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关,具有本源性,与个体化原理相对。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醉是酒神状态,使人的主观逐渐进入浑然忘我之境。在艺术创作的层次上,音乐、抒情诗等非造型艺术是酒神艺术。
尼采的酒神精神肯定了人生的苦痛和生命本身,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否定生命的学说,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基督教等。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改变,摆脱传统的束缚,否定消极的悲观主义。
(二)上帝死了
尼采批判西方人的三大信仰体系,认为世界并无预设目的和意义,区分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尼采借由上帝来批判基督教,基督教的信仰是西方世界道德的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人精神信仰的瓦解。
在尼采看来,当时西方人对上帝的信仰并不真实,而是一种 “虚假的信念”。西方人对上帝信仰的背后,有一个更根本的信念体系,包括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某种目的的;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尼采认为,这些形而上学都是人们所编造的,都是 “虚假的信仰” 和 “虚假的思想”。
上帝死了之后,人们就像没有了父母的小孩,成年人没有了上帝,只能靠自己。这也引出了尼采的 “超人哲学”,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重新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独自去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三)强力意志和超人哲学
个体在失去传统信仰后,靠自己实现自我超越,目标为超人,强调生命的不断超越和展示。尼采把意志规定为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生命本能的冲动,是扩大自身,超越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意志;是释放自己能量,追求掌握一切、支配役使一切的意志;是创造性的意志;是有目标、积极进取的意志。
在强力意志问题上,尼采用了经验概括。从人来看,强力意志就是人的生命本质。不同的人那里强力意志的表现有所不同。尼采认为人的强力意志就是要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而不是逆来顺受的自我保存。世界的进化和进步是强力意志推动的。
生命不断自我超越的目标是超人,超人是尼采理想的一种象征,尼采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超越性,人之为人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四)日神精神
与酒神精神相对,代表把世界当作美丽梦幻来欣赏的精神境界,在艺术创作和哲学等方面的价值与影响。日神指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尼采认为日神代表的是一个梦幻世界,象征着美的外观。在世界的层次上,日神精神与现象相关,它代表着对世界外观的美化和秩序化。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梦是日神状态,帮助自身从疲劳和紧张中恢复。在艺术创作的层次上,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及史诗等是日神艺术。
希腊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日神精神为悲剧提供了形式和结构,而酒神精神则提供了情感的深度和生命的原始冲动。日神精神的价值与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美和秩序的追求上,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指导作用,而且在文化、哲学和个人生活层面也具有深远意义。日神精神作为西方造型艺术的精神内涵,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互相促进与发展,给希腊人带来了较大的创造力。在哲学层面,日神精神引发了关于表象与现实、个体与宇宙、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在个人生活上,日神精神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美学化,鼓励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创造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值得追求。
三、尼采的着作
尼采的主要着作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而深刻的思想。
(一)《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这本书是后人根据尼采的遗稿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核心。
在《权力意志》中,尼采提出了一种积极的 “权力意志”,并构建了一套否定一切传统、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体系。尼采认为理性用永恒的概念扼杀了活生生的现实,忽视了人的本能。他主张用 “超越善与恶” 的权力意志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认为人生就是强者支配弱者。
权力意志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尺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对于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意味着彻底摧毁基督教的道德。它对 20 世纪上半叶时兴的存在主义和下半叶时兴的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早期着作,在这部作品中,尼采对希腊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尼采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为依托,解释希腊人的天性和希腊文化的本质。他在书中提出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概念。酒神精神指在狂醉中忘却生命痛苦、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精神境界,象征着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生命意志。日神精神代表把世界当作美丽梦幻来欣赏的精神境界,象征着美的外观。
希腊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日神精神为悲剧提供了形式和结构,酒神精神则提供了情感的深度和生命的原始冲动。这部作品反对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反对以数学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机械思维方式解读生活方式和看待艺术问题。
(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散文诗体哲学着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讲述了查拉图斯特拉从隐居到开始说教的精神演变历程。他在 30 岁时离开家乡和众人,独自在山上隐居,临近 “不惑之年” 下山在群众中宣讲自己的主张,赢得了一些弟子后又重返孤独。
第二部中,查拉图斯特拉梦见自己的说教被世人歪曲,再次下山拯救弟子,对各类 “现代人” 进行了尖锐批判,末尾时 “永远回归” 的思想渐渐升起,但他又挥泪离开,再次返诸孤独。
第三部从查拉图斯特拉登船返程开始,一路对基督教传统、旧的道德和现代社会进行猛烈批判,感到 “永远回归” 的思想正在成熟。
第四部是全书的终曲,多种 “高人” 粉墨登场,查拉图斯特拉一度受到诱惑对他们的努力表示同情,但最终超越了同情。在全书结束之际,查拉图斯特拉明白自己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 “事业”,再次离开隐居的山洞。
这部作品以查拉图斯特拉这个反基督的形象为讲述者,宣讲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借这个形象宣告了西方精神文明的危机,并呼唤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的出现。
四、尼采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哲学流派的影响
尼采的思想对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多数哲学家认为起源于丹麦哲学家祈克和尼采。尼采的非理性学说促使存在主义者重新审视个体存在、自由和意义的主题。海德格尔是尼采忠实的狂热者,在其多部着作中提到尼采和尼采的思想,把尼采称为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萨特受尼采影响对罪恶感深感厌恶,其着作《苍蝇》中的道德观也体现了尼采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受尼采思想影响。尼采认为人的根本在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弗洛伊德受其启发,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性本能学说,创立精神分析法,并确立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二)对法国哲学的影响
战后法国哲学出现 “新尼采主义” 转向。德勒兹所写的《尼采与哲学》成为尼采思想在法国哲学史上的转折点。德勒兹的尼采解读引发了法国知识界对尼采的重视,尼采思想深刻地改造了法国 “后现代” 哲学甚至人文学科的面貌。
德勒兹在《尼采与哲学》中以 “悲剧” 为题,清理尼采的悲剧哲学、悲剧文化和悲剧思想,肯定多元和多样的生命,反对哲学史上以苏格拉底、基督教、黑格尔为代表的否定生命的倾向。
1967 年,德勒兹和福柯合编尼采遗作,他们认为尼采妹妹伊丽莎白为取悦纳粹政权而篡改尼采的《权力意志》,损害了尼采的思想。
(三)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尼采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影响。20 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着作中找到了激发他们富于创造性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尼采的艺术救赎论摆脱了叔本华悲观思想的束缚,依赖于酒神精神,得出积极悲观主义的结论。尼采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人充盈生命本能的表现,是艺术产生的本源。艺术把人生和生命世界审美化,为悲剧性的生命寻找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尼采悲剧与文学艺术联系密切,其美学观念立足于美学对人生之意义。尼采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悲剧亦然。悲剧的本质是通过魔变实现的,悲剧对人生起着 “形而上的慰藉” 作用。
博伊斯对尼采的长期关注体现了德国人对尼采作品接受方面的变化。尼采的艺术理论使年轻的博伊斯着迷,尼采认为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代表着两个基本原则,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基础。博伊斯为自己的拼贴画选择了 “日食” 这个标题,可能象征着尼采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测。
在现代哲学发展中,但凡非理性主义的派别都能看到尼采的影子。他的思想俨然成了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尼采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柏格森、萨特和马尔卢等一大批着名的思想家,其着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