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 > 第261章 传承汉统,玉玺印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传承汉统,玉玺印信

四人领命后,便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典册之中,日夜钻研,反复推敲。

徐以显凭借着自己的博古通今,从历史兴衰中寻找灵感;

潘独鳌则结合阴阳五行之理,力求国号与天地之气相融;

汪兆龄广邀各方贤士,收集百家之言,筛选最为祥瑞的字词;

赵谦专注于音韵字形,使每一个备选国号都尽可能完美无瑕。

数日后,四人再次齐聚于张献忠面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胸有成竹的自信。

徐以显率先呈上奏章,微微躬身说道:“大帅,臣等经多日研讨,认为‘大西兴圣’四字作为国号甚为合适。

‘大西’铭记我朝根基与发展方向,‘兴’寓意我朝蓬勃兴起、繁荣昌盛,‘圣’则代表大帅您乃天命所归、圣德之君,此国号尽显我大西之威与大帅之德,且音韵和谐,易于传颂。”

潘独鳌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大帅,臣亦有一建议。

臣以为‘大西隆武’更为妥当。‘隆’有兴盛、尊崇之意,彰显我朝之隆盛气象,‘武’则突出大帅以武定邦之功绩,昭示天下我朝之武威,震慑四方敌寇。”

汪兆龄不甘示弱,连忙进言:“大帅,依臣之见,‘大西昭德’才是上佳之选。

如今乱世,百姓渴望仁德之君。

我朝以‘昭德’为号,向天下昭示大帅之仁德广布,必能赢得民心归附,长治久安。”

赵谦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臣等还考虑过‘大西顺天’。

此名顺应天意,表明我朝之建立乃顺应天命之举,顺应天理民心,可保我朝之运势亨通,大业顺遂。”

张献忠听着四人的陈述,微微皱眉,目光在几份奏章上徘徊,沉默良久。

殿内气氛凝重,众人皆屏气敛息,等待着他的决断。

张献忠本就熟悉历史。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对于那个在史书上由自己亲手创立的大西国,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与关注。

相反地,在选择国号这件事上,他的心思更多地倾向于“汉”或者“秦”这两个字。

或许在他心中,“汉”代表着一种强大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

又或许“秦”那威震四海、一统天下的霸气才真正符合他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总之,无论是“汉”还是“秦”,都让张献忠心驰神往,成为了他心目中理想国号的不二之选。

张献忠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大西虽乃吾所建,但如今细细想来,总觉有所不足。

吾观历史,汉家天下威震四海,秦皇功绩更是千古传颂,朕更倾向以汉或秦为国号,重塑我华夏正统之威严。”

徐以显微微皱眉,思索后道:“陛下,大西已初立根基,百姓渐知,若此时更改国号,恐人心不稳,且需耗费诸多人力物力重新宣传推广,还望陛下三思啊。”

潘独鳌也附和道:“徐兄所言极是,如今我们当务之急是巩固政权,稳定局势,国号之事不宜轻举妄动。”

张献忠却坚定地摇摇头:“朕心意已决,大西国名号难显我等宏图大志。

汉,承载着我华夏民族之辉煌,秦,更是开创了大一统之先河,此二字皆有非凡之意。”

汪兆龄见状,上前一步道:“陛下,若以汉为国号,可唤起天下汉人之心,凝聚人心,共抗满清鞑子,恢复汉室江山。

且汉朝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以汉为国号,亦能彰显陛下之文治武功。”

赵谦也点头称是:“陛下,秦虽短暂,但其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若以秦为国号,可展现陛下之雄才大略,有横扫六合、统一中原之决心。”

张献忠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二位所言有理,朕欲以汉为国号,一则可凝聚汉人之力,二则可传承汉家文化。

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众人见张献忠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言,纷纷表示愿听从陛下旨意,齐心协力,共图大业。

此后,张献忠便与众人开始商讨以汉为国号后的各项事宜,如国号的具体含义、礼仪制度、官制改革等,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汉政权而努力筹备。

在商讨国号具体含义时,张献忠道:“朕以汉为国号,乃欲承继汉之正统,以汉之仁德、武勇、智慧为楷模,开创我等之盛世。”

众人纷纷附和,徐以显建议道:“陛下,可将汉之‘德治’理念融入我朝律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潘独鳌则提出:“当以汉之礼仪制度为蓝本,规范我朝宫廷及民间之礼仪,彰显大汉威严。”

在官制改革方面,汪兆龄进言:“陛下,汉之三公九卿制虽有可取之处,但如今时势不同,可借鉴其精髓,设立更为精简高效之官职体系。”

赵谦也表示赞同:“陛下,可设左右丞相辅弼朝政,再设六部尚书分管各类事务,同时设立御史台以监督百官。”

张献忠听后,点头道:“诸位所言甚是,朕意可在保留我大西军现有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对文职官员体系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国家治理之需。”

然而,当筹备工作逐步展开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部分将领和士兵对大西已有感情,对更改国号一事表示不解和担忧。

一位老将直言道:“陛下,我等随陛下征战多年,大西之名已深入人心,如今突然更改国号,恐会让将士们心生疑虑,影响士气啊。”

张献忠耐心解释道:“我理解汝等之情,但汉为国号,更能凝聚天下汉人之心,我等之大业方能更上一层楼。

我会亲自向将士们说明缘由,汝等只需安心执行命令即可。”

同时,民间也有一些流言蜚语,部分百姓担心更改国号会带来动荡和不安。

张献忠得知后,下令各地官员张贴告示,向百姓解释更改国号的意义和好处,强调新国号“汉”将带来的繁荣昌盛和安定团结。

在张献忠的坚定决心和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新的礼仪制度逐渐制定完善,官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各地官员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新政权的建设中来。

张献忠还下令打造新的玉玺和印信,以彰显大汉政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玉玺之上刻有“大汉受命之宝”六字,象征着张献忠继承汉统,受命于天。

印信则按照新的官职体系进行铸造,分发到各级官员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汉为国号的新政权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人们对未来的大汉政权充满了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