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五年,成都周边的县份纷纷归顺了明朝的统治,然而,前大夏崇州知州尹善清却率领着他的军队,毅然决然地退守到了金堂县的云顶山,誓死不降。傅友德,这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战功卓着的颍川侯,亲率大军多次征讨,却始终无功而返,反而损失了不少将士。这让傅友德不禁烦恼起来。
那云顶山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居然能让傅友德如此头疼?云顶山山势挺拔,峭壁入云,仿佛是天工开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体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险峻异常。山顶上有平地数十亩,状若城垣,因此得名“石城山”,唐天宝初年更名为云顶山。山城周围有八座城门,皆筑于悬崖陡坎之上,居高临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传说中,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守隘,而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在此地修造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云顶山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万县天生城等一起,被蒙古军称为川中“八柱”,宋军曾在此坚守抗蒙长达十五年。
明军久攻云顶山不下,傅友德的眉头紧锁,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平定云顶山,将会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不小的影响。于是,他决定去信请教远在京城的王起岩,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平定云顶山的办法。
王起岩,这位智谋过人的将领,他考虑到尹善清曾是韩娥的部下,而韩娥对他又有救命与推荐之恩。如果由韩娥去劝降,尹善清归顺朝廷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于是,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傅友德,并建议他亲自去请韩娥出山。
傅友德接到王起岩的回信后,他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他立刻准备动身,前往成都,去请韩娥出山。在他的心中,韩娥不仅仅是一位女中豪杰,更是一位能够化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人物。
龙门河边,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韩娥和马母正蹲在河边的青石板上,细心地搓洗着衣服。她们的身旁,放着几个装满衣物的竹篮,水花溅在她们的手上,清凉而舒适。
忽然,几个骑马的明军在河边勒住马头,马蹄声打破了河畔的宁静。为首一位将军翻身下马,他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向正在搓衣服的韩娥拱手道:“韩将军安好?”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和礼貌。
韩娥直起腰来,水珠从她的指尖滑落,她定睛一看,但见拱手施礼者乃是一员明将,面容熟悉,却一时想不起在何地所见。她拱手回礼道:“敢问将军尊敬大名,何以认得民妇?”她的声音温和而礼貌,带着一丝疑惑。
明将再拱手施礼道:“我乃项城傅友德是也!”听到这个名字,韩娥这才想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道:“真没想到,竟然是傅将军平夏!”她的记忆中,傅友德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曾在战场上有过一面之缘。
傅友德道:“真是一言难尽!能否到将军府上,讨口水喝,然后再详谈?”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显然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
韩娥道:“好啊。”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豪爽,随后提起竹篮,拉着堂弟,带着傅友德一行,走进山边一座瓦屋。这座瓦屋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透露出主人的勤劳和朴实。
马复宗端来茶水,茶香四溢,为这简陋的屋子增添了几分温馨。傅友德喝过后道:“韩将军女扮男装从军抗元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将军义父罗甲和王起岩将军已归顺我大明朝,不知韩将军可曾听说?”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敬意,显然对韩娥的事迹早有耳闻。
韩娥回道:“义父曾经托人捎信告之,叮嘱我要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归顺大明。我已答应义父和王元帅,谨遵傅将军吩咐就是了。”她的声音坚定而平静,透露出她对国家大义的理解和支持。
傅友德道:“大家都是熟人,我也不绕弯子。今成都附近州县已归顺我大明朝,只有故夏旧臣崇州知州尹善清执迷不悟,率军固守金堂县云顶山誓死不降。我亲率大军多次征讨无果,反伤了不少将士。王起岩将军推荐韩将军前去劝降,不知可否?”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显然对韩娥寄予厚望。
韩娥爽快地答应道:“既然恩公推荐,娥当照办就是了。”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勇气,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
傅友德起身告辞道:“我等着将军的好消息。”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感激和期待,显然对韩娥充满了信心。
说罢,傅友德跨上战马,带着卫队飞奔而去,马蹄声渐渐远去,只留下韩娥站在门前,望着远方,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决心。她知道,这将是一场关乎和平与未来的旅程,她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完成这个使命。
韩娥仍旧女扮男装,英姿飒爽,骑着当年明玉珍所赐的乌骓马,与马复宗、何黑牛一道,踏上了前往金堂小三峡的征途。他们晓行夜宿,穿越了崎岖的山路和茂密的森林,马复宗的眉宇间透露出坚毅,何黑牛则显得沉默而可靠,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使命感。
他们策马走出峡谷,来到云顶山脚下,山风带着清新的气息,泉水清澈甘甜,他们在溪边停下,吃了些干粮,稍作休息。韩娥卸下了男装,恢复了女儿身,她的面容清秀,眼神坚定,换上了一身朴素的衣裙,更显得温婉而坚韧。
在马复宗与何黑牛的陪同下,韩娥向山上爬去,山势险峻,但她的步伐却异常坚定。她知道,这次上山不仅仅是为了劝降,更是为了和平,为了结束无谓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