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抄家流放?王妃她富可敌国 > 第一百零五章 全民种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等没了热闹看,人都散开了,苏笙笙忍不住说宁桀,“这对付人的法子有千百种,你何必用这损人不利己的法子?没得把自己也牵扯进去。”

宁桀淡然一瞥,望向樊文昌逃遁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不屑:“那又如何?你倒是给人留余地了,还不是差点把命交代了。”

苏笙笙被他的话给噎住了。

回首望向那已被夷为平地、再无食香楼踪迹之处,就默默吐了口气。

好吧,她那一套,在此地确是不合时宜。

反正她不过是他的识字启蒙之师,至于为人处世之道,还是留给宁国公去教导吧。

只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小子到了叛逆期,如今虽肯开口了,可说出的话总能噎死人。

苏笙笙无奈地瞪了他一眼,随即吩咐工匠们莫要再愣着,赶紧加快工程进度。

……

“疯了,真是疯了!”

刘三爷等人得知苏笙笙竟以包地种植为条件,免费提供食暖,且发放传单之事,口中只剩下了这几个字。

“她真是疯了不成?”别说刘三爷不镇定了,就是没输钱的慕志和余掌柜也乱了。

就算她拿他们给的六万两银子不在乎,可也不能钱多烧得慌吧?!

只要有人愿意给她田地种植,她便提供食暖,甚至还声称若有人帮她种地,便给予工钱。

听听,都听听,多稀奇的事!

种自家的地,还能白吃白住,白拿工钱。

就凭这脑子,他们以前是怎么败给她的?

刘三爷等人脸上如同结了寒霜,冷得直冒寒气。

苏家这则消息一传出,整个天堑关都为之轰动。

别管什么无条件续签十年的合同,反正只要有人肯给他们钱花,那便没别的说的。

生怕名额有限,这一次人们纷纷出动,人群如潮水般汹涌。

望着如浪潮般前仆后继的人群,青柠的眼睛都肿了。

她怎么不知道,天堑关有这么多人?

就是一人一两银子,如今拆东墙补西墙的小姐,还能点石成金不成?

一般而言,民生工程都会有政府补贴。

苏笙笙此次图谋不小,自然不会忘记官府。

市易均月钱,是朝廷摊派给地方官吏的绩效考核任务,必须向民间发放贷款。

表面上是为了保障民生,让百姓有活路,实则就是放贷,按月收回利息。

别的州县尚有田地可种,遇上战乱荒年,百姓少贷些款便能度日。

可天堑关呢?

连田地都没有!

桑县令也只能对商贾们下手,几乎是强迫性的放款,逼着他们向朝廷借钱。

此番苏笙笙要开荒种田,且免费传授耕种之法,还包建那神奇的塑料大棚。

桑县令自然是求之不得,承诺只要她能为他们提供基础机械,便给予她低息贷款。

他哪里知道苏笙笙的野心,不然绝不会轻易许下这诺言。

一般而言,皆是平民百姓直接与朝廷签订贷款契约。

然而此番却出现了苏笙笙这一中间角色,更确切地说,她是作为次级贷款人存在。

朝廷向百姓发放贷款,百姓则向苏笙笙提供资金,再由苏笙笙向朝廷偿还贷款,并支付百姓工钱。

这一流程虽然有点绕,却并未违背朝廷法规。

因此,当苏笙笙的传单一经发布,便几乎激发了天堑关所有百姓的热情,他们纷纷向官府提出借贷意愿。

这是百姓们的自愿选择,即便桑县令心中略有顾虑,认为此举略显冒险,但依据律法,他仍不得不予以批准。

何况,他一想自己没钱打点,一直窝居这偏远苦寒之地,难得有机会做出政绩。

苏笙笙数千晌田,他可是亲自勘查过,郁郁葱葱的,长势极为喜人,不是没有丰收希望。

为了改变天堑关几代贫瘠的面貌,桑县令决定放手一搏,他大手一挥,一一批准了百姓们的借贷申请。

这一举动,也迅速引起了,那些一直观望不前的商贾豪绅的注意。

他们嗅出一丝不同,闻风而动,纷纷主动寻求与苏笙笙的合作。

也是苏笙笙这动静弄得太大,真要不成事,一锅烩了,都不够天堑关百姓喝一口汤的。

所以,见官府核准,百姓全动,他们自然也不能落后于人。

对于想做土财主的人,苏笙笙自然要物尽其用,让他们分管一片,帮她统一安顿。

相关的流程早已下发至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手中,但即便如此,负责算账的青柠仍然忙得不可开交。

“每百人出一名代表,所有人在委托书上签字。以后,这名代表将负责前来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你们。”

鲍二的大嗓门,都喊成了鸭公嗓。

可他不但不觉得累,甚至还红光满面的。

祖宗哎,他这是烧了哪路高香,能帮着管这么多人,简直光宗耀祖了!

与此同时,一开始只是浅尝辄止的食香楼十家分店掌柜,纷纷把刚收到的开荒分成,又转投入进来,让苏笙笙那些东西都紧着给他们。

此次由官府主导的赈贷措施,极大地振奋了民心。

而刚刚磨合出六条生产线的刘三爷等人,面对如潮水般的订单,根本没有时间感叹自己从琉璃瓦生产,转向玻璃大棚建设的转变。

既然已经上了同一条贼船,那么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于是,他们决定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生产中去。

那些里长耆老们,无论识字与否,都让在苏家学堂学习的子孙回来为他们念读相关文书。

即便仍有不懂之处,街头小巷也随处可见苏家安排的人手,他们专门负责解答百姓们的疑问。

没到十日的功夫,一切就都安定下来,人们皆是准备撩开膀子大干一场。

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工作,即便是家中的小媳妇,也能到塑料厂上工。

包吃包暖,还给工钱,这简直是百年难遇的好事。

虽然工钱尚未到手,但这如水的银子,他们可是都看着花到地里了。

一百人共同耕作一块田地,他们吆喝着、干劲十足。

等着那些个长着一只只巨大三叉戟似的,有八根深叉的抓手,在地里翻完几米深的土。

他们就负责后续开垦。

虽然塑料大棚的原料,大半来自苏笙笙自家产业,但如此众多的重型机械,却需要大量的矿产作为支撑。

苏笙笙让李响表哥吩咐各地掌柜分头购买矿产,才避免了物价的飞涨。

前期销售塑料制品的货款逐渐回笼,加上那六万两银子和朝廷按人头分配的贷款,苏笙笙勉强达到了资金平衡。

全民种田、以工代赈的场景,在天堑关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那些巨大的玻璃罩子被塔吊一个个运往田间地头。

百姓们看着那些不会被暴雪压垮的琉璃屋子,恨不得自己也能住进去。

那里面真是温暖如春啊!

他们好奇地想知道,苏笙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竟然一点也不冒烟?

明明外边已进入严冬,可每个人心里暖洋洋的,颇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与此同时,平来街和长华街,这两条横跨整个天堑关的街道,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动工。

而连接这两条街道的,地下八条天然气输送管道,也已全部铺设完毕。

这般动静,自然引起了各处商贾的注意,他们纷纷猜测:“这苏家小姐又要搞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