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78章 市场经济改革利弊(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8章 市场经济改革利弊(一)

【俄罗斯改革遭遇了如此多的问题,且结果极其严重,那么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有面临问题吗?

当然也有,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进行转变必然会面临无法避免的制度矛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这样,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也无法避免。

就比如要推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辅,要给私有经济发展的空间,那就必须要开放市场不能再给所有国企都赋予垄断地位。

而开放市场后,私营企业为了从市场中获利,会极尽可能地压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市场出现变化,以盈利为目的,不以工人利益或国家维稳为目的的私营企业也能更快地进行转变或应对。

比如当市场短时间内涌入大量同类产品,该产品的价格和利润持续走低,私营企业可以很自然地裁员缩减产能,降低成本,或者引进更高效的设备提高竞争力。

但是国营企业里工人的权益非常重要,甚至改革以前工人才是企业的主人。

工人的福利待遇都很难削减下来,要让国企去通过裁员跟随市场灵活调整就更难了。

而引进设备本身又是提高生产力降低人力使用,不裁员,市场竞争又大,那成本当然就居高不下。

所以改革后,国家就不得不允许国企通过裁员去降本增效。

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让众多曾经为自己工人身份引以为傲的工人被迫成为了失业人员。

从1995年至2002年间,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下岗人数高达6000多万工人,成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下岗洪峰。

六千多万的工人,就意味着上亿人的家庭失去了稳定收入,生活瞬间从美满跌落至谷底。

市场经济下的确能激励许多私营企业诞生,容纳大量的失业人口,但是市场的消费规模也是与人们的收入相挂钩的。

仅靠国内消费人群市场扩张不了那么快,没法一下子吸纳那么多的失业人口,而且就算吸纳,也是优先吸纳那些有技术有本事的国企工人。

而大量竞争力不足的普通工人就只能低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寻找要求不高收入也不高的工作。

比如餐饮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工地劳工,又或者是摆小地摊,开小卖店。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但收入不多还远没有曾经作为国企工人那样的尊严。

但要想国家转入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这又是不得不面临的代价。

但在这样的代价之上,还有像某歌手的母亲所犯的下岗工人安置案,及国有企业处置案。

案犯原本担任哈尔滨市某区副区长,主管原种繁殖场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她与他人共谋,在企业产权转让合同中加入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内容,蒙蔽相关人员签字,将价值超2.3亿的原种繁殖场以6160万贱卖给私企。

之后又虚构原种场土地使用权已转移事实,骗取征地款3.4985亿元。

并且贪污原本要发放给下岗工人的安置费,致使1146万余元安置费至今未归还,566名职工被迫下岗,生活陷入困境,部分职工甚至因贫病交加自杀。

最终该案犯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虽然该案发生在2009年,比1993至2003的下岗潮晚了好几年,但可以想象在九十年代下岗潮国企破产转让最多的时期,类似的事情还有多少。

在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此巨大的代价还不止这一个。

市场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刺激各行各业发展,同时也放开一些高投入领域允许私有企业和国营企业并存,给国家财政支出减负。

在做这方面的选择时,一些普惠型领域也纳入了其中,比如教育和医疗。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教育和医疗这两项普惠投入又非常的巨大。

上面削减了这两项的投入,地方上拿到的资金少了,但是事情还是得地方去做的。

没钱,又不能让百姓没书读,于是地方就喊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集资、捐款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带来的变化是改革以前教育都是以公办为主,实行低收费甚至免费教育政策。

小学和初中基本不收取学费,高中和大学虽然有少量学费,但数额很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助学金等资助,总体上百姓教育负担较轻。

而改革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并逐步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资助政策,但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每年数千块上万块钱的学费和数千块上万块的生活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甚至可能需要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经济压力明显增加。

另外是在引入非公立教育后,教育开始出现差异化。

只有公立教育时,所有人学的都是义务教育,不过因为就学人员基数非常大,国家负担的成本高,所以一个老师往往要同时教很多个学生,教育质量就没那么理想,但至少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学好学不好也凭各自努力。

而非公立教育也就是私立学校,因为逐利,他们往往会投入更多的资本,营造更好的教育质量,吸引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将孩子送入他们学校,同时收取远高于义务教育的学费。

因为投入的资金更多,可以聘请职业能力更优秀的教师,同时因为给教师的薪水足够多,学校就可以对教师下达更高的教育指标,一个教师也可以负责更少的学生。

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公立学校,他们自然就可以占据高端教育市场。

公立学生与非公立学生之间的起跑线也就此拉开了。

随之而来的是普通家庭也寄希望于自己孩子能通过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前途,哪怕收入水平不高也会尽力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中国学生的整体教育成本也就在这几十年间激增。】